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3-04-27 10:35: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人民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对话交流,推动中国同世界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周恩来是新中国首倡人民外交的第一人,周恩来的人民外交思想内涵深刻、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风尚,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迫切需要中国外交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外交体系。其中,着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认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尤其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对话交流以及促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重要渠道。

周恩来是新中国首倡人民外交的第一人,其人民外交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奠定了新中国人民外交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文化及实践渊源。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周恩来之所以坚定地认为必须推行人民外交,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角度论证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反驳了鲍威尔等人所持的“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等观点,指出“工人才创造一切……工人甚至创造了人。”[2]《共产党宣言》更是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从而典型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群众史观的实质。列宁和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并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的革命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切实的社会主义运动。

周恩来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正是国家民族危急、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军阀连年混战,人民饥寒交迫,这些都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主义、学说的鉴别、比较,周恩来抛弃了错误思潮,彻底地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因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周恩来在一生的外交实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4],为新中国乃至世界的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民本文化

任何文明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任何思想的提出,也必然有其深刻的传统文化根源。周恩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外交的首倡者,与他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密不可分。周恩来所倡导的人民外交,正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民本特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强调了对民众作用的重视,但是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近代仁人志士的民本思想中固然蕴含了丰富的民主思想,但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批判地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群众观。

经过周恩来批判地继承所体现出来的人民本位思想,是人民外交思想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周恩来将中华民族传统民本精神加以升华,在对外交往中充分肯定和尊重人民的意愿,并始终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选择。周恩来奉行了“民生温厚,衣食丰足”为其人民外交的首要价值目标,终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三)实践渊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深深地体会到谁代表人民的利益,谁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他明确指出:“军士之打仗是为人民而打的”,革命军队如无“人民援助,仍不足负重大责任”[5]75。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反侵略国家宣传周工农日特刊题词:“工农大众,是中国抗战的柱石,是世界反侵略阵线的先锋”[5]412。建国后,周恩来作为政府总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人民在一起,直接为人民服务。作为外交部长,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频繁的外交出访,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人民。此时,周恩来更加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及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他把“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作为一条修养要则,规范自己,要求自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实践,使周恩来深刻地认识到:“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6]274。

二、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外交是通过国家和国家关系的形式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辨证的。正如周恩来指出的,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不能单靠职业外交家去进行,更多地应该依赖两国人民直接来进行。

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内涵,从广义上说,主要是指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人民性而言的。周恩来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的为民,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而且也时时处处照顾到世界人民的利益。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决策者、实践者、指挥者,周恩来的每一个外交决策和外交行动,都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长远利益的大局着眼,从而使其外交思想具有独特的人民性色彩。从狭义上说,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以其民间外交思想为主要内容,但又远远超越了民间外交思想的范畴。主要是指周恩来以人民为主体,把人民作为外交的主要对象,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外交思想。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内涵深刻,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维护人民利益是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首要目标

周恩来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很早就认识到20世纪是人民的世纪。要实现人类真正的进步和自由,逐步消灭一切束缚人类发展的阶级和反动势力,就必须依靠人民自身的力量;而作为内政延续的外交体系,也必须一切体现人民的利益。周恩来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6]142,“情义只有建立在人民的利益上才是伟大的、崇高的”[7]。他始终把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上。作为一名关注世界人民命运的著名外交家,他在对外交往中,不仅注重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尽力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在支持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斗争中,将对他国的各项援助都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使人民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尊重各国人民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是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基本前提

周恩来在从事人民外交过程中多次强调,必须使人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应该“尊重一切国家的人民有自由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权利”[8]132。世界各国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首先要依靠自己本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尊重人民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植根于对人民的深深信任。周恩来认为,革命不能输出,群众可以识别谁是革命的,谁是不革命的;谁为人民服务,谁不为人民服务。凡是依靠人民的政府,都是好政府;尊重人民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也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周恩来为国际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承认各国人民“有充分权利获得他们各自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民主自由,并在他们各自的祖国的土地上过和平生活”[8]64。周恩来在人民外交的实践中,充分信任人民,尊重人民作出的道路选择,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意识形态或传统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人民间的冲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真正的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

(三)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是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实施的根本思路

人民外交思想的形成,建立在以人民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是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有机统一。周恩来曾多次对来华访问的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说过,人民的愿望成为党的纲领,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也是一切民族民主革命的特点。“取得胜利的力量主要源泉是依靠人民,只要人民有胜利的信心,克服困难,胜利一定会到来。”[9]革命和建设需要人民的支持,外交工作同样需要人民的参与。周恩来将人民作为人民外交的主力军,为推动国家间的对话交流与世界的民主平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正因为相信人民,才把战争与和平这一矛盾解决的关键归结于人民,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文化和道路选择;正因为依靠了人民,才能打开国家之间的外交僵局,以人民外交促进官方外交,争取到外国人民和政府对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实现过程,是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机统一的过程。

(四)区别对待人民和政府,通过人民影响政府的决策是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实施的有效途径

将人民与反动派区别开来,制定和实行不同的政策,以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周恩来将这一思想运用于国家对外政策,从而开辟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区分人民和政府,首先推行人民外交,最终促进官方外交的新思路。周恩来认为,在对外交往中,官方没有建交不应影响民间友好往来。建国初期,周恩来接待了大量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的人民,包括当时同中国敌对的日本和美国的民间人士,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周恩来多次强调,“不但人民要来往,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8]146。绝大多数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不能不影响舆论,而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各国政府甚至是反动政府,也不得不考虑人民的意见。因此,从增加人民交往入手,通过民间团体的协商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民意识到发展与中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推动其政府改变对华政策,是实施人民外交的有效途径。

三、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

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在拓展外交空间、增进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一)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历史作用

首先,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树立了新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新中国成立之际,面临着复杂尖锐的国际环境。如何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理解、支持新中国,成为中国外交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指引下,短短的几年内,新中国冲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全面封锁,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同亚洲、非洲以及其他地区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从而破除了百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树立了新中国的大国形象,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在人民外交的推动下,实现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和中日建交,更是为今天中国外交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为新中国结交了大量国际友人,争取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周恩来以非凡的智慧和才华、豁达的外交风度、高超的外交艺术,使外交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通过开展人民外交,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仅为新中国结交了大量的亚非朋友,也结交了日本、美国等国家众多有影响的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相了解和支持,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最后,开辟了崭新的外交形式,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人民性基础。他提出,新中国的外交应该把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结合起来,开展人民外交。周恩来为这样一种全新型外交呕心沥血20余年,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础,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倡导,新中国的外交,在世界上以一种新的格局、新的风格出现。这其中,人民外交的思想,人民外交的活动方式,是在周总理指导下的一种创造。”[10]

(二)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1. 以人为本,夯实人民外交基础。人民外交的基础和前提是广大普通民众。因此,在外交过程中要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外交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适应中国企业和人员大量走出国门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海外人员与中国驻外使领馆和机构的联系,依法维护中国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在解决有关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的问题时,要切实考虑广大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的实际利益;要努力寻找各国人民在和平发展中的共同点,求同存异,为中国梦乃至世界梦的实现奠定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增强人民的参与意识。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人民对国际事务的感受越来越直接,对外交的推动作用逐渐明显。

2. 史论结合,强化人民外交研究。人民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为人民外交提供了新的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提倡公共和人文外交的前提下,人民外交不但不会过时,还应该成为公共外交的一支生力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共外交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对人民外交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显得尤为迫切。我们需要以史为鉴,加强对老一辈外交家的人民外交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人民外交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人民外交与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非官方外交关系的研究,找准定位,对人民外交的机制构建、渠道拓展、作用发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人民外交事业的科学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通过研究,推动人民外交的广泛实践,从而适应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及摩擦日益增多的新形势,适应人民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知晓度、参与度以及参与热情空前提高的新形势,最终通过人民外交加强交流、消除误解、化解摩擦、增进友谊。

3. 抓住重点,拓宽人民外交渠道。继续发挥民众在推动人民外交中的主体作用。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性活动在中国先后开展,每个中国人都成为人民外交的个人主体,都有进行人民外交的机会。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国人本身的言行表达就是中国最好的形象代表。因此,促进国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由自发性的人民外交转变为自觉性的人民外交,发挥人民作为外交主体的优势,成为决定中国形象和中外关系的关键力量。

要继续发挥非营利机构在推动人民外交中的示范作用。注重发挥包括大学、医院、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反映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价值观的非营利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非营利机构反映的是社会精英群体的各种观点,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成为国家间加强理解与推动合作的有效“调节剂”。如中国目前在很多国家广泛设立的孔子学院,就具有重要的公共外交职能。对外语言和文化交流活动本身就属于人民外交的范畴。孔子学院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机构,具有其他机构和团体所没有的实践人民外交的独特优势。孔子学院的教职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学历水平,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当地政府及各界精英人士;孔子学院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在所在国家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孔子学院有条件通过在当地开展志愿服务、文艺展演、义务教学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使其人民外交行为产生更为广泛的效果。

继续发挥企业在人民外交中的品牌作用。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是反映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重要风向标。企业走出国门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与国家利益和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外交责任,并开始更加自觉地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因此,要把跨国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形象纳入人民外交的顶层设计,推动企业将维护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在从事商业活动中自觉地渗透人民外交理念。

继续发挥新媒体在人民外交中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平台已经日益成为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外交活动的重要表达渠道。新媒体的运用成为民众了解时事、关注国际政治和外交趋势的主流平台,也对人民外交平台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人民外交动态、分享人民外交成就,促进政府与民众的即时交流,从而将人民外交推向更加灵活、便捷的虚拟空间时代,有效地实现软实力资源的合理整合。

4. 注重品牌,扩大人民外交影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重视以文化软实力为主体的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将在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生活习惯、影视文化、率先走出去的国人形象等,更能影响海外一般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因此,中国除了应该尽早构建自己的主流文化,唤起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广泛重视外,也应该在对外交往中,制定中国自己的国际访问计划,设立自己的人民外交项目。

人民外交文化是新中国外交的宝贵财富。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只有融合和淡化文化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才能凸显人民外交的价值。因此,既要发挥人民外交的灵活性、多样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塑造中国特色的外交文化品牌;又要谨遵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包装:多传播外国人能理解的现代文化,用中国传统的包容、普世文化折射出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子,回归人类文明的沟通与融合,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从而调动国外普通民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展示中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形成“美美与共”的外交文化新范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兼有时代特点的人民外交文化品牌,扩大人民外交在国内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7.

[4]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8.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3.

[8] 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我们的周总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16.

(责任编辑 文 格)

推荐访问:周恩来 外交 当代 思想 价值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