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感悟

时间:2020-10-16 09:05:3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感悟六篇

【篇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坚守为民本色,说到做到,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和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用平凡的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弄清“我是谁”,守住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听民声而纳之、念民意而顺之、闻民怨而纾之、促民安而乐之,时刻不忘工作的方向所指,目标所导,初心所在。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带领人民从一穷二白,走过温饱,走进全面小康,把“人民”放在肩上,时刻牵挂着群众,没有什么力量比“为民”两个字更加气势磅礴。党员干部要坚守为民初心,经常想一想“为了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立足于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开展基层调研,从调研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竭尽全力解决老百姓的难事、急事,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就要时刻反省自己,常问自己的初心,才能筑牢信仰堤坝,树牢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让“为了谁”落地生根。

明白“依靠谁”,扛起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缔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引领未来。纵观党的奋斗史,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伟大胜利,无不是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得来的,党员干部要做好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配合和参与。“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坚持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勇担时代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当疾风劲草,做烈火真金,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走稳,真真正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要抓实抓好抓细各项工作落实,传承和发扬好伟大的民族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高服务针对性,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党员干部要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守住初心,担起使命,自觉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才会给与我们强大的工作支持,才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找准“我是谁”,亮出人民公仆的为民身份。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在地位上都是人民群众,没有任何特殊而言,“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党员干部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首先清楚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要下沉一线,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与群众唠唠家常、摆摆龙门阵。基层“小天地”,亦有“大智慧”。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还是在防汛减灾的战场上,亦或是脱贫攻坚冲刺征程上,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将为民服务撰写在思想里、践行到行动上,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以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向往,才能凝聚民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着14亿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新时代开启了奋斗新征程,历史将在我们手中延续,未来将在我们手中创造。党员干部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劲,顶天立地创新功,开天辟地创新局,改天换地谱新篇,勇做新时代追梦人,用实际行动坚定答好“我是谁”。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更好地明白我们“往哪里去”,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才有力量源泉,才能永葆为民本色!

【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六专题的第三篇文章《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对外事工作把握国际形势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的明确要求。笔者以为,此“三观”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引人深思,其对党员干部正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在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颇有启发意义。

当下,“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党员干部应以“三观”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做实“三人”,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新局面。

立牢悠远博大的“历史观”,做知史懂史用史的“百晓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要悟透历史这本宏大的“百科全书”,端起历史“望远镜”深研过去,将“史实”和“史识”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读史知史”中倾听历史回响,明智鉴今。要深刻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汲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把握前进趋势,标定发展坐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今天,历史的重任落在新一代人的肩上,今天也永远是历史的延续。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进步的“中坚力量”,要有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做“领头雁”,鼓足干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再续辉煌历史。

立牢以一驭万的“大局观”,做布局落子谋势的“善弈者”。大局关乎前进方向、关乎整体布局、关乎前途命运。党员干部要培养统筹兼顾、放眼整体的“大局观”,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观其本质,更好地思考、把握、谋划全局,更好地认清大局、服务大局、贡献大局。“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识大体、顾大局,既谋子又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深水期”,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于此,党员干部更要做到心中有大局、行动践大局,不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创造更大的奇迹,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立牢人民公仆的“角色观”,做明责担当笃行的“摆渡人”。所谓“角色观”,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弄清楚自己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角色定位,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实干“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党员干部要站好自己的应站之位,尽好自己应尽之责,做好自己应做之事,立足岗位明确职责,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让初心“保质”“保鲜”,以一颗服务的“热忱之心”,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人民至上,是一种使命责任,是一种光荣幸福,也是一种情怀境界。作为党的干部,我们必须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担当、为人民奋斗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

坚定人民支持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从新生到强大,一路坎坷、砥砺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和底气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走越近。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而不是“蛙水关系”,坚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期盼作为我们担当作为的最大底气。

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做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切实把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落到实处。

坚持人民满意的“政绩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有无政绩,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有人民满意的政绩,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才有方向和目标。牢固树立起“发展为了人民”的政绩导向,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标准,把群众的反响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切实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以钉钉子精神把群众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地落实好,时刻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融入到每一件工作中。

享受为民办事的“光荣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是最大幸福”的光荣感和幸福感,把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自身幸福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把人民群众的笑容作为自己工作的无上光荣,把人民群众的口碑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美奖杯,做在其中、乐在其中,努力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坚定不移进行到底,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

涵养人民至上的“情怀境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至上,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孔繁森同志说:“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心怀人民,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绩;只有把人民至上的意识深深地烙在脑海中,才能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个专题《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是习近平在2017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2020年9月21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出,“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让全世界人民能都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与此同时,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步履铿锵,坚定不移走好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历史经验和教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好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始终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和平旗帜从未动摇,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不断传承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世界各国唯有秉持“天下一家”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平共处,不搞霸权、霸凌、霸道,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共同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才能携手创造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百花齐放,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顺应大势释放内需潜力,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不可阻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的,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世界各国都能坚持人类优先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共同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让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休戚与共,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走深走实

“我们要做的是,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人间正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及世界经济萧条这前所未有之变局,合作共赢关乎全人类福祉,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正确、可行路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核心和目的。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合作共赢的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始终,该倡议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与信任。当今世界已经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合作共赢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需要世界各国继续坚持和创新合作共赢的具体方式,推动合作共赢走深走实,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篇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章中,《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一文明确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立足新时代,基层干部当以德为先,严以修身,严于律己,争当“三讲三有”的基层干部。

一要讲大德,有信念,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位卑未敢忘忧国,当前面临日益艰巨繁重的农村工作,基层干部一要增强政治意识,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时刻在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牢记入党誓词,增强党的意识,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始终做到爱党。二要增强大局意识。要自觉融入大局,在服从服务全党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这样才能有效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狭隘思想的束缚,提高个人综合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三要增强核心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要坚决杜绝,在歪曲党的方针言论面前敢于发声,在不服从党的决定方面敢于较真碰硬,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威信。四要常增强看齐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经常看看有没有“慢半拍”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主动自查、自纠、自校思想和行动的罗盘。只有经常地、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才能思想上不掉队、步调上不落伍、方向上不跑偏。

二要讲公德,有情怀,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农村是熟人社会,是通过感情连接、建立起来的。一要密切联系群众。多到群众家中坐坐,多到田间地头走走,问政问计问需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要紧紧依靠群众。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学习农村说话方式、学习农村人际处理,更正思想浮躁、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三要向群众汇报工作。一项政策的落实与否,关键是要看群众满不满意、群众答不答应。要让群众多了解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向群众汇报工作开展的进度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互理解,画好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大同心圆”。

三要讲私德,有底线,永葆清正清廉的政治本色。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以身作则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最大的底气,也是改变农村不良风气的关键所在。一要严以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努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二要严以用权。要站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能给老百姓办的绝对办,能给老百姓办十分的绝不办九分,能给老百姓跑腿的绝不推脱,用我们的热心、耐心和真心换老百姓的口碑、理解和信任,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三要严以律己。要构建镇村干部的“亲清”关系,做到“清”,就是要戒贪戒欲、清廉自守,不贪图便宜;做到“亲”,就是要积极为村干部排忧解难、化解难题,靠前服务、主动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形成上下联动的有效机制。

【篇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中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找准“四端”,勠力同心。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是做人的四种德行,更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保护环境的四个端点。

常怀“恻隐之心”,为垃圾找到回家的路,便是“仁之端”。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在新时代,人们更加渴望宜人的气候、干净的空气、安全的水源、优质的生态。这一切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党员干部更要起好带头作用。要逐步养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成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和利用的“主力军”,带垃圾回家。

抑制“羞恶之心”,将陋习扼杀在摇篮中,便是“义之端”。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些许陋习,如:一些地方开发过度,一些文化遗址遭遇破坏,一些山林遭到毁灭等。在笔者看来,还得摒弃“无所不食”的陋习。善于吃并不违背常理,但吃也要讲究原则,不能仅顾自身利益而蔑视自然生灵。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改变饮食习惯,警惕“吃什么补什么”之类的“劝世醒语”,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深植于心。

多修“辞让之心”,让文明之风温暖大地,便是“礼之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礼让之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包含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之中。路太狭窄,让一让草地又何妨?树太挡道,绕一绕依旧能够通过。小动物过马路,踩一踩刹车也挺好。党员干部在环境保护的“必修课”中要深谙“礼之道”,懂得谦虚礼让,宽厚待物,明礼守法,要知进退、懂谦让、识大体、晓分寸、明是非。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扬,让优秀民族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亘古长存,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春风吹遍千秋大地。

思辨“是非之心”,需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便是“智之端”。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所有力量。每一个公民,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享有者,也是保护者,唯有“共治”才能“共享”。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渠道,介绍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宣传环境政策法规。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真正形成全民环保的社会氛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深入人心,更来之不易。我们要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环境保护的成果造福人民。

推荐访问:治国理政 治国 第三卷 学好 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感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