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拉萨,来到布达拉】来到拉萨来到布达拉

时间:2019-12-28 10:26:4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1959年3月10日,达赖集团终于彻底撕下了伪装,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没成想他搬起的这一块石头,却狠狠地砸到了自己的脚。蓄谋已久的拉萨叛乱三天就被平息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仅仅经过十多天战斗,又摧毁了叛乱分子的老巢——山南;后来又接二连三地取得了全区平叛斗争的胜利。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论断:只要西藏的反动派敢于发动全局叛乱,那里的劳动人民就可以早日得到解放。百万农奴从此不作牛和马,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大好时光。

  

  1960年三月底的一天,赵队长对我说:小王,赶快收拾收拾,跟我去拉萨。去拉萨?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声说:好!好!好!我可以看到布达拉宫了!队长笑嘻嘻地说:跟我去拉萨,可不是为了去看布达拉。地质部决定班戈湖地质队从现在起成建制划归西藏。现在你和我,又都是西藏人了!地质部还决定立即筹备成立西藏地质局,局长是中共西藏工委工交部长侯杰同志。他命令我去拉萨为成立地质局作准备。

  

  我跟着队长来到拉萨,住在中共西藏工委工交部招待所。赵队长每天要到工委组织部去要人,但那时候好多单位都是新成立的,到处都缺人。他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个人,先要去见面(就像现在的‘面试’):了解对方的情况;然后是向对方介绍还没有成立起来的地质局的情况,再征求对方的意见。那时候的拉萨,别说的士,我俩就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队长全凭着自己那两条腿,每天走出去又走回来;拉萨又没有卖水的,有时候他回来,喝上一杯白开水又急急忙忙地走了。我问他成天这样子走来又走去累不累?他笑着说:成立了地质局,西藏的宝藏就能够得到开发,西藏人民就会富裕起来,这一点点路走得值!我也重新当上了通讯员,替他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去食堂给他打饭。

  

  直到有一天,他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已经物色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原工兵五团排长刘万明,1950年进藏的老同志。队长安排他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另一个是拉萨军管会派驻布达拉宫工作组的藏族女同志仓决,四川巴塘人。赵队长满意地说:这下子好了。有了老刘,地质局今后来了新人,吃、喝、拉、撒不用我管了。有了仓决,与藏族同志打交道也更加方便了。再后来,人员增加到八个,小招待所没有住的地方了,侯局长就与成立不久的拉萨市政府联系,我们被安排住到了布达拉宫下面的雪村。(藏语雪就是下面),那里有原噶厦(西藏地方政府)的监狱、印经院、印钞厂和藏军司令部;有为达赖喇嘛服务的小作坊、马厩等辅助设施;还有一些达官贵人的住宅,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小酒馆,都错落有致地分散在雪,被高高的城垣围绕着。我们被安排住在一个叛乱外逃的五品官的院子里。

  

  1960年,国务院刚刚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但那时候人们通常所说的拉萨,只包括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八廓街附近很小的一块地方。布达拉宫位于大昭寺西北方,距离拉萨城有好几里地。人们并没有将布达拉宫算到拉萨城里面去。住在雪村的人去八廓街买东西时,都会说:进城去买东西。

  

  布达拉宫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见到的最为壮观、绮丽的建筑,加上有关它的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早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只可惜进藏两年多,一直就在班戈湖,没有机会来拉萨。现在我就住在了它的脚下,一定要上去好好看一看。现在苍决同志调来地质局当翻译,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全了。我就求她带我去参观这一座建在天上的宫殿。

  

  我说布达拉宫是建在天上,那时候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因为它确实是太高了。直到1994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布达拉宫工程竣工之际,布达拉宫管理办公室邀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教授,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以五世达赖灵塔的金顶作为布宫最高点,以红山脚下的国家永久性水准测量点为最低点。对布宫进行了一次精确的测量。结果是:布达拉宫的海拔高度实际为3756.507米,精确的相对高度(也就是布宫主楼十三层的高度)为115.703米。这样看来,布达拉宫确实是建在天上的宫殿了。

  

  那一个星期天,天气特别好。苍决领我来到布达拉,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之后,我俩就沿着节节石阶登上了布宫,苍决找到她的一位四川巴塘老乡索郎,请他给我当向导。索朗的心情看起来也跟那天的天气一样好。他笑眯眯地说:布达拉宫实在是太大了,你既然住在雪村,我们就是邻居了,以后有空上来挺方便。今天我们还是由表及里,先从布达拉的宫墙看起吧。

  

  索朗告诉我:从外面看,布宫按颜色可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外墙全部用花岗石砌成。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处达5米以上,从下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也还有一米左右。听说部分墙体的夹层里还浇注着铁汁。建筑者十分巧妙地以红山为依托,缘山而上,依势迭砌,最终建成了南北宽300米,东西长360米,高115米,共十三层,雄伟瑰奇,蕴藏了藏、汉、蒙族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卓越成就的宫殿。

  

  我问索朗:布宫的设计者是谁?建设者又都是些什么人?索朗说:按史书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为红山宫,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后来遭雷击起火,加之西藏发生战乱,到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弃。九至十七世纪的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定都拉萨,红山宫也一直没有重建。直到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布宫圆寂,八年之后,第巴桑吉嘉措在布宫的正中扩建了红宫,修建了存放五世达赖法体的灵塔。从那时起,布宫才逐步建成现在的规模。

  

  但也有一种说法: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王朝联姻,为了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决定在玛布日山上,以典加竹普为中心修建宫殿。因为松赞干布的本尊佛是观世音菩萨(世间自在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为布达拉。

  

  索朗介绍至此,笑眯眯地瞟了我一眼,说:你问布达拉宫是什么人建的?这就更简单了。是西藏劳动人民建成了布宫。就说我们正在看的这石头筑成的宫墙,据说宫殿东墙是由拉萨一带的石匠砌筑,墙角尖似刀斧。若是你从东墙角扔下一只整羊,到墙脚羊会被劈成两半;而西墙则由后藏石匠完成,墙角讲究圆滑。你从西墙角扔下一只鸡蛋,滚到下面仍能完好无损。

  

  索郎说得眉飞色舞,神气活现,就像千年前建设布宫时他就在现场。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想,一千多年前的石匠们高超的手艺真正是巧夺天工,就想亲自试验试验。在后来的某一天,我衣兜里揣着一只鲜鸡蛋上了布宫,在征得索郎同意后,我来到顶楼,将那鸡蛋贴着由后藏石匠建成的西墙角轻轻放下,鸡蛋飞快滚下,我也立即下楼,好半天才下到布宫底层,又气喘嘘嘘奔往那墙脚,寻找了好久,哪里还有蛋的踪影?

  

  又一天,索朗领我看了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寝殿萨松郎杰(意思是殊胜三界),殿的正中供奉着乾隆皇帝的画像,像前还有一块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镌刻着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索郎告诉我:这牌位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牌位树立之后,每年藏历元月初三的凌晨,达赖喇嘛都会率领僧俗官员到这里来朝拜皇帝画像和牌位,行君臣大礼。接着,索朗又带我来到尼悦索郎列吉(西日光殿)。他说:过去,这间殿一般人是不准许进去的,你今天就好好开开眼界吧。殿内设有经堂、客厅、习经室、卧室等,陈设十分豪华,更令我高兴的是殿外有一个大大的平台,站在那儿,不但可以鸟瞰拉萨全城的景色,还可以看到南面的拉萨河。

  

  索朗告诉我:这条河藏语叫吉曲,它的意思是欢乐幸福之波;拉萨也不叫拉萨,而是叫吉雪沃塘,意思是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坝子。当时的吉雪沃塘只是一大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原。松赞干布时常来到那里,在那里停留三两天。他与兵士们时而在原野纵马驰骋,射猎野牛、雪豹和熊鹿;时而跳进吉曲河,在清波碧浪的河水中畅游;有时则登上峻峭的红山巅,久久凝望着吉曲河谷那雪山起伏、雾走云飞的壮美风光。河的北方有红山、铁山、磨盘山,三座岩蜂拔地而起,像雄鹰展翅,似狮子跃空,又如同三座天然堡垒。而且这里交通方便,地理适中,东邻大唐,西通波斯,南面是印度和尼泊尔。松赞干布早就看中了这一方水土,谋划着统一雪域高原后,在这里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王城。

  

  索朗还告诉我,拉萨河南面高山的背后,就是波翻浪涌的雅鲁藏布江,是藏族的发祥地泽当,藏语就是玩耍的坝子。

  

  想起索朗的介绍,我就联想起了内地的一些地名:白银、铜陵、铁岭、煤山,这些都是因为当地的宝贵矿藏而得到的名字;还有现在的卫星之城酒泉,就是因为一个神圣而神奇的故事,让它得到了这个精妙绝伦的名字。但是这些地名,都有着它的历史渊源。而在我们西藏山南,有一处著名的铬铁矿山,一百多年前,就有西方殖民者对那里心怀觊觎。藏族人民将它命名为罗布萨——珍宝之地。而且在一处山包上,还建有一座岗亭,守卫着那处矿山。1996年我最后一次去罗布萨时,那岗亭遗址还在。

  

  而拉萨河的藏文名字:吉曲——欢乐之水;拉萨市原来的名字:吉雪沃塘——吉曲下游的牛奶坝子(拉萨这个名字,是修建了布达拉和大昭寺之后才有的);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的名字:­——(猴子)玩耍的坝子。我觉得这样的地名,与古诗里面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这样的千古佳句,完全可以相媲美了。我在拉萨住久了,对这欢乐河下游的牛奶坝子的感情也与日俱增,真正是应了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我更加感觉到:布达拉不仅仅是人们所赞扬的:雄伟壮观、绚丽多姿、金碧辉煌的一座宫殿;千里雪城高原上,有着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神秘、神奇、圣神、威严、恬静和圆满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悠久的宫殿!我搜肠刮肚地想了好久好久,真的觉得自己还有好多的心里话,想对布达拉说,可是我又无法——也就是没有那水平——恰如其分地说出来。直到有一天,我在西藏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上看到:1933年,英国殖民者使团来到拉萨,使团成员斯潘塞・查普曼被布达拉宫的威严所折服。他在后来的回忆录《圣城拉萨》中写道:它(布达拉宫)具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尊严,这种尊严与其他周围粗犷朴实的大地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它还独有一种迟钝麻木、一种一成不变的特质——似乎在说‘我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了,我将永远待在这里’。布达拉宫给人这样的印象:它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长在那里的,与周围的环境极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我想起《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我倒是觉得这个英国殖民者的这句话,说的恰如其分。

  

  我后半辈子的大部分日子,就是在拉萨度过的(唯一的深深的遗憾是,由于命运老人的安排,我已经无法在拉萨走到人生的终点站了,但还是嘱咐了后人,一定要将我的骨灰投入欢乐河)。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拉萨 来到 布达拉 来到拉萨歌曲 《回到拉萨》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