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节 上一年的清明节

时间:2020-01-12 10:29:4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清明节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是七月半和十月一)主要节俗是上坟扫墓祭祀祖先,还有插柳、踏青等。

  

  祭祖是上古五礼之中规范的孝思礼俗,早在汉朝时代,《汉书严延年传》记载:在朝为官者,每逢清明,务必不远千里还归东海扫墓地。《魏书高阳王传》记载:魏朝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并且时间极长: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见柳宗元《与许京兆》记载:民间耽搁不起那么多时日,但届期也是,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这说明了自古今以来这种习俗延续不哀,也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

  

  清明为主是墓祭。民间也叫上坟,即是墓地祭奠故去的祖先和亲人。

  

  祭奠一般在墓前焚纸钱,供食品,奠酒醴,所以要提盒担篮,现在有的甚至是大车小车地出行。不仅成年男子参与,妇人、及儿童也要参加。古时也如此,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谈到了当时的这种习俗:人家上冢者,多和枣锢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子,酒过壶肴垒至暮则花柳宜,随车而归。

  

  清明墓祭也叫扫墓。就是清理墓地,去除杂草,修补坟墓。旧时民间大多数的坟墓都是掘土、堆土而成,墓地难免杂草蔓生,而由于雨浇水淋,坟头总会被破坏沟壑纵横,,甚至塌陷成坑。这对满怀孝思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必须清理和修补。而修坟扫墓只能在清明进行,余时不宜。

  

  清明除了扫墓祭先之外,还有插柳,戴柳之俗。即传插柳可以避鬼、明眼,柳戴可以免毒、驻颜。

  

  插柳之俗起源于南北朝时,人们多在元旦、清明插柳,说是能避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正月元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可见清明与元旦插柳避鬼用意相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则在清明:清明节,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同时代的《梦梁录》也说: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道:明眼。除避鬼之外,插柳还可以纪年华占阴晴。宋人赵元慎《寒食》诗说: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清嘉录》记载: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

  

  戴柳之俗,同样与插柳相偕而起。最早记载于唐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这里明确地说赐的是柳圈。就是用柳枝编成的柳条帽。

  

  后来,人们戴柳并不像唐代那样为免虿毒,而是为了驻颜,意思是能留住青春美丽。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人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亦咸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俗信而已,戴上柳帽展示出一种美感,就如明人杨辊华的《山塘棹歌》: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还有清明的踏青,也就是扫墓而形成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村家山店,分饺游息。正是因为分饺(众人分食祭过的祖先的食品。)才有清明节俗的野外宴饮就是野餐。因为游息,才有了清明的踏青游玩。

  

  人们为此而游览在这春光明媚、大地返青之际。明人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三月清明日,男妇扫墓是日戴柳,游高粱桥,言踏青。清明作为节气,意思是清和明丽的日子,微风和煦,绿草如茵,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因此在这清明节日算是人们最注重的一个节日。

  

  ——伊人红儿书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清明节 话说清明节作文600字 话说清明50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