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时间:2020-09-24 08:46:5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PAGE

PAGE

PAGE 2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主要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一般情况并指出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讲述古代农具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和唐代的曲辕犁,并简述了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发展。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介绍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重点讲述了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本课是中国经济文明史的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初步印象。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进一步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所起到积极作用和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初步历史评价能力。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参与度、思维度。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习题测验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先民的勤劳和智慧缔造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知识结构

(一)大纲

1.农业起源

农业的发明

原始农业

2.农业发展——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的进步(农具)

牛耕的出现

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

3.耕作方式的变化

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二)重点分析

课标注重“耕作方式”,是想让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因此,耕作方式的发展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另外的,结合历年高考,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利弊,也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大部分女生喜欢逛街、男生不喜欢逛街的现实导入,点出专家认为这与原始农业有一定关系,女子采集,所以要边走边看,男子捕猎,所以只能认准目标穷追不舍,贴近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授新课: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发展,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引出材料,从农业生产方式的起源谈起。

材料一:“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材料二: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     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绘猪陶器

通过上述材料引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以及种植业为与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农业发明后,人口越来越多,怎样提高生产力,引发下一段材料。

材料三:新石器时代的农具

                  

        骨耜       石锄     石犁       木锄

材料四:商周时期的农具

    

        石铲          青铜农具       铜耒

材料五: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材料六:

    

        春秋晚期牛尊      东汉画像砖

材料七:

“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镜、曰犁壁。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木与金凡十有一事。”

                ——唐·陆龟蒙《耒耜经》

材料八:

秦汉关中水利图 秦国都江堰水利图

材料九:  

“(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

——傅玄《马先生传》

材料十:  

“连筒灌小园”,李实注曰:“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细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杜甫《春水》

材料十一: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829年日本《太政府符》

设问:材料三四五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中,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材料六七又反映了哪两种耕作技术的发明?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材料八九十十一反映了哪种工具的发明与运用?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

通过以上材料,引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讲解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并归纳出“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的特点。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会有怎样的变化,引出下一部分史料。

材料十二: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田”的记载,其中,“”是三耒共耕的意思。

               ——安阳殷墟牛骨刻辞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

                     ——《墨子》

材料十三: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贾谊《论积贮疏》

设问:结合材料十二,可看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着怎样的变化?形成了怎样的模式?结合材料十三,试评价这种模式?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并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经营方式也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另外,也可得出对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评价,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切入。积极的方面,其一,自给自足,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二,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消极的方面,其一,如遇天灾人祸,容易破产;其二,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其三,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六、巩固练习

  史料教学不仅要表现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体现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读史解史方法运用到实战过程中。因此,本课拟出下列练习题。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B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3.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必修 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