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分享

时间:2020-09-30 09:09:5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纪录片《人生七年》 观后感分享

《人生七年》,又称 7 up,是一部由 ITV 出品的 纪录片,于 1964 年开始记录 14 位英国的七 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 为止,该纪录 片已经跨越 56 年 (每 7 年一集 ) 并在 ITV 和 BBC 播出。

 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人生七年》 观后感,欢迎大家 阅读 !

当我看到《人生七年 8 》的最后一幕,一个 长镜头 慢慢地从老 Tony 身上离开,那个

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

废的赌马场 的新模 样逐渐清晰,成 为伦敦奥运会的

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

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 现在生活美 满、子

嗣绕膝的老头身上。我体会到, 这 56

年的时光映照在了 这 14 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在

1963 年,导演迈克尔 —

艾普特 为 BBC 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 纪录片,他 们挑选了来自 伦敦的 14 个 7 岁

的儿童,采用每

7 年跟踪拍 摄的方式,通 过跟踪他 们的人生 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

社会阶级凝固的 问题 。到 2012

年,这个电影系列走 过了 56 个年头,然而, 导演达到目

的了吗?

的确,好像是达到了。

  14

个人之中,有 4 个人家境殷 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

他们的人生同 样留在了上流 阶层 ( 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

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 赚

钱的职业 )。10

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

Nicholas 成为了一名大学

教授,其他的 9

个人依然生活在底 层或中产。然而他 们都站在追求 “幸福 ”的大 厅里,而且

他们幸福的 “天花板 ”一 样高。

John 小的时候想要参政, 14 岁的时候他曾 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

酷无情的独裁。然而 42 岁时,John 没有成功参政,在成 为一个律 师之后,他喜 欢上了园

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 调侃说:“如果我 20 岁的时候说自己喜 欢园艺,大家肯定以 为我疯

了。

 ”

Neil 大学辍学, 21 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 28 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 经济金过活,在当 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 动的身体和 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 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 。然而后来, 时间给 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 56 岁时,导演见到 Neil ,他已 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 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 亚发表演讲。

在 21 岁以后宣布离开 这部纪录片的 Peter 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 “撒切 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 ”,然而 56 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 崭新的身份。他成 为了一个 乐队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音 乐奖项 ,在音 乐界获得了肯定。

你瞧,他 们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个走 进迷宫的孩子,兜兜 转转之后,总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 拥抱。

《人生七年》就是 这样一部片子,他平 铺直叙,毫无 矫揉造作,真 实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实在那三个女孩儿越来越 发福的身材上,真 实在那越来越多的 秃顶上,真 实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故事,每一 处起承转合,伤感又温情。当我 们看到他 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材越来越走 样,头发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茂盛的 时候,我 们还会想起他 们年轻时的模样。他们也曾经想改变生活,想成 为演员或者政客,然而在 时光面前,一切都 变得圆滑。就像

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个人像玉一 样磨得通体 圆润,在时间这 条湍急的河里,像一条灵活的 鱼儿一样,不再跌跌撞撞。

这只是一篇普通的 观后感,我希望,面 对屏幕的你千万不要奢求从 这得到什么。常 识和经验告诉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而且 “从 别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 经验 ”这个观点,笔者也持 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对于文化 环境、成 长环境都不同的人来 说,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 处理问题的方式。我 们的人生才 刚刚开始,它 贫乏单调,但充 满了生命力和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这一点很重要,在笔者看来,比旁 观这

个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最近观看了《人生七年》系列 纪录片,能 够观看的完整 电影系列 仅有英国版,也是最

早的母版。其他的如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版本的 线上资源均不齐全。对我来说,《人生七年》是 对我影响力最大的成 长类纪录 片( 迄今为止 ) 。

《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 摄的系列 纪录片,是影响半个世 纪之久的开箱之作。在 长达半个多世 纪的时间里,导演每隔七年采 访记录 一次片中人物的 经历和变化。采访对象来自英国社会的不同 阶层、不同家庭 ;分别记录 了他们 7 岁、 14 岁、21岁、 28 岁、42 岁、49 岁、56 岁的生命 轨迹。

影片从 1963 年伊始, 时间跨度达 50 余年。

 2019 年《 63up 》即将上 线。艾普特是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的知名 导演。他拍 摄人生七年 时,年仅 20 出头。如今已是 80 多岁的艾普特已 经是享誉世界的英文 导演。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他分 别记录 了 14 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的成 长经历。我可以在数小 时内直观的感受到他 们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状 态。影片看完后,我 脑袋里充斥着两个字 ――震撼 !

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冲 击。

关于纪录片的内容我不再 赘述。截止 2012 年,人生七年系列 电影已出完成八集拍 摄,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关于人物的 细节和情节走向,我 记的并不清晰, 这里我只谈谈这 部片子对我的冲 击。

第一:环境影响人的成 长,并非是后天造成的。而从先天就已 经开始父母生活的 环境直接影响下一代。父母 对改造环境的态度和改造 环境后的 变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家庭 对一个人的影响是 毕生的。如果:我从富人的家庭 长大,成年的工作 环境和情况

状况不会太差也不会太好。



;我从穷人家庭 长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几倍于我的同(相较于精英 阶层 )



龄人,成年以后的境况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优柔寡断,文弱内惧,我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自信开朗,健康活们都可以从我 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其次,原生家庭和社会



泼,

境间接影响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区 环境、成长中遇到的人、 选择的职业与工作 也会 间接影响我们的性格和与之 对生活的 态度。

第三:拥有长远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 业。在童年 时期,有清晰 职业追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同年的 职业追求是医生、教 师、律师等,我 们长大后多数会从事与之相关的 职业。童年 时有长期爱好和大理想的人,他 们的职业追求更高、 对社会的 贡献更大 ――但前提是真正 热爱和长期喜欢的事物,且要有 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性格。

所以,知道自己喜 欢和真正想要的 东西、有清晰的 蓝图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纪录片还告诉我一件事:成年并不意味着成熟,成 长是一生的修行 !在人生的不同 阶段,面 对生老

病死和 时代环境的变化,我 们随时都要准 备学习。在心智和智力 进入成年以后,我 们仍然需要随 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学 习,更新。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具 备成熟的人格。

且活着并不只是 为了生存而活着



!

《人生 7 年》 BBC 的神级纪录 片,它以 纪实访谈 的情势跟踪采访了 104 名来自不同

阶级的孩子,包括富人、中 产、普通和底 层,从 7 岁开始,每隔 7 年, 1 直到他 们 56 岁 。这些人中,有人注定成功,有人逆 袭,有人平淡生活,也有人在成 长中迷失了自己。不 过这部片子最令我震 动的是, 贫富阶级巨大的观念差别。

富人之所以延 续富,穷人之所以很 难翻身,与其 说是由于 钱,不如 说是由于观念和眼界。

 7 岁的时候,这类巨大的理念差异久开始 显现,富人的孩子普遍有目 标、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念大学,而 穷人的孩子更多是斟酌自己未来做甚么 样的工作,有些乃至不知大学是甚么。

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 预计上的中学, 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 计划,念法律、从政。而 穷人的孩子 虽然也在 继续念书,但是 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概念,比如幸福

地活着。

21 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几近都 实现了自己 7 岁时的欲望,念牛津、 剑桥,明白自己要承当更多的社会 责任。而 穷人家的孩子已开始工作,成 为工人, 对未来照旧没有甚么计划。

除目标和计划,金 钱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富人的孩子普遍明白 钱的重要性,知道 钱是实现欲望、抵抗 风险的一种工具,而 穷人的孩子,大部份表示自己不在意 钱,认为钱对生活而言其 实不重要。

看书累了,我喜 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 读书。

昨天看了 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 纳电视 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

14 位

7 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 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 7 岁到 56 岁,跨越半个多世 纪,

记录了他们的大半 辈子。而 这 14 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 过着优

渥的生活 ;三个中 产家庭的男孩, 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 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 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 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 层劳动 ,甚至与失 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 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 尝不适合 ?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 经济地位高的比例 远远比社会经济 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 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 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 为他们的家庭条件 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 议的结论,有人会 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 钱的人才能上清 华北

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 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 资源是互 补的。什么是 资

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 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 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

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 样努力的孩子,他 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 师辅导

班,一 节课 500 ,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 钱补习 。而家境差的呢 ?他或许要

帮家里干活、或 许要去发传单挣 生活费 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

不是努力就可以弥 补的。

老祖宗有句 话叫“寒门出贵子 ”,确 实现实 中也是有

推荐访问:观后感 观后感 纪录片 人生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分享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