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老伴的歌——风雨人生:风雨人生且歌且行是啥意思

时间:2019-12-09 10:27: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题记:仅以此文献给我的老伴——祝清霞

  今年8月20日是我和老伴结婚60周年纪念日。结婚60年,民俗称钻石婚,子女前来祝贺,我感慨万千,思之再三,于是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风雨同舟携手共济六十载

  下联是:和谐家园敬老爱幼幸福多

  横幅是:福寿双全

  一

  1946年我家6口人,爷爷、父母、2个弟弟。

  我家是自耕农,丰收年景,生活尚能维持,遇上灾荒,粮食不够吃,需借贷度日。

  爷爷是扎纸匠,会作画。画的神像、动物、花草,栩栩如生,扎的纸人、纸马如真的一般;母亲勤劳节俭,父亲善于耕种,小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富裕。

  那时,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我家打的粮食大囤满小囤流。虽说吃的是粗粮、红薯,它香甜可口;穿的是家织粗布衣服,它结实暖和。逢年过节,也能穿上件新衣,吃上炸丸子、素饺子和炖猪肉。日子蒸蒸日上,全家人欢天喜地。

  那时我家,爷爷年迈,不能参加农业劳动;母亲小脚,不能下地干活;我上学帮不了家里的忙。耕、种、收、割全靠父亲一人操劳,实在忙不过来,家里急需添个帮手。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于15岁那年结婚,媳妇比我大4岁。

  二

  自从媳妇进了我家门,我家生活大变样。

  她勤快、能干。在家里,做饭、缝补,样样精通;在地里,点、种、收、割,件件能行。自从媳妇进了我家门,母亲大撒手,把家里的活全推给她。做饭、洗衣、喂牲口,全由她一人做。那时做饭,一个土灶,一口铁锅,烧的是柴草,吃的是井水。水井几丈深,离我家半里远,人、畜用水,一天得挑十几担,一挑就是小半天,也是媳妇一人干。

  她能烧得一口好饭。粗粮杂面,萝卜青菜,一经她的手,粗粮细做,烙的饼、扞的面,好吃又好看;炒的菜,香喷喷,味道鲜,久吃不厌。

  昔日,家里放着棉花,可穿衣困难。她是纺线的能手,只见她纺车前面盘腿坐,棉花条子放身边,纺车嗡嗡响,锭子飞快转,棉条慢慢向后抽,细线快速锭上缠,不知不觉,一个棉穗纺成了。棉花纺成线,织成布,染上色,大人孩子穿上新衣服,爷爷父母换上新棉被,全家人乐得合不笼嘴。

  过去,家里有点钱没人赶集上店。她能买会卖,吃不完的南瓜、鸡蛋,拿到集上去卖,换成钱,买回酱、醋、油、盐、日常用品,使平淡的日子添了几分色彩。

  她,里里外外一把手,人人见了人人夸,自她进了我家门,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

  1952年,我到沛县中学读书,生活的重担全落在媳妇身上。虽说生活苦,干活累,但能吃得饱,穿得暧,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民卖余粮。当时的乡政府,弄虚作假,虚报产量,致使收购余粮任务难完成,于是强迫命令,逼着农民将口粮当余粮卖,可怜广大农民,丰收了却挨饿。清明节过后,不少人家几乎断了顿,一日三餐吃稀饭。我家遇到严重困难,多亏媳妇的姑奶奶借给我家一口袋粮食,才渡过难关。

  这一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了,本打算过满月时好好庆贺一番,可是缺粮,置不起一顿像样的饭菜,只好作罢。那时节俭成为时尚,俭省节约成了百姓的流行语。她奶奶顺口给自己的宝贝孙女起名叫:俭省。

  四

  1955年,家乡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头一年,土地分红,我家劳动力虽少,但地多,分的粮食吃不完。第二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干活记工分,我家人多劳力少,所分粮食不够吃,因此,生活比较困难。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开始吃大锅饭,我家的日子更艰难了。那时妻子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既要照顾家,又要下地干活,还得赶集上店,一天到晚没空闲。

  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又缺粮,又缺钱,一天到晚为了吃东奔西忙。

  有一年冬天,我家给生产队铡草。由于麦子打场时没打净,里面还残留一些麦粒,一天也能捡捡出十几斤麦子。为了这几斤麦子,妻子一天到晚铡草,手起泡,腿站肿了也不肯休息。

  有一天,我家断了顿,妻子外出借粮,一家老小眼巴巴地等她回来。等了半天,她也没有借来粮食,却背来一大包棉花籽。这东西,能榨油,没人吃,那时可是宝贝。她赶紧将棉籽捣碎,掺些菜叶、熬了一大锅粥,全家人饱食一顿,还给我家二嫂送去一盆。二嫂几天没吃饭了,饿得起不了床,她见到棉籽粥,狼吞虎咽一口气喝完。她爬起来,拉着妻子的手,满眼含泪说:大妹子,你可救了我的命啦!

  五

  我15岁离家,在外地读书和工作,40岁全家团聚,历时25年。20多年来,我人在外,心系家。我不能帮家里干活,却处处注意节俭,尽量少花一分钱,以减轻家里负担。

  初中为买一条毛巾,我半个月不吃菜,节省了4角5分钱。高中时,为省钱,我和同学两人订一份菜。家里给我5块钱叫我买件新件衣服,我舍不得买,却用这钱全买了书。大学时,我没有添过一件新衣,也没有换过一次新鞋,李永珍同学见我每年夏天老穿一件白色粗布褂子,就把她叔叔的一件丝绸短褂送给我。1964年大学毕业后,生活仍简朴,处处注意节约。我穿着学生时穿的衣裤,两条裤腿补着明显的大补丁。1967年我才买了块手表。每月工资56元,我把30寄回家,添补家用。

  我在外地学习和工作,不能照顾妻儿子女,心里常存内疚。可我无时不为儿女牵肠挂肚。记得1959年8月,二闺女病重,我一心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无暇过问。直至接到录取通知书,才给她去看病。先生说:看晚了,没有救了。闺女回到家,躺在堂屋当门,眼睛直发愣,舌头不停地搅动,家人没办法,只有听天由命。第二天,我含泪离开家,去北京上学。人在北京,仍挂念闺女的病。不久,三弟来信,说闺女的病已好。我还不想信,以为怕我难过,给以安慰。寒假回家一看,闺女果然好了,我心中非常高兴。

  1960年,由于天灾人祸,中国人民遇到了空前困难。

  困难,对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子算不得什么,我生活在北京,觉得沐浴在幸福之中。在三年困难时期,我斗志不减,奋勇向前,思想和学习都取得优异成绩。

  这时,却苦了我的家家,最苦的是我爱人。她一个人带着2个孩子,还要下地干活,做10口人的饭。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那时,哪里有米啊?庄稼几乎绝收,每人每天口粮不足半年。入春以来,每人每天供应三两杂粮,1月的粮食十几天就吃完。怎么办呢?每天吃饭前,她抱着长长的竿子,掠榆树叶、柳树芽,和粮食混合在一起吃。凡能吃的东西都找来充饥。榆树叶、柳树叶吃光了,野菜、草根挖净了,就吃湖里的杂藻(水藻),吃嫩麦苗,还是吃不饱。

  后来,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吃食堂,一顿2个菜馍馍,回家想给孩子煮点稀粥,没有一点面,就这样苦熬着。有一次她给食堂去挑水,头一蒙,栽倒在井台旁,被人救起。那时,全村人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腿脚浮肿,走不了路,我妻子也差点饿死。她劳累过度,加上得了疟疾,瘦得不成人样。后来被娘家人看见了,告诉岳母。她大舅从家里背来10斤粮食,又称了几斤肉,打了一瓶香油,把她接到母亲家,养了半个月,才有好转,算是捡了一条命。

  那时我在北京,心系家中老小,深知家中困难,但也无能为力。有时吃饭时,想到家里人在挨饿,竞偷偷掉泪。李秀珍同学见我经济实在困难,不时接济我几元钱。我从仅有的一点补助里,凑了3块钱,夹在信封里寄回家。当时,家里正愁无钱购粮。见信里有3块钱,才解了燃眉之急,当时全家人无不为之落泪。

  暑假回家,我目睹家中窘境,我把17岁的二弟带出来,去内蒙投奔在在煤矿工作的表哥,这样家里才逐渐摆脱了困境。

  六

  我家人多,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和睦相处,这在乡下,十分罕见。俗语说没有不散的宴席。妻子自进我家门,上侍奉老,下抚养小,还要照顾弟妹,辛辛苦苦18年,现在弟妹已长大成人,二弟全家落户内蒙,三弟已结婚。于是1969年8月,我们分了家。

  分家后,妻子在老房后面盖了个新院,把岳母接过来,她带着4个孩子,艰难地度日。

  这时,3个孩子上学,工分不够,每年需用钱买生产队的口粮。她仍然是忙。做饭,下地干活不用说,单就生产队分东西,也让人犯愁。比方分红薯。生产队长一声吆喝:分红薯了!队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不一会就将红薯运回家。我家分了红薯堆在地里,由她一人干。几千斤红薯,几里路远,得用平车拉回家。一个人一直忙到黑夜。红薯运回家还得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再磨成面,作为全家小半年的口粮。

  由于家里没人干活,只为叫小闺女在家拔草、喂羊,拖到9岁才让她上学。

  我不在家,孩子学习没有人辅导,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有一次我暑假探亲,儿子得了百日咳,久治不愈。发起病来,头冒虚汗,脸憋得发青,双手啪啪地拍着胸脯,满地乱滚,看着令人揪心的难受。我回校路经徐州,买了一瓶百日咳特效药,寄回家,吃完这瓶药,病就好了。

  还有一次,我不在家,小闺女突然发烧,不省人事。她妈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大闺女抱起她就往生产队卫生站跑去。打了退烧针,热是下去了,可是全身冰凉。第二天,又发烧,吃药、打针也不见好转,又查不出什么病因,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有一天,她妈偶遇黄毛奶奶,她看了看孩子说:不要再打针了,回家淘点药喝,烧退了就好啦。说罢,让闺女摆摆手:给老奶奶说再见!回家后,她妈照此办理,病竟慢慢的好了。

  我不在家,孩子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有时靠神医治,偶然治愈。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有一天天刚黑下来,两个女儿在煤油灯下看书,她妈出来小解。忽见羊圈里钻出一个人来。她吓了一跳,忙喊谁?此人一听,马上就跑。她随手操起一根木棍就追。连喊:捉小偷,捉小偷!邻居听了,半天没有动静,两个女孩儿吓的不敢吱声。这时,小偷已跑得无影无踪。

  出了这件事之后,她再也不敢把羊拴在外边了,每天晚上,把羊牵到堂屋里间,人和羊同室,室内空气污染,可想而知。

  想想家里诸多困难,说什么我也要调离北京,全家团聚。

  七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坚强的女人作后盾。我的老伴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今天,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有她的一半功劳。

  我老伴命苦,8个月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3个女儿,在外祖父和舅父的全力帮助下,艰难地度日。

  15岁那年,舅妈离家出走,她到外祖父家帮助做家务。小小年纪,除了做饭、洗衣,拔草、喂牲口,还得抽空纺线。暑往冬来,她在外祖父家度过了3个春秋。

  她19岁时嫁到我家,又成了我家的顶梁柱。她在家又当爹又当妈,把4个孩子抚养长大,其中的辛苦更是难书。

  她45岁时才来华北油田团泊洼落户。4个孩子上学,我父亲多病,岳母年迈,靠我一个人的收入难以维持家中生活,她还得在家属站参加劳动。她喂过猪,积过肥,拉过砖,挖过沟,洗过衣服,什么脏活累活都干。纵令干活受伤,她也不肯休息,照常出工。每天起早贪黑耕种收割,样样领先。

  我忙于教学,她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初进团泊洼,生活条件很差,做饭烧煤,吃水肩挑。直到1978年8月,我们才从帐篷搬进平房,生活条件开始有所改善。

  平房有个小院,能养兔、喂鸡、种菜。老伴是个勤快的人,知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她把小院里的空地,平整好,打成畦。开春,她往地里上足肥,灌上水,撒上白菜、油菜籽,盖上塑料薄膜,不几天就发出嫩芽。一个月后,就能吃上新鲜的小白菜、嫩绿的油菜。拔掉小白菜和油菜,再点上豆角,种上黄瓜、西红柿、丝瓜、芹菜。一到夏天,韭菜、芹菜绿油油;脆嫩的黄瓜挂满架;青里透红的西红柿压弯枝头;眉豆、丝瓜的枝蔓缠绕树上,爬上房顶、墙头。一个夏天,不愁菜吃。到了秋天,茄子、南瓜、眉豆角,自种的菜吃不完,多余的送给邻居。入冬,大白菜、萝卜也是丰收。虽说又忙又累,可她心里高兴。

  小院除了种菜,还能养兔喂鸡。我们从老家带来一对兔子,一年就繁殖十几只。喂了20多只母鸡。一到8月,母鸡开始下蛋,一天能捡10来个鸡蛋,变着花样吃鸡蛋,剩下的还腌了一大坛。

  老伴50岁退岗,仍闲不住,要照顾外孙女和孙子,她又成了大忙人。

  1984年10月,我家由平房迁进楼房,住房条件大大改善,但失去平房小院,十分可惜。老伴闲不住,又去河边开荒种菜,结果又整出几个园子。种菜、种庄稼,年年丰收,人见人夸。

  那时小麦用收割机收割,收完后地里丢下不少麦子,老伴发现后,十分心疼。于是她到地里拾麦子。拾完麦子又去地里拾棒子,到了秋天拾豆子。忙活了几个月,小院里到处是粮食。

  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2年5月,身体一向很好的老伴,突然得了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已相当严重了。

  老伴患病,忙坏了儿女。数月后,老伴的病依靠药物治疗,注意调养,慢慢得到控制。

  现在我也想通了,老伴有病,积极治疗,不必过于忧心,心烦无用,反害了自己。现在,孩子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和老伴放心;儿女们对父母体贴、关心、照顾,无微不至,我和老伴满意;老两口年过七旬,尚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知足。我和老伴风风雨雨60年,如今已四世同堂,儿子、闺女、媳妇、姑爷都在为石油作贡献,外孙女、孙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最小的外孙女明年也要考大学了,我和老伴尽享天伦之乐,我们知足了。

  知足者常乐!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