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求真教育

时间:2023-06-02 16:40:2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从2010年的江苏高考历史第23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开始对高中生的求真精神进行考查。在课堂上加强求真教育,不仅是历史学科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尊重史实,准确记忆,认真作业,独立思考。另外,向学生介绍论从史出等一些体现求真精神的方法。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的第二问如下: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不准确。因为它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这道题目是对宣传海报的解读,海报留有时代的烙印,正如题目所言“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海报宣传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工具。“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解答本题目,重点要抓住关键信息“工业化时期 ”,苏联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重工业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从宣传画及其图下的注明可以得出,政府大力发展的是轻纺工业,和史实是不相符的,由此可以判断图中信息不准确。

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三维目标中往往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两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无形的目标,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却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求真意识培养还不够重视。历史学科中重视学生的求真教育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求真既然重要,那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无形的东西通过学生行动变得有形,是值得广大教育者不断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尊重史实,准确记忆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一些史实,如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知识点,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常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在于对史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若连基本的史实都搞不清楚,就会出现张冠李戴或者关公战秦琼的笑话,这当然谈不上尊重历史事实,更谈不上去追求历史的真了。在平日上课检查时,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点的及时复习、循环复习,从而导致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不系统。心理学指出,记忆品质一般从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可见,准确性不仅体现了记忆的优良品质,更是求真的必要准备。

2.认真作业,独立思考

求真不仅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认真,还体现在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此外,上课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一些话题。例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关于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个问题,笔者曾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学过的知识各抒己见。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符合新课改合作学习的精神。求真的路上始终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仅要讨论,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唯教师、不唯教材、不畏权威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独立思考尤为重要,可以说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性是求真的灵魂。

3.历史教学中介绍体现“求真”的方法

一是论从史出。论从史出一般是指实事求是,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论从史出中科学史观的体现,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另一个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体现了不妄下结论,不想当然地乱发议论,尊重事实,从而体现了求真精神。例如当谈到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时,应当结合史实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19世纪60、70年代分别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之先河等史实进行作答。

二是放到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历史问题。这一方法可以看做是论从史出的引申。每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它的初始条件,对历史事件而言都有它的背景,历史事件的背景一般包括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因此,我们不能轻率地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物作简单的评价,有时人物也有他“身不由己”的难处,事件的产生也离不开产生它的舞台,每个事件或每个人物都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或者说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当我们评价人或事的时候,在寻求答案的正确性(或称为“真”)时,我们应当把人或事放到历史的坐标中来考虑。这点体现在教学中主要是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例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二子目“短暂的春天”时,笔者就为学生创设情境:假设1911年你自力更生创办了一家纺织厂,请设想在接下来的10年中,你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要回答好这一问题,便要结合1911至192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结合历史的特定背景作答。

三是正确引入二重证据法。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查古代历史文化。这也是鉴别史实真伪、求真的一个好方法。历史课上虽然对考证古史涉及不多,但就求真而言,有必要向学生作简单介绍。今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在最后的选作题C “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三问中出现了这样的设问: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答案:定论是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争论是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方法是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如何理清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关系,若对“二重证据法”有所了解的话,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其实由于这是选作题,虽然没有前面第23题宣传画考查学生的范围广泛,但也体现出命题者加强了对学生求真能力的考查和对学生求真意识的重视。

[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3).

[2]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9/17/2543338_0.shtml.

[3]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2).

(责任编辑 庞丹丹)

推荐访问:求真 历史教学 高中 教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