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中的竞争意识教育浅谈

时间:2023-04-13 16:05:0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加强竞争意识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1世纪成长的青年一代,有更多机会进行人际、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下,各种竞争,既是力量的角逐、智慧的竞赛,更是速度的较量。竞争意识离不开教育,历史学科在培养竞争意识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教育学生认识竞争是客观存在。纵观中外历史,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民族的繁衍,国家的图强,企业的经营,商品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在吐故纳新,无一不是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正是这许多竞争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才有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局面——汉朝;李世民淘汰了李建成,登上了皇位,得以施展其雄才大略,呈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朱棣顺应历史潮流淘汰了懦弱迂腐的侄儿,巩固发展了明朝统治。威震欧洲的拿破仑严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经济蒸蒸日上,使法兰西跃上极盛的第一帝国时期。所有这些,都是竞争的集中表现。

二、 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我国浓厚的文化传统相当多地发育于小农经济的深厚土壤中,它造成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加之以往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学,不重视教育学生正视具有强烈竞争性的史实,对有些史实仅以阶级斗争一言蔽之。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扼杀了青年人探索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安于现状,其行为常常套上某种模式。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不愿意竞争,也不善于竞争,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与竞争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性,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胜与败。首先应知晓成功与失败有着自身的辩证关系。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了对立面,才可使自己发愤图强。越王勾践无奈之下向吴国投降,被迫向吴王称臣。后来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雪了国耻,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在中国近代史上,蔡锷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为控制蔡锷,袁世凯以组阁为由,召蔡入京,严密监视,他忍辱负重,后来转道日本,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兴师反袁,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以上两例可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胜与败存在着暂时性和互变性,使得一切敢于竞争者善于竞争,最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三、 教育学生把握决胜的机遇。竞争的目的是力争胜利,关键在于把握机遇。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具备皇位嫡长继承制的优势,自以为必胜。但李世民抓住了“功盖天下,中外归心”的优势,逆转了局势。李世民善于把握决定竞争胜负的本质因素,一举成功。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工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就已完成,国力已很强大。到八九十年代,它不失时机地面向国际大市场,敢于向超级大国美国挑战,它的高质量汽车、电脑一进入国际市场就把美国的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打得一蹶不振。其原因很复杂,但日本利用美国侵朝战争、美国遏制中国和与前苏联争霸的有利时机,埋头发展经济,不能不说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当今国际间的经济、科学技术等诸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面对世纪之交迎接的挑战,历史教学应重视结合实际,让学生正视中外具有竞争性的史实。历史教育也应步入一个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竞争能力,开发智慧,激发创造力的新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推荐访问:浅谈 竞争意识 课中 历史 教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