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缘心语】 竹缘

时间:2020-03-19 10:24: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世间万物中,竹子可谓是最具灵性的物种之一,它独具抱素颜而守节、以不变应万变而能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形态。加之那清心脱俗的固有品格,被有人称其为君子中的君子。就其形象而言,它经严寒而不凋枯,处盛夏而不膨胀,无论大自然如何变幻莫测,竹子都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亭亭玉立,幽雅清秀,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所以苏东坡才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叹,认为房前屋后种一片绿竹,乃高雅心神所寄。

  在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中,竹是文人雅士最善描绘的景物之一。因为它遇严寒而不凋谢,故而与松、梅一起,被人们共称为岁寒三友;更因为其形象与品性中含蕴着正直、虚心、纯净、高节的品格特征,所以竹又与梅、兰、菊一起,被画者尊称为四君子。《集雅蔡梅兰竹菊四谱小引》中说: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子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所谓君子,乃画家借其形象为题,意在表现自我的清高拔俗之情趣,抒发自我的超然胸襟,咏叹自我的心灵情致,以个性化的神采形象,为社会提供精神品德之鉴戒。

  驻扎在我内心里的绿竹形象,最突出的品性可归纳为清新灵秀、幽净淡雅。所以,在新的宿舍拿到钥匙,有了栽种环境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就是从朋友那里移来几株毛竹,植入小院一隅。这倒不单单是附庸风雅,而是想创设一种与竹为伴的居住环境,实现由来已久的自我愿望。

  从心缘上讲,我对竹子的青睐,最早缘之于王维的五言绝句《竹里馆》。

  那是启蒙教育时期,做完作业没事干了,我便打开家里盛书的那个大木箱子,拿出里面的书籍翻看。那些书大多是善本,其中有一本《绘图五言千家诗》,翻开第一眼看到的,即是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说实话,诗中的有些字我还都不知怎么念,但插图告诉我,这是写一位古人坐在竹林里弹琴的诗。边参考诗后面的插图,边囫囵吞枣地阅读那些解释的文字,慢慢地,就好似领悟了诗的大概意思。虽然不可能准确掌握其中真谛,但对它提供的清心幽远的意境,开始有了朦胧的感觉。

  小学没毕业,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里停课了,没什么事儿干,我便开始学习绘画,临摹的图案,便是刻本的《绘图五言千家诗》和《绘图七言千家诗》。对里面描绘的人物,我倒没有什么兴趣,觉得那是古代人,从装束到形象都不怎么喜欢,而对里面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却觉得十分简洁有趣,特别是其中的竹子,寥寥数笔,就能意境凸显,全没有现代画笔绘着墨得那么琐细麻烦。

  等到临摹的有了一定基础,无论是学校还是大队里办宣传壁报栏,我便成了可以为报头报尾装饰图案的画匠,当时画得最多最顺手的,一是竹子,二是松枝。之所以对它们情有独钟,不但是它们可以表现革命者迎风傲雪、坚贞不屈的气节,更在于画起来比较容易,三笔两笔就能勾勒出个大概,远远一看,还显得思想鲜明、立意高远。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竹子作为动乱年代里立意最为鲜明的物种之一,画得多了,也就成了最顺手最拿手的题材。一直到后来有人找我画中堂、匾额之类,我也往往会以竹为题。久而久之,竹子的质朴、灵秀、潇洒、正直的品性,便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愈加生机灵动,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竹子也便成了最喜欢最推崇的抒怀写意的物种。

  在那用革命口号编织诗文的年代,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袁鹰的《井岗翠竹》;最爱听的一首歌,是《月光下的凤尾竹》。它们一个颂扬革命,一个歌唱爱情,在红色崇拜的环境中,都将主题寄寓于青竹翠叶之中,对我来说,自然就产生了久违的令人想往的绿色魅力。

  在报纸上课文里到处充斥着硬梆梆红彤彤的行文格调的环境里,《井岗翠竹》将重重叠叠的翠绿展示在人们眼前,带给读者的诗情画意,既清新又养眼;继而,当人们刚刚走入历史新时期,思想还无法完全摆脱禁锢的时候,忽然在某个恬静的夜里,耳际边响起了低缓美妙的女中音,月光下面的凤尾竹,轻柔美丽象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为谁敞门又开窗户。你想想吧,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反正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思绪一下子就超越时空地飞向了绿荫盈天的南国竹乡,那美妙的遐想,被弥漫得无边无际!从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遇到竹子,那叠印在脑海里的井岗翠竹画面,还有萦绕在耳际边绿色的雾一样的轻柔曲调,都会一起袭来,幻化为一种激动涌上心头。

  此后的岁月里,竹子在我的印象中,成了最具心缘感应力和情感召唤力的植物。1988年,第一次去云南参加学术会议,在成都换车的时候,我抽时间专程到望江公园去感受了竹子的世界;扬州的个园,是一座因竹叶的形状而得名的遍植翠竹的园林,我曾前后三次专程到园中参观。

  2002年的初春,第一次游览桂林山水,坐在漓江的游船上,在两岸文静秀丽的青山脚下,那一丛丛凤尾竹随风摇曳、婉顺妖娆,将秀丽的山水烘托得愈加妩媚动人。据导游介绍,漓江两岸原本是没有这么漂亮的,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游漓江时,向陪同的地方政府领导建议,多种些竹子特别是凤尾竹,既可保护水土,又能美化风光。于是,当地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两岸那丛丛翠绿的凤尾竹,便将漓江扮得更美更靓了。

  2005年,参加省委党校厅级干部进修班,到革命圣地井冈山考察,我终于亲身感受了袁鹰在散文中描写的井岗翠竹,加深了竹子带给老根据地人民生活和精神财富的理解。2011年在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凤尾竹,看到了她文静、内敛、温柔、恬适的一面,对竹子的丰富内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竹子给人的是一种清新而脱俗的形象气质,然而在我看来,竹子更为可贵的品性,则在于脱俗而不超凡,无论是根植于多么贫瘠的土地上,它都能始终如一地为人们展示出幽雅文静的形象,以自己全身心的奉献,丰富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从青梅竹马的成语所指涉的幼童玩耍的竹杆,到涉及衣食住行的那些或重大或精细或简洁或形象的竹质式制造;从古代借以记载文字的竹简,到现代利用竹子创造的种种工艺品,都充分说明了,竹子具备着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上好品性。

  回想幼年时期,农村里每隔几天就有卖货郎挑着货担从大街上走过,那货郎鼓一响,孩子们就会跑去看新奇,其中有一样最吸引人的东西,就是用竹子做的竹哨:一扎长短的竹节,用刀子在一头割出一个薄薄的舌片,吹起来就会发出声响。在没有什么像样玩具的年代,竹哨就成了孩子们最想得到的上佳玩具,可贵的是它很稀罕而价格又不是很高,将母亲梳头时掉下的头发积攒起来,就能到货郎那里换一个,拿在手里吹起来,别提有多神气!

  上学到了高年级,伙伴们节假日里相邀去逛县城,逛到乐器店里,能够买得起的乐器便是笛子,那也是竹子做的。将省下的钱买一个笛子带回家,成了那个年龄段最心爱的宝物,出门就会带在身边,包括上学来回的路上,边走边吹,沿途会引来很多人的注目。想施展一番时髦青年的做派,那手中的竹笛,成了不可缺少的道具。

  当代诗人郭小川曾写过一首《楠竹歌》,不但赞扬了竹子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许歪风留邪气的高洁,更赞美了她不务虚名,但求实际:做根扁担,能挑千万里;做副萝筐,能装百斤米的踏实质朴、任劳任怨。

  总之,竹子从本质上促进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及提高发展,古人曾经这样描述它在人类衣食住行上的不可或缺: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烧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至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生活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竹子在美化生活环境、丰富工艺原料、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是越来越明显,其品性品味被无形中愈益提升。

  我喜欢翠竹,因为除了人们惯常赞美的那些?a href="http://sanwenzx.com/sanwenzhuanti/2009/1228/14802.html" target="_blank">分手猓乖谟谒芙崾仄谟胨嫘粤榛罱岷掀鹄矗蘼鄱嗝炊窳拥?a href="http://sanwenzx.com/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CC%EC%" target="_blank">天气里,任凭风吹雨打,它都能以自身的摇曳多姿来尽显风情,从来都不会卑躬屈膝。

  我喜欢翠竹,更在于它卓然挺立而又能相拥互助。无论将其植入多么贫瘠的土地,是深山沟壑,还是园林闹市,它都能随遇而安,深深地扎根于脚下的土地,用尽全力地节节拔高,傲然而永不自大孤僻,善于合群相拥着来展示蓬勃的生命力。

  我喜欢翠竹,最为叹服的,是它的大义风骨与虚怀通透。作为参天大树,它有着勇做栋梁支撑篷帐的侠义担当;作为上品枝材,它以自我通透的特性,召唤着人类来裂解自己进行创造,破成细篾编织成多种多样的生活用具或工艺品,方便和美化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喜欢翠竹,因为在它身上,有很多的品德性情,值得人类好好学习。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心语 皆缘心语 放生精美句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