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现状与策略分析

时间:2023-04-17 15:55: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的影视文化输出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就海外传播的规模和影响而言,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还很远。作为与中华文化圈有着亲缘性与接近性的东南亚地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应以此为传播基地,提升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和认可度,进而向外“溢出”走向全球。

关键词:中国电影;东南亚;跨文化传播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不僅包括显在的经济交往,也必然涉及国家间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电影产业兼具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中其中介和桥梁意义尤为突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输出在东南亚的传播影响力欠佳,对东南亚电影市场的探索仍未形成“气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深入合作与交流为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的现状

信息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影视文化的跨境传播现象日趋活跃。电影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兼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媒介和内容的双重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为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国门,寻求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当下世界电影格局中,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然而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国电影却表现出与其第二大市场地位不匹配的境遇。

从目前亚洲电影的合作范围来看,中日韩东亚三国的泛东北亚合作依旧是主流,且制作与传播机制在海外传播中较为成熟。“一带一路”沿线格局中,与中华文化圈有着亲近关系的东南亚区域合作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黄会林等学者关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电影大数据白皮书·2017》中的研究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总体接触状况不佳,近1/3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不感兴趣,说明中国电影在相关区域影响力欠佳。”[1]

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很大程度有赖于积极参与东南亚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整体运作的华人华侨群体,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华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传播者对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起着纽带作用。即便如此,由于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院线的排片率不高,竞争力较弱,加之文化差异与语言环境导致的传播隔阂与传播障碍,东南亚地区的电影受众群体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较低。中国电影进入东南亚电影市场的类型相对单一,该区域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仍停留在以武侠片、功夫片、古装片为主的风格类型。

“从目前东南亚文化消费情况看,中国文化输出的主体是政府,主要目的是宣传,商业性的文化消费途径相对而言还不成熟。”[2]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进入东南亚接受视野的渠道并不通畅,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电影的传播效果。全球70%的海外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文化接近性与华人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可以有效降低文化结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折扣”,要充分借用各地华人在本土的名片效应,扩大受众群体,“在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受众消费偏好的基础上,输出具有共同文化经验的内容,在文化心理层面找到契合点。”[3]东南亚地区与中国文化层面的交融互通和地理位置的特殊关系,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和进一步对外扩散有着无可比拟的区域优势,因此应把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放在跨文化传播中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二、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的策略

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环境、宗教信仰等造成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接受效果不佳。基于此中国电影东南亚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应着眼于寻找互通的叙事基因,探求中国电影与东南亚受众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与共通点,寻求内容与形式上的共融和互动。中国电影“需要具有包容全球各种风格、类型、文化、观点和表达方式的魄力,以开放的姿态、自由表达的精神和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阈对待世界上任何具有市场和艺术潜质的电影力量。”[4]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伊始春节档上映的国产影片《流浪地球》以媲美好莱坞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制作和故事架构开创了国产科幻类型片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赢得了国内外赞誉。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可供借鉴的个案,究其成功的原因,除去其气势恢宏的商业制作外,从影片的精神层面来说,在电影宏大的故事设定、突破天际的想象和荡气回肠的叙事情节下,镜头聚焦于人类共通的人性和人情,观众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从而唤起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群体共同的情感与记忆。

此外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下,应注重传播技术对跨平台影视文化传播的作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型的传播生态,赋予影视文化传播新的时代特征,在传播层级的重构上,传播通道由传统相对单一的线性模式向传播平台多元化、传播主体多极化的非线性模式转化。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需突破传统传播手段,打通东南亚地区院线和网络平台壁垒,加强中国电影宣传曝光力度,拓展网络新媒体播出渠道,开启跨平台传播新模式。

“中国电影的长期、国际发展需要大数据做支撑,更需要田野调查为手段;只有大数据与田野调查相互印证、相互匹配,我们才能对未来有一个更加切合实际并且符合规律的认识、判断,在此基础上确定更加有效的发展方案和策略。”[5]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下,一部电影从研发、制作包装到发行,几乎每一步都能看到数据的身影。数据分析对于电影传播的价值,无论从剧本选择、后期制作乃至营销,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受众接受动机与选择性心理,根据传播动态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三、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的研究方法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电影东南亚的传播研究大多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宏观视域下给予的整体概述或局部探讨,研究的落脚点是宏大而抽象的,缺少针对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研究系统、细致的实证调研。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研究要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在该地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注重应用性。

在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是主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两种研究方法走向多元整合,针对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需要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法做支撑。文本分析是研究电影传播效果的内在途径,通过分析电影叙事文本的意义和结构,探寻受众对中华文化内涵的不同解读方式和电影文本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审美习惯和接受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跨文化传播中成功影片个案的解读,以期为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可行的操作技巧,找到可以总结推广的跨文化传播规律,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深入。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来确定测量指标,采用调查问卷对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对策进行定量研究。此外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和汲取语言学、翻译学、叙事学、文化学、符号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和形态。

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结合,发现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在宣传推广、传播渠道、文化差异、叙事能力和故事逻辑性、制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数据分析提出解决影响东南亚观众接受中国电影的传播障碍,提升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四、结语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应以与中华文化圈有着历史渊源与文化接近性的东南亚地区为传播基地,提升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和认可度,进而向外“溢出”走向全球。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不仅关系到文化交流,更关系到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战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契机,开辟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新兴路径,扩大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和影响力,在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实践中提升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会林,朱政,方彬,et al.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2016,38(2).

[2]吴杰伟.东南亚的中国文化消费[J].东南亚研究,2012(1):102-106.

[3](美)迈克尔·H·普罗瑟著,何道宽译.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4.

[4]孙绍谊.年度报告: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评价[J].当代电影,2009(5):43-49.

[5]饶曙光.“一带一路”电影的地缘政治与文化构型[J].电影艺术,2019,385(02):67-72.

推荐访问:东南亚 倡议 中国电影 现状 策略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