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探微——此生必知的两个字】史记是

时间:2020-01-09 10:59:3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阅读《史记》(全四册),对于我,这还是生平第一次。

  

  当我不无艰辛地读到第二十三、二十四卷时,渐觉清风拂面,神清气爽,诸多烦恼也相继消散;两个曾熟视无睹的汉字豁然鲜朗悦目,灼灼然如国色天香一般。

  

  熟读《史记》的朋友想必已经知晓,此即礼、乐二字。

  

  太史公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意即了解了礼、乐的意义,采纳并施行于天下,那么,要治理好天下就没有困难了。如果你也是第一次读到此处,想必一定也会深感震撼:早在2000余年前,史圣司马迁就如此宏阔地演绎了富国强民之道,鞭辟入里地讲透了礼、乐之奇勋。讲得让人心服口服,五体投地;讲得叫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讲得使人明心见性,洞若观火;讲得令人高瞻远瞩,知晓天命!你一定也会喟叹:实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此即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

  

  横跨3000年历史,揽尽千古风云,从炎黄尧舜到夏禹汤商,由秦皇霸业到汉武功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更引领我们高屋建瓴,感天应地,于博大中见细微,于苍茫中悟生机。对于世事不公的愤懑,牢骚、沮丧、抑郁也会因之而放下——以史为鉴,则能使我们明晰社会乱象的原委,走出困惑,看到希望,找到成功的范例。

  

  史圣司马迁对礼、乐二字呕心沥血的深度解析,更有助我们由花果枝叶一直追寻到根底:民众是社会的基础,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提升国力的根基。与其寄希望于个别人不如寄希望于大众,寄希望于集体意识的觉醒。如果每个人都能知晓礼乐,改变自我,你我就一定能改变世界。身为一介草民,亦能常怀小草的情趣:感念此身难得,感恩天地养育;感悟自然之道,笃信人类归宿。于绿野中发现自我,于沧海中感知水滴。

  

  也许您会叹息:如此鸿篇巨制,要读哪得工夫?

  

  的确!《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仅礼书和乐书两卷也有一万余字。对于终日为生计而奔波的工薪一族,确实是个难题。但,不妨先试试快餐呢——或许下面的摘录也能让你如同扑在面包上一样。

  

  《史记》在呼唤,呼唤后人知晓乐、礼;史记在彪炳,彪炳富国强民的千秋大计——此生必知、此书必读——读了你就知道,读一次就会笃信一辈子!!!

  

  附:《史记》摘录

  

  (摘自《史记》【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中的白话文部分)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P421太史公说;礼之美德盛大充实!它支配万物,役使众人,这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吗?我到大鸿胪,阅读有关夏、商、周三代礼制增损变革的文献资料,知道古人根据人心世情来制定人们行为的规范、仪式,依照人的本性来建立人们行事的法则标准,其由来是很久远的。

  

  对人的道德准则规划治理,虽有千头万绪,而礼法仪则始终贯通其间。古代的帝王乘坐的大辂,席上铺上蒲草;帝王视朝,头戴白鹿皮冠,下穿白色布裳;帝王用的瑟,上的是朱红色的丝弦,而瑟底两孔上通;举行祭祀大礼时,为了不忘古,用不调五味的肉汁,还以清水代酒设为上尊,都是为了防止过分奢侈,拯救衰败的。所以朝廷中君臣贵贱的等级,下至黎民百姓车舆、衣服、房屋、饮食、婚丧、祭祀的名分,每件事都有合乎身份的限度,每件物都有节制性的纹饰。

  

  P425礼是由于人类的需要而兴作的。人生都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产生怨愤,怨愤不能节制就要和别人争斗,争斗就要产生动乱。古代帝王憎恶国家动乱,故而制定礼仪来调理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需求,使人们不产生无止境地追求物质满足的欲望,又使物质在人们有限的需求之内得到充足的供应,欲望与供应相互调和,才能使物资得到长久的供给,欲望得到长久的调理,这就是礼兴作的原因。

  

  P427礼仪是治理国家、辨别名分的最高准则;是使国家富强巩固的根本办法;是天子威行天下,使四海归一的唯一途径;是功业集其大成的重要因素。帝王遵循礼仪,所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不遵循礼仪,所以丢掉国家。故而坚韧的甲胄、锋利的兵器,称不上是优胜;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称不上是坚固;严厉的命令、众多的刑罚,称不上是威严。遵循礼仪之道,则国治事兴;不遵循礼义之道,就会国亡事败。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P435古代礼书上说政治安定,大功告成,制礼作乐的事才会兴盛。四海之内,人们的道德规范愈是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愈能达到最高境界,人们所追求的娱乐也就愈不相同。水满而不减损就会泛滥,器满而不扶持就会倾覆。大凡作乐的本意是为了节制人们的快乐。君子以谦虚退让为制礼的准则,以节制私欲为作乐的准则,音乐就这样产生了。

  

  P439大凡音,都是出自人的内心,情感在内心激荡,从而形成声,把不同的声排比组织起来就是音。所以盛世之音安详而快乐,象征着政治清平;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象征着政治混乱;亡国之音哀戚而忧伤,象征着人民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P447按照天地间自然运行的道理,寒暑不合时令,就要发生疾病;风雨失去调节,就会出现饥荒。乐教对于人民来说,就如同寒暑一样,如果不合时令,就会有损于世俗的教化。礼事对于人民来说,就如同风雨一样,如果失去调节,就不会产生应有的功效。由此看来,先王作乐,是为了使它成为治民的法则,如果效果良好,人们的行为,就如同他们的君主一样,合乎道德准则了。养猪和造酒,本来不是为了惹事生非,但有了酒肉以后,由于酗酒斗殴,刑狱诉讼的事更加繁多了,所以先王制定了饮酒的礼节制度,宾主多次行礼,仅敬酒一次,这样,即使整天饮酒,也不会喝醉。这就是先王用来防范饮酒惹祸的方法。所以,酒食宴会,只是为了表示结交同乐而已。

  

  P457乐,就是快乐,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快乐必然通过歌咏表达出来,通过舞蹈形象表现出来,这是人的自然禀性。歌咏、舞蹈,以及所反映的情性的变化,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能没有快乐,有了快乐就不能没有表达快乐的歌咏、舞蹈。有了歌咏、舞蹈,却不去加以正确引导,那就不能不发生混乱了。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雅》、《颂》这种音乐来加以引导,使它的声音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放纵,使它的乐章足以使人感到清晰而不呆板,使它的声音的曲折和平直,曲调的复杂和简单,音量的细小和宏大,乐曲的快慢、缓急、高低和停顿足以感动人们的善心就是了,不使放纵的念头、邪恶的气质污染人们的心灵,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所以,在宗庙里奏乐,君臣上下一起倾听,就没有不合和恭敬的;在地方上演奏,长幼老少一起倾听,就没有不合和顺从的;在家庭里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倾听,就没有不合和亲爱的。所以,作乐,必须审定音律以求得乐调的和谐,配合各种乐器以表现音乐的节奏,再由各种节奏组合而成和谐的乐曲,就是为了协调父子君臣的关系,促使人民亲附的缘故,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

  

  P467大凡音都是出自人的内心,而天和人是互相感应,彼此沟通的,就如同影子反映出物体的形状,回音呼应着发声的声源一样。由于这个缘故,对做好事的人,上天就会赐给他福泽;对做坏事的人,上天就会加给他祸殃,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以虞舜弹奏着五弦琴,唱起《南风》之诗,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商纣听朝歌北鄙的音乐,从而身死国亡。舜的治民之道为什么宽广:纣的治民之道为什么狭小?那是因为《南风》之诗是适合生长的乐歌,舜喜欢它,这种爱好与天地的意志相同,得到万国的欢心,所以天下得到了治理;而朝歌的意思是早晨唱歌,时间不会太久,预示着统治也不会太久,所以听这个歌是不合时宜的,北的意思就是失败,鄙的意思就是鄙陋,但纣却喜爱它,和万国的百姓爱好不同,所以诸侯不服,百姓离心,天下人都背叛了他,以至身死国亡。

  

  P471太史公说:上古时代的明圣君王之所以兴乐,并不是为了使自己的身心愉悦,欲念放纵,而是为了治理好天下,端正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端正,人们的行为就端正。所以音乐就是用来振动人的血脉,并与精神融会贯通,从而调和修养性情。因此宫声振动脾脏,从而调和端正信德;商声振动肺脏,从而调和端正义德;角声振动肝脏,从而调和端正仁德;徽声振动心脏,从而调和端正礼德;羽声振动肾脏,从而调和端正智德。所以乐,就是为了对内辅助修养性情,对外分辨贵贱等差;对上侍奉宗庙祖先,对下教化黎民百姓。

  赞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