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淡名利是文人|儒林外史中名利枷锁的文人

时间:2019-12-14 10:23: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最淡名利是文人    写这篇文章前,先得厘清两个词义。一是文人,二是淡。    先说文人,按我的理解,文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人应该指一切有学问的人,这个涵盖的比较广,可以包罗万象。因此,大凡有点学问的人,都可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一介文人。若将这个外延再缩小点,那也是特指一切与文化文学文艺有关的人,像音乐家,美术家,书画家等等从事文艺活动的人,皆可以称之为文人。而我文章中所说的文人,是指那些专门写文章的人,也就是狭义的文人。    为什么一定要将不同类别的文人区分开来呢?那是因为,同样都是文人,文人与文人的价值也是大不相同的。就说那些个写书法的,画画的,或者唱歌的文人吧,他们的艺术价值若用金钱去衡量,可以说是海量。而以写文章为能事的文人,与他们相比,那真是太羞涩了。通常人们经常说的穷酸文人,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指那些专门写文章的人。现如今,音乐家演唱一首歌值多少钱?书法家写一幅字值多少钱?画家画一幅画又值多少钱呢?作家写一篇文章值多少钱?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再说淡这个词,若按字面理解,这个词的引申义就多了去了,略举一二。淡与咸相对,说的是味觉;与浓相对,说的是色彩;与旺相对,说的是经济;与热情相对,说的是心情。我这篇文章中的淡是与文人相联的,自然淡的是名利了。    若将这几个意思连起来,岂不就是写文章的人最淡泊的是名利吗?这样一说,马上问题又来了,写文章的人最淡泊名利,哪从事艺术文化的人呢?你将他们放到哪里去?难不成就你写文章的人清高淡雅,其余全是凡夫俗子吗?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文人淡泊名利呢?那也是有原因的。其实,从人的本性来说,都愿意追逐名利。中国自古就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俗语,为什么要拿人与鸟作比呢?那就意味着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希望您不要少见多怪,意思是不足为奇。    解决了人最根本问题,再回过头来说淡泊名利,就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主动淡泊名利,一层是被动。    主动淡泊名利者,中国自古有之,像介子推不主动邀功领尝、庄子宁愿做个在烂泥里摇尾巴的龟,也不愿服侍楚王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事例。只是,将中国的历史翻个遍,也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数都能数得过来。    而大多数文人的清高和淡泊名利,皆是被动的、无奈之举,像这样的例子,翻翻从古及今的历史,真是比比皆是,若挨着个儿地说,恐怕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尽,我们只选几个有名望的人来说说吧。    先说李白。李白何许人也?唐宋八大家是也,是中国文学史中声名显赫的文人,尽管他的号为青莲居士和谪仙人,貌似十分的超凡脱俗,其实,李白一生都在追逐名利。    据史料记载:李白34岁之前,一直都在寻找能得皇上赏识的机会,直到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他才与玄宗在狩猎时相遇,人生才有了转机。李白乘机献上专门为唐玄宗写的《大猎赋》: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细细品读,字里字外,透着李白对玄宗皇上的谄媚之意。    这还不算,李白到长安后,又向玉真公主献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将玉真公主比喻成天上的王母,巴结奉迎之意昭然若揭,不言自明。李白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再说杜甫。杜甫因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更是将出仕做官看得重于一切。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至使杜甫失去了一次报效朝廷的机会。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仍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到处奔走献赋,一心想得到朝廷的赏识,最终还是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原本该有出头之日了,因主考仍是李林甫,杜甫仍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的小官,杜甫不愿意做那个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小官,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个多大的官呢?是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官,相当于今天的保安。因杜甫那年已经四十四了,到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不得不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可怜杜甫一生追逐功名,最终仍是郁郁不得志。    要说文人的典型,当首推清代的蒲松龄。这位文人出身的蒲松龄,为求得功名利禄,一直参加考试,从发黑考到发白,终于在72岁才考得一个贡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人的淡泊名利,大多不是出自本意,而是无奈之举。为给无奈之举一个说辞,文人自圆其说为淡泊名利。究其因,大概与文人的好面子有关系,也与文人的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有关系,反正吃不到葡萄,索性就说葡萄是酸的。    古时的文人尚且如此,现今的文人就不用提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文人要想守身如玉,洁身自好,那就更难了,难到什么程度呢?犹如李白老先生写的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淡泊名利,成了清高淡雅文人最后的一块遮羞布、挡箭牌,除此之外,文人还有什么呢?因此,自古文人多清高!    作为文人的我,说文人这样尖酸刻薄的话,揭文人的那点老底,似乎有点不厚道。好在,我也身在其中,没准我自己就是那个吃不着葡萄,偏说葡萄是酸的人呢?既然是这样,揭揭自己的短,是不是也无妨呢?(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文人 名利 淡溥名利 淡迫名利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