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时间:2023-05-13 09:30:2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4-02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的,能够给学生的难道仅仅是知识与能力吗?我想不是的。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还要给他们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不仅“教书”还要“育人”,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让学生更坚强、更自信、更快乐。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姿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薰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让学生在“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前两周我给高二(1)班代课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设计模式。比如对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以往都是我直接介绍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对作家的事迹及特点缺少真实确切的感悟和体会。今年我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整理作家事迹并写出100字的评价,然后课上交流。学生做出了这样一些评价:以前我只熟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诗句,现在我深刻了解到了原来在这诗句背后有那么坎坷沧桑的经历,那么坚忍不拔的精神。柳宗元被贬永州,一贬就是十年。那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可是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林,而是带领当地的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兴办学堂,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一方荒芜,造福一方百姓。大隐隐于市,那个年代的文人在面对各种磨难时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百姓,他们表现出崇高的人格,伟大的精神,美得让人心疼。还有的学生做出这样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的变法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然而他那种敢作敢为,勇于革新的精神终将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浓墨重彩,辉煌灿烂的一笔。

学生的见解认识让我万分意外,万分感动。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找与归纳整理掌握了文学常识,又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化名人伟大事迹的真情实感,提升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领悟到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二、由教授知识点深化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

前两天讲《游褒禅山记》和《种树郭橐驼传》时,我也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文言词语,文言知识点的做法。设置了一些可以挖掘文言作品思想文化内涵,启迪学生思想的问题。比如:从王安石登山这件事,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发。学生有这样的发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句话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坚持不懈登上峰顶,才能欣赏到美景。同样面对高考,我们只有坚持到底才有最后的成功,最终的收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说明面对任何事情只要竭尽全力去做了,那么无论结果如何,也不会有遗憾了;“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后悔自己跟随别人出洞,因而没能尽情享受到那游玩的乐趣,可见我们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随别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且做到了有理有据,这样充分体现了文言文“古为今用”的原则。

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不只是枯燥的古汉语知识点,还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中的很多人生道理对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人们的情感是有相通之处的,深入挖掘,我们便能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

三、化枯燥生硬的分析为自由点评鉴赏,展示学生真挚自然的个性化认识。

以前,我总是采用生硬、机械、教条的方式定向、刻意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我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比如讲到《守财奴》这篇小说时,分析归纳出来的结果必须是“自私、冷酷、贪财“等等这些比较规范准确却毫无个性,不够鲜活的令人乏味的词语。学生就像木偶一样被我牵着鼻子走,没有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悟与认识,没有激发出自然真挚的情感。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尝试用自由点评鉴赏的方式分析作品。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请选择三处你认为精彩的描写并用自然真挚的语言写出你的批注,然后读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学生有这样一些发言“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一个七十六岁的老头为了钱财可真是奋不顾身啊”。我觉得“奋不顾身”这样的点评就带有学生的个人情感,流露着学生对葛朗台的讽刺,体现了他的个性化认识。“当十字架一出现,葛朗台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为了钱财葛朗台真是死不瞑目”,“死不瞑目”这个点评词语很好地表现了葛朗台迷恋钱财,至死不渝的悲哀。讲陆游的《钗头凤》时,我也采用了自由点评鉴赏的方法,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这样写道“错、错、错,莫、莫、莫,字里行间流露出离别的无奈与辛酸,也让我看到陆游柔情的一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陆游与唐婉的一段情,美得让人心疼。有时我想,如何历史能够改写该有多好,那将少了多少遗憾与叹息啊”。这样自然真挚饱满的情感,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恰好展现了学生的思想魅力,让学生全心投入到文本当中,与作品中人物进行真切的心灵对话,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这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真谛。

语文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恒久魅力,进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持一颗善心,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推荐访问:激发学生 语文 情感 教学中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