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区域资源 促进特色发展-全文可读

时间:2020-09-22 15:43:0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

PAGE

..

深挖区域资源 促进特色发展

——榆中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事实简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载体。自2010年秋季开始,我县六所普通高中学校从起始年级逐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榆中一中、恩玲中学被确定为甘肃省和兰州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我县适时抓住这一课改的有利机遇,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高度出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抓手,在积极实施与切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上且行且思,一路走来,一路花香。近两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县实现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过渡、逐步从边缘化、随意化向常态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现将我县相关做法与在座专家交流如下。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实施好综合实践课的必要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理念的提出,既是“亮点”也是“难点”。“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自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开发,而如何实施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在高中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初,我们就将其纳入到了课改的重点、难点之一,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健全机构,加强对课改的组织领导。自2010年上半年开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组织成立了以主管教育副县长为组长、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邀请省市专家和我县一批组织能力强、业务能力好、专业技术精、改革意识强的教学骨干人才组成的“榆中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领导小组和以教导主任为组长的综合实践课实施小组,并选用素质高、能力强、观念新的学科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以课改实验年级为龙头带动整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二是强化培训,提高课改执行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忠实于教材的讲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与评价者,这便对指导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经验和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依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我县推行高中课改的实际需求,我们在组织高中教师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学科集中培训、学科教材培训、国培网络培训、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我们邀请国内外专家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通用技术课程、课程评价等课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多次专题讲座,鼓励高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积极引进全国课改先进学校成功经验,亲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术最前沿。督促学校落实校本培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纳入到教师培训考核之中,大力倡导各高中学校定期开展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方式选择、成果呈现等专题研讨活动。各种培训活动的深入有序推进,保证了高中课改难点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驾驭能力和执行的自觉程度,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健全机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到实处。为保证课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我们组织各高中学校深入学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把握课改方向,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一是成立调研组深入学校开展调研,研究制定了《榆中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二是组织学习了《兰州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兰州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兰州市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办法标准,研究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并严格落实;三是按照《兰州市高中课改样本校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恩玲中学省级课改样本校、榆中一中市级课改样本校建设。全力促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参考的特色化学校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确保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高中学校不做样子、不走过场,使其沿着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方向迈进。

二、立足学校发展,全面构建特色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我们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大领域和其他辅助性领域,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深挖区域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特色资源和学校、社区、家庭、个人等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指导各高中学校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快特色学校建设步伐。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探索,我县两所示范性高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发展上初见成效。

(一)以“年段主题目标为主线、课题研究为抓手、其他实践活动为辅助”的榆中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向常态化、特色化迈进。一是学校遵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年段设定学生发展目标,从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分别以“规范、基础、规划”——“责任、自主、目标”——“理想、拼搏——报效”为主题的年段目标,并紧紧围绕年段目标组织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既突出了各种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实践操作体系。二是“坚持从身边选题,深挖区域资源和校本资源,凸显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碘与人类健康》、《榆中县环境污染的成因与治污措施》、《存款方式与利益研究》、《学生娱乐行为的调查研究》、《榆中县市民健身锻炼方式的调查研究》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在学生的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我县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金崖古镇、青城古镇、宛川河文化、高原夏菜、资源与环境等县域资源课题走进了学生的研究领域,不仅为学生实地考察、深度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提供了有效途径;三是逐步规范研究性学习,确保研究实效。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组和学生发展处,下辖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和评价管理,配备了综合活动时间课程指导教师,编制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册》,细化了《问题研究类课题要求》、《调查问卷类课题要求》、《设计类课题要求》、实验类课题要求》课题研究具体要求和认定标准,建立健全了“前期培训——小组成立——确定指导教师——选定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具体实施——成果交流与展示——评价和学分认定——成果表彰——学生发展处备案”的管理流程,规范了课题研究认定“课题展示——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教科室认定——学生发展处备案”五步评价过程。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流程的规范,确保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务实开展。四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初现。2011年全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48个,参与人数1168人,其中439人获得A等、407人获得B等、319人获得C等,4人未获得学分。结合“立足圣贤经典,成就幸福人生”的国学经典诵读研究,学校集中组织教师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课例研究》的子课题《经典诵读与农村学生人格完善研究》通过结题鉴定,荣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对一年来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汇编了《榆中一中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集》,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学习借鉴的范例。

在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特色建设的同时,我县第一中学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工作,增进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每年的开学军训、清明节兴隆山烈士陵园祭扫、学雷锋主题活动、植树节义务植树、青年节文艺汇演等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艺术节等大型专题活动,使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亲密接触中,亲身经历着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社团为阵地,以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恩玲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主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本着综合实践课程坚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性,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和学生发展性评价处的组织领导下,建立健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细则和学分认定细则,并严格执行。二是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资源,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制订了学生社团章程、活动计划,明确了学生社团管理网络,建立了管理与奖励机制,合理安排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实践活动,为学生主动发展搭建平台。一年来,学校成立了《晨韵》文学社、爱心社、宏志社、电脑俱乐部、环保俱乐部、社区服务队、篮球俱乐部、90度文学社、合唱团、街舞社、七彩画室、广播站、记者站、学生乐队、艺术队、科技俱乐部等20余个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参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规划、设计、实施、总结提升中,亲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文学社编辑发行的《晨韵》校刊被评为2011年全国最佳校刊,“爱心”摄影协会的两百名成员中,有60多名成员的摄影作品分获全国摄影大赛一、二、三等奖,合唱团与乐队团合作演出的文艺作品获得县组织部组织的全县文艺汇演一等奖,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机器人、航模、车模竞赛,多次取得一二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学生社团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作用。三是发挥团组织优势,深挖社区、校本资源,努力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途径。学校团委在全面分析、深挖区域资源,积极联系周边高校、社区、企业等单位,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2011年,组织学生赴亚盛植物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与兰州大学联合开展了“寻梦兰大,开启明日之窗”主题励志活动,联合团县委,组织开展了“五四广场文艺汇演”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近了自然,走进了社会,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知行合一的实效。四是大力提倡学生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校执行班级值周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常规管理评价;学生会、校团委、各种学生社团在相关活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申请承办学校文艺汇演、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各种大型活动,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筹办、宣传、安排、实施、总结等诸环节的亲身经历中有效提升了组织管理能力。五是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三八节、青年节、国庆节、端阳节、母亲节、植树节、世界无烟日、护眼日、艾滋病宣传日、世界水资源日等传统节日和纪念日,都成为学生社团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节日,他们通过现场宣传、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各种活动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六是积极推行社团集体和学生个人自愿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学生课题研究,对于一些有社会意义的课题,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公开信、倡议书、建议书等形式提交有关部门,使活动成果形成社会效益,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不断反思,深入推进,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实践,我们的体会是:要开展好实践活动,就应在“综合”上下功夫,从“综合”入手,不断反思完善,创造性地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因而要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要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整合。使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全面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渗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还要以四大领域为依托,跨越四大领域的界限,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的方式统领其全过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综合学生的意愿,自主形成活动小组。课题开展要综合多种探究途径和方式,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社团、班级合作探究,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际参与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在成果形成与展示阶段,引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如写日记、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活动小结,收集各种形式、类别的成果,并搞好交流,升华学生的认识。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要体现综合性。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及表现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强调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以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情感表现、注重实践环节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也要综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多方面的能力、实效和表现。

当然,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疑虑,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如校与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管理评价的不到位、课程资源挖掘的不深入等。要想让课程带来别样的精彩,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我们只有用独具的慧眼慧心去捕捉、去发现,积极探索,拓展空间,完善机制,营造课程开展的有利氛围,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只有如此,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走上课程的发展轨道,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绿洲,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全面地关注学生。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推荐访问:深挖整治 深挖 可读 区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