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致辞:心有家国情怀,肩扛使命担当(4页)

时间:2020-09-22 15:37:3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新学期好!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值此开学典礼之际,我想和全体文高师生谈一谈“家国情怀”。我的发言题目是:心有家国情怀,肩扛责任担当。

最近,让大家关注和揪心的一定是香港乱局:自2019年2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修订《逃犯条例》程序以来,发生在香港的一系列游行、抗议乃至暴力活动不断升级,示威者包围香港警察总部、围攻警队,向警察投掷汽油弹;围堵机场,围攻老人,骚扰殴打内地记者和旅客;向中国的国徽投掷黑色油漆弹;拆下鲜艳的五星红旗,扔入海中……

这一幕幕的场景让人痛心和愤怒,也严重伤害了全体国人的情感。记得在一系列的暴力活动中,曾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8月12日香港机场被迫瘫痪后,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友人遭到一群示威者的围攻,在一番唇枪舌战之后,他强硬地回答到: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是的,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一个常识,这几乎是每一个地球人的共识。中国,是个伟大的存在,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人类古文明之一,而且是硕果仅存的人类古国;当今中国正行进在重新崛起和强盛的道路上,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惠及中国的亿万人民,还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中国方案促进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我们理所当然为拥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但是,为什么有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恶劣地践踏自己祖国的尊严?为什么有港人高举英美国家的国旗而不惜损坏自己伟大国家的形象?其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但究其本质和根源是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香港各级各类学校缺失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对年轻一代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的培养。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回归”之后的二十余年来,香港教育中的“去中国化”现象严重,教材中甚至没有了《中国历史》学科。试想,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文化氛围之下,如何培育家国情怀?如何形成中国精神?

合理合法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当然是一个公民的权利,但在任何言行之前请别忘了自己的肤色,别忘记自己流淌的血脉,更不可数典忘宗。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一定要深入地去思考家国关系:没有国,怎会有家?国之不存,民能存乎?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放在今天,这里的“强”首先应该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民族荣辱观,强烈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其实,一个生命的个体,也未尝不是如此。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一个生命的个体,只有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其个人的精神就有了归宿,个人的生命才更有意义。浓浓的家国情怀,曾寄托于作家萧乾手中一枚普通枣核上,寄托于科学家钱学森深切眷念的目光中,寄托于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数,还看今朝”的诗卷中,寄托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坚定的话语中,寄托在华为公司的工程师们追求卓越、振兴中华的是誓言中,寄托在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天勤奋、执着的追求中。所以,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无论获取多少财富,爱国必须是前提,祖国是我们的根,祖国的尊严值得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用生命去捍卫!

所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联系、休戚与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

拥有 “家国情怀”,就有了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切大爱,就能融入追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涵的中国梦的洪流中,就能树立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能在肩头扛起使命担当!

同学们,我们文来高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这里的“中国精神”,包含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礼文化”,包含中华传统文明古国的“人文精神”,更包含中华儿女骨子里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家国情怀”!

文高学子们,让我们心有家国情怀,肩扛使命担当,今天我们树立远大理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明天我们乐观自信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成为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的公民,成为祖国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使命担当 学年 致辞 担当 校长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致辞:心有家国情怀,肩扛使命担当(4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