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基督教音乐初探

时间:2023-05-27 13:00:2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是闻名海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也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通道。宗教曾在泉州广泛流传。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为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基督教传入泉州的具体时间并没有记载,但泉州发现有纪年的最早的基督教碑大部分是元代时期的墓碑,因此可以推断,泉州在元朝就有基督教的存在。清朝1856年,教士杜嘉德从厦门到安海传教。1863年,势力发展到泉州城内。然后逐步向晋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发展。

关键词:基督教音乐研究;血缘与华化分析

1 泉州市基督教音乐分析

1.1 音乐主题分类

(1)引用西方器乐作品旋律。在基督教的各种仪式中,泉州基督教会中所选用的西方圣乐很多,乐曲主要源于《赞美诗》《圣经选集》等。西方器乐曲与声乐曲都是基督教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采用的器乐曲一般是信徒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曲子,易于演唱,有利于传播;有些器乐曲的风格情绪、表现力与赞美诗相吻合,诗曲合二为一。例如,赞美诗第18首《快乐崇拜》曲调就是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主调演唱,旋律简单,与所表达的诗意相同,体现一种欢乐、喜悦的气氛,一般在圣诞会经常演唱此曲,富于节日的气氛。还有些赞美诗的旋律引用的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西贝柳斯《芬兰颂》主题旋律,舒曼《夜曲》等。

(2)引用西方声乐作品旋律。基督教源于西方,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早期古典音乐以宗教音乐为基础,许多作曲家都是教徒,因此他们创作的早期声乐作品大部分均为宗旨作品,如亨德尔、巴赫、海顿、维瓦尔第等早期音乐家,他们创作了《弥撒曲》《创世纪》等宗教作品,目前都作为古典音乐著名曲目保留至今。现在教会也会根据此类西方古典作品改编新曲进行赞美诗的演唱。另外还有借鉴古圣咏的曲调,如借鉴古圣咏合唱曲《众赞歌》中的曲调。

1.2 泉州市基督教圣乐的现代化特征

基督教的音乐称为圣歌,教会中的圣歌除了原有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曲调之外,随着基督教本土化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圣歌均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圣歌的创作人并不全是专业的作曲家,而是教会中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或是从事音乐专业的教徒们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圣乐并没有沿袭古代的外在音乐形式,圣乐是赞美神的一种途径与方式,是以炫技与表演为目的的,因此当代的圣乐创作是以教徒的演唱需要为主。当今的圣歌创作特点以严谨、简约为主线,旋律简单明了,容易演唱或演奏,口唱心和的赞美主,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圣歌的演唱中。圣乐一般多采用常用的调式,如C大调、D大调等居多,在高音方面最高音一般是在小字二组的do或者re,个别歌曲音乐也会略高一些,节奏一般也是常用节奏,比如4/4、2/4、3/8、6/8拍子;乐曲的结构一般为分节歌形式,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基本乐句,旋律走向平稳,基本由主题一部分与高潮二部分组成。在谱曲过程中还要注意乐谱的转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目前地方教会中的圣乐团的编制已经打破西方原有的配置模式,逐渐本土化,因此在圣乐团中会有中外各种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圣歌。因此,作品创作后需要每个演奏员根据自己的乐器演奏与音域的需求来演奏转换不同的乐谱。基督教音乐的特点主要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为核心,因此创作多注重会众的参与性,运用简单悠扬的旋律线条赞美耶和华,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将荣耀归于神。

1.3 泉州市基督教堂的执乐主体

(1)唱诗班。第一,老年唱诗班组成人员及音乐特点。老年唱诗班的人员一般年纪较大,以女性为主,因此老年唱诗班的音乐选择一般是对声音要求,选曲的难度、艺术方面的处理等都会与歌词内容及教义教规达成一致的。在曲目的选择方面大部分以单声部旋律为主,唱起来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音域窄,难度较低的歌曲。也逐渐选择了一部分闽南语作为歌词创作闽南风格赞美诗。第二,青年唱诗班音乐特点。青年唱诗班在主日等重大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堂音乐的主力军。其主要成员为泉州当地的年轻人,一般在25~50岁之间。在选曲的难度上有一定的审美,调式较难,旋律的编配除单旋律线条外,还有双声部的重唱,有一部分曲目是原创作品,依据泉州本土音调的特色、唱腔,用闽南语的唱词演唱。使原本具有西方血缘的教堂音乐本土化。

(2)圣乐团。圣乐团是基督教中为圣乐伴奏的乐队,演奏的音乐均为赞美诗与圣歌,主要是为演唱伴奏。

2 泉州市基督教音乐血缘与华化分析

自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互相融合。通过考察搜集大量的圣乐作品,对作品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目前赞美诗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兼容特点。圣乐作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本土性的变化。由最初的单声部发展成为多声部,大量华化与本土化的旋律被采用演唱《圣经》及教义内容,并且运用本土化的音乐作为其仪式音乐。泉州属于闽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民间音乐文化种类繁多,包括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南音、闽南民歌等。基督教的仪式音乐更多运用了当地民间的音乐素材,使用闽南语演唱,更易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泉州的民歌曲调繁多,如灯红歌、五更股、大补缸、长工歌,还有采茶歌、四季歌等,常常被移植到教会的赞美诗曲调中,还有借鉴高甲戏、南音的曲调元素来赞美主。

参考文献:

[1] 杨民康.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J].世界宗教文化,2011(5):41-49.

[2] 张晶.探索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意义[J].福建艺术,2005(5):60-61.

[3] 杨峻峰.《诗篇》与早期的基督教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4):59-64.

[4] 孙晨荟.河北曲周基督教音乐个案调查[J].中国音乐学,2008(4):20-24.

[5] 吴少静,黄少枚.近代福建基督教学校音乐教育简况及启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63-66.

[6] 王旋.基督教赞美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63-68.

[7] 杨和平,王志芳.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J].音乐探索,2010(4):55-59.

作者简介:王淼(1981—),硕士,讲师,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器乐教研室负责人。

推荐访问:泉州市 基督教 初探 音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