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_送给背后闲言碎语的人

时间:2019-12-21 10:27:3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孝悌为先

  面对家庭孝德教育的衰落现象,我们不能考虑一些什么吗?而今留日学生弒母、博士儿子逼父买房、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等之事,无不令人惊叹,给人留下了深深地思考。

  古人求学,先读《孝经》,后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来之于家庭教育。仁孝之心的形成是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重知识、轻教育的教育失衡不纠偏,孝文化普及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成人世界的道德滑坡,也会让孩子受到负面的熏陶,小孝子培养与社会脱节无疑是缘木求鱼。

  《孝经》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最普遍的说法:孝为万德之首,其诚存于人,而不在行。以行而论,世无孝子。在中国传统社会,孝曾被提升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孝也是选拔人才,品评人物的基本标准,任何道德缺陷都可追溯到有无孝心方面。违背礼节是因为缺乏孝心,不尽忠报国是因为缺少孝心,为官失职是因为缺少孝心,欺骗朋友是因为缺少孝心,导致不勇是因为缺少孝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无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是在国人的道德评判标尺中,孝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孝的关注,对于孝悌为先的意识培养,其实本该成为教育体系中无可非议且不可或缺的关键一课。

  善待人才

  用贤不任,则失士心。

  如今有些领导对真才实学之人,顾虑重重,不用有些可惜,用又有些心理障碍,而采取了折中方案——既用不任,就是任而不放权,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二程,甚至有些人更过份,不得已用了人,再设置许多限制。此领导最终结果就是孤家寡人,被所用之人疏离。

  春秋时的孔子,是一个较倒霉之人。他无论去哪,都受人尊敬,得以上宾之礼,而却无人用他。历史上多少有才之士,都有过被雪藏之经历。为何?因当领导者对有才干之人,有两种不好心理:一是妒忌,二是恐惧。

  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一个妒忌很重之人,诸葛亮跑到江东商议孙吴联盟,共抗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才能,却又不得不用诸葛亮之计,所以一边用一边为难,为后人留下一幕幕精彩好戏。

  而三国时的刘表对刘备则是完全恐惧。刘备投奔刘表,能待以上宾之礼。而刘表心理却十分恐惧刘备,给他一些兵马,让他驻扎在新野,离得远远的。当刘备打败曹操进攻,名声大振,四方豪杰归附时,刘表恐惧就更加严重了,再也不听刘备建议。

  鉴古通今,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强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人才意识,抱着强烈渴求感做好引才用才工作,真正当好新时代的伯乐。

  当官勿贪

  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此话是一个当今贪官所说的心里话。它与小说《官场现形记》中说法出奇的一致,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最好。一语道破了天机——升官为发财。

  中国古代官场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意场,像做生意般地做官,这是中国古代做官的一大特色。

  清代行贿受贿就几乎达到了公开地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成了一个被认同的事实。那时花钱买官——当官赚钱——花钱卖更大的官,成了许多人仕途必由之路,弄得清顺治皇帝只得亲自开会批评:贿赂公行,照等定价,督学之门,意同商贾。明朝皇帝朱元璋为禁止行贿受贿,竟将活人剥皮,内充以草,悬挂于警。

  战国齐威王之时,有两个官员引起大家议论,一个是阿(地名)大夫,一个即墨大夫。朝里大臣几乎都在表扬阿大夫,而批评墨大夫。而齐威王这人有主见,先派人暗访两位官员政绩,结果发现,墨大夫政绩卓著,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只不善于贿赂朝里大臣,因而毁言日至。而阿大夫统领之地,田茺民饥,只因很会行贿,所以人们都说他好话。齐威王一怒之下,将阿大夫以及说阿大夫好话之人统统放在大锅里给煮了。从此以后,行贿受贿之风被刹住了。

  当官人人想,都想当大官,却不知道如今当官就像唐僧进了盘丝洞,到处都是诱惑,没有定力、毅力和信念,身败名烈是早晚之事。诱惑是各种各样的,金钱、美女、享乐,那都是比较浅层次的,容易发觉的,贪得无厌地追求政治利益,为了升官不择手段,是一种诱惑造成之果,而这种诱惑很容易跟所谓事业心混淆起来,更难以考察。陷进去更容易忘乎,所以,摆脱起来更困难。

  知足常乐

  《菜根谭》里的名句: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意思说,面对眼前的一切,能够知足的人感到生活在快乐的仙境中,不知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凡俗的境界。

  其实知足常乐的道理很简单,为何许多人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较量,看人家的房子很大、别人的钱有多少、他人的老婆有多漂亮人生之苦恼,有一大半都来自这种心态。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所以知足之人,永远都会觉得满足并快乐着。

  近代弘一法师,淡泊名利享受,随缘而安。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年,补了再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都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出外行脚,住小旅馆,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平常下饭的菜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谈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情境之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为苦,富裕也不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抖擞、愉快、安详。

  而知足常乐并不是停止不前,没有追求。但是要我们放下心里太多的包袱,以一种赞美的态度、祥和的心境,去欣赏每一天的生活。

  忠言逆语

  忠言逆语利于行,良药苦味利于病。

  对领导而言,君子难处,小人易交,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合而不同,他们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却不会失去自我的判断,经常会对领导的决策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批评。所以领导有时会感到很下不了台。唐太宗李世民曾怒气冲冲地对他的皇后说:我非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不可,他总是给我提意见,弄得我在朝堂上很下不了台。皇后却说:我应恭喜您呀!我听说主明则臣下才会直谏,看来您是明主。经这么一说,唐太宗才消了气。可见君子真正难以相处。但君子就像是苦口药,他会帮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

  而小人则同而不和,这种人会与领导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天围着领导转,但却不会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所以领导会觉得这种人好交往,每天被马屁拍得舒舒服服。清朝大贪官和珅,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除了和珅确实有些本事之外,恐怕与他马屁拍得好有很大关系。和珅的座右铭是以帝心为心,极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皇帝想做之事、想说之话,和珅都会领先想到,这种人哪个领导不喜欢?然而,恰恰是这种人,就像是鸦片,时间久了,早晚会被他害死的。

  谗言是小人的专利,忠言是正直者的墓碑。其实,哪一个领导都知道亲谗远忠的后果,就是做不到,历史上因此而败亡的人数不胜数。

  宽容是福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人拥有了宽容,便拥有广阔的胸襟,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

  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有一次大宴会,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此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机灵地扯下此人的冠缨,并告之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而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否则,谁就要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这时有个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场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之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下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让往往是更好的进步的基础;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便利别人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根基。

  

  赞                          (散文编辑:散文在线)

推荐访问:闲言碎语 讽刺背后说人闲话的人 送给背后闲言碎语的人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