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声乐文化比较(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初探

时间:2023-04-25 18:15: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中西声乐文化交流在活跃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愈发活跃,并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搜索国内有关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资料发现,尽管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并未硕果累累,但前人的研究为今后的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郭建民所著《声乐文化学》以及笔者从中国知网下载有关于中、西声乐文化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及学术期刊论文研究对象, 将其在中西声乐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今后中西声乐文化比较应该避免的问题,以求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成果;声乐文化学

中西声乐文化交流在活跃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愈发活跃,并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它是中西声乐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将其作为学科来展开教学。如今,虽然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不能说是硕果累累,但也是有一定的成果体现的,尽管在这些成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尽所能地对现有的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搜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个人所认为的今后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应该避免的问题,以求为后人提供参考,使其研究最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歌唱事业 。

一、论著方面的成果:以《声乐文化学》为例

经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后发现,目前较为系统地论述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的还数郭建民《声乐文化学》,该著作将声乐文化进行了跨学科、整体性和相对系统的理论研究。不过,其对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的各方面研究并未集中体现,故笔者用表格的方式,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中展现比较,在比较中展示成果。

(一)《声乐文化学》对中西声乐文化差异的认知

在《声乐文化学》的“声乐文化比较论”一章中作者从中西文化差异出发,以宏观角度探索微观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对中国和西方美学方面、思想方面、认知和方法方面、心理方面、文化传承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整体的论述与把握。经过对作者观点的系统整理可以从“心灵表达的形态”、“对问题的认知与方法”、“文化成果”等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如表1所示。

(二)《声乐文化学》中论及西方音乐给中国音乐带来的冲击

中西音乐迥然相异的文化观以及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引发了中西音乐巨大的精神差异。这种音乐精神差异分别体现在音乐功能、音乐旨趣、音乐表现形式上,而这些音乐精神的差异,在20世纪中国“国门”大开之后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产物,如表2所示。

(三)《声乐文化学》从中西歌剧中看审美异同

歌剧是一种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动人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明戏剧矛盾冲突、优美动听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并经常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主题和政治内涵。从歌剧中寻找中西方歌剧迥然相异的审美品格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声乐文化比较论”一章中郭建民前辈以中西歌剧为对象,从微观角度出发,对中西歌剧演唱、表演风格和美学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比较研究。这一内容的研究为中西方声乐文化比较中的歌剧审美研究以及“民”“美”两种唱法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研究成果如表3所示。

(四)从《声乐文化学》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建国初期,华夏大地上的声乐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洋之争”,也就得所谓的“洋嗓子”和“土嗓子”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我国声乐学术界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宽阔自由的学术环境促进了“唱法”间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为后人对中西声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郭建民《声乐文化学》第八章第四节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展开了为系统比较分析成果的产生,笔者将其展示如表4所示。

《声乐文化学》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间的异同所展开的比较研究,不仅为声乐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而且为声乐演唱者拨开迷雾,使其在这明了的比较研究中,清楚地认识自己,并在这明了认识中对取、舍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为其歌唱事业的发展增添养分。

二、知网论文中所见比较研究现状及成果概述

笔者从中国知网下载有关于中、西声乐文化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及学术期刊论文共一千多篇,经过筛选之后,得出有关于中西方声乐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章共180篇。学术期刊60篇。由于这类文献的比较研究形式多样、比较研究内容复杂、成果分散,故不将其一一罗列。仅仅这类文献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现状及特征整理如表5所示。

三、中西声乐文化比较应当避免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尽管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活动并非硕果累累、成果卓著,但他们的研究行为与成果为后人的研究作出了必不可少的铺垫。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内对中西声乐文化的比较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活动应当避免的问题。

首先是比较研究目的和结果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并没有将实际应用作为研究目的,也没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没有将结论运用到中、西声乐演唱或创作中来,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比较而比较。

其次是在引用论据方面的问题。整体看来,引用中、西乐论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本文不展开详细论述)。即研究者们在论述中国声乐文化的时候往往能够引用较多的乐论来论证,而引用西方乐论来论证西方声乐文化的文章却寥寥无几。

再次是比较研究基本思路与角度的问题,在笔者所搜集的关于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献中,文章内容大多数存在论点分散、思路不清晰、专题不明确、语言粗糙等问题。

另外,中西文化有异亦有同,站在壮大和发展中华民族声乐文化事业的立场上来看,我们不仅要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去对待西洋声乐文化,而且需要学者们用客观的态度及语言去评价中西声乐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万万不能因自身所受的文化影响而在中西声乐文化评价与研究中有所偏颇。

四、结语

前人对中西声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其研究行为与成果不仅为后人的研究活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而且促进了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对中西声乐文化展开更加系统的、科学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声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引领方向,也为我国声乐事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222-252.

[2]马奇.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7-21.

[4]相西源.中西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18.

[5]冯宪光,付其林,马睿,魏红珊,李姝.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上)[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10:950-962.

[6]陈艳.昆曲“闺门旦”和歌剧抒情女高音的比较[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5.

[7]彭丽丽.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8]刘杰.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审美表现之比较[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7.

[9]钟韦怡.美声歌唱与藏族声乐演唱艺术之比较研究[D].西藏:西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禤妮 (1986—),女,毕业学校: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艺术系)。

推荐访问:声乐 初探 研究成果 中西 现有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