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儿女,莫等“清明”到了再醒悟] 终为人师终为父更乃儿女更乃亲

时间:2019-11-24 10:58:3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一卷《清明》,一丝丝牵挂,一缕缕怀念。诗人熊亮先生在《清明》中怀念着嬉戏在茅屋之东,怀念着欢快地摔倒您(母亲)的怀中因为再也见不到已故亲人的面容,诗人问询穿梭的燕子,如何能将心事写尽?如何能将家书向天堂送达?

  

  每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诗人都会满怀一腔忧伤,前往先人的墓地祭奠远去的灵魂,或伫立风雨之中默然啜泣,将遗憾化成泪水湿透蝴蝶的翅膀,或将思念与亲情寄托于薄薄的纸钱,默念着自己的先人在天堂过上小康的日子,保佑自己的后人

  

  面对圆丘上的草在长,纸钱在它的上空燃烧。灰烬扬起、落下。鞭炮再次响了。白日的光,拉伸墓碑的影子,埋葬了一片草的影子。我的影子,刻进先人墓碑,成为落款一部分。

  

  惆怅茫茫的时光,寸草之下,是否有不生不灭的仙乡?

  

  读着《清明》里诗人笔下的这一幕幕场景,笔者不禁想起了某公司老板与母亲的亲情。该老板虽然远在外地,有专职秘书和司机,可为了陪伴年迈的母亲看电视、聊天,每逢双休日都要乘飞机回家。回到家后,母亲对他说:儿子,咱俩去买鸡蛋吧!儿子说:好。出门后,母亲要去某某超市,儿子问:妈,家门口不是有超市吗?母亲说:那里鸡蛋便宜,只要三块二一斤,家门口那家要三块四。走到路边,正准备打车,母亲说:坐12路车吧。儿子问:为什么?母亲说:12路车是那家超市的免费车,坐别的车要一块钱。儿子笑着说:好。

  

  买了10斤鸡蛋,母亲拉着儿子在超市外休息1小时,儿子不解:1小时?母亲说:等下趟12路车回来。儿子陪母亲等着。坐上12路车回到家中,母亲很高兴:一斤鸡蛋省两毛,10斤省两块,坐车省4块,共省6块。儿子说:妈,从出门到现在共化了四小时,4小时我在公司可赚上万呢!母亲听后,笑笑说:妈不缺钱,需要的是你多陪陪我。之后,母亲将省下的钱买了一只西瓜。吃着母亲的西瓜,儿子想起了小时候买不起西瓜的情景。半年后,母亲握着儿子的手走了。临终,母亲说:儿子,妈走得没有遗憾。

  

  这一事件中的儿子是个难得的孝子,不仅没有等到母走了留下遗憾,每年清明祭奠时还不忘给母亲带上几个鸡蛋,实在令笔者感慨:百善孝为先啊!

  

  这也许就是诗人熊亮先生要在《清明》中给人的警醒吧。读着熊亮先生的《清明》,笔者又想起了江西省东乡县小璜镇岭上村黄打虎村的严婆婆。严婆婆今年83岁,脸上长满了皱纹。村里的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了,房前屋后长满了杂草,村后的那片坟地只有每年清明才会有后人前来挂纸烧香。

  

  笔者前往那个村子时,严婆婆正在厨房里熬制红糖,她饲养的几只鸡鸭正在厨房里跑来跑去。除了村里的干部,这个村子已经很久没有人去过了。严婆婆说,改革开放前,这里有200多位村民居住。渐渐地,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山里虽然空气清新,但只有城市才能承载年轻人的梦想。时间久了,有的将家人带往了大城市落户,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于是,村里只剩下其他两位老人和严婆婆老俩口。如今,严婆婆的丈夫也走了,只有过年的时候儿孙们才会回去看看她。

  

  严婆婆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都在广东、福建等地经商,女儿也在县城做生意。去年3月,严婆婆突发脑溢血险些半边瘫痪。严婆婆说,她最大的愿望是期盼着孩子们去看她:人老了,总会有这里那里的毛病,前段时间,其他村子有个独居老人突发脑溢血,当他的儿子们赶来时,老人已经不行了。

  

  严婆婆虽然嘴上不提儿孙们的事,可儿孙们是她心中的牵挂:过年孩子们回来时,就可带些熬好的红糖去了,这东西最补身子啦。为了给儿孙们熬制红糖,严婆婆特意让村支书帮她到镇上榨了甘蔗汁。严婆婆虽然饲养了鸡鸭,可她从不舍得吃它们下的蛋,她要等着春节的时候做给孩子们吃。严婆婆说:生活苦点可以克服,但对孩子们的想念却无法停止,孩子们回家,是我心中最大的期盼。

  

  从严婆婆的期盼中,笔者想起了诗人《清明》回来扫墓的人群。在他们的先人中,也许有很多人曾经像严婆婆一样,活着的时候,生活虽然苦点,他们可以克服,他们缺少的并不是金钱,害怕的却是孤独,渴望得到的是亲人的陪伴。

  

  诗人熊亮先生在《清明》中说,回家的路,依旧不长不短,可是,家门的那边,却无法期盼故去的先人的音容再次出现,只有思念的痛,成扬起的尘,成落下的纸钱。这是多么让人潸然泪下的思念啊!诗人甚至企盼着祖母、父亲、母亲,都在我的梦里复活。读着这一行行诗句,笔者终于悟透了诗人的用意:作为有家可归的儿女们,当我们清明节到墓地对先人进行祭奠的那一刻,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当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就是再忙,也应该挤出时间常回家看看?是不是应该多给父母和亲人们一份陪伴?4小时在公司可赚上万元的老板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

  

  俗话说:祭之厚不如养之薄。面对祭奠者在墓地烧着一扎扎纸钱,笔者不禁要问:这些纸钱抵得上对先人生前的陪伴吗?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先人活着的时多给他们一份关怀,何必要等到儿子们赶来时,老人已经不行了呢!难道我们这些祭奠者一定要在先人的墓地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吗?

  

  在《清明》里,诗人看见雨,在飞。雪花一样的密集,寒彻此时的先人的墓场,寒彻我的柔肠。他看见母亲在花丛安眠。而他要警示人们的却是:为人儿女,莫等父母走了再醒悟!因为到那时,不仅会留下多少的牵挂,散落在雨中,渗入九泉之下。无法探寻和打捞的牵挂,总在又一场花开的时候,夺我心魄。而且会让压弯了垂柳的雨哦,混合江面的风,奔袭进我的愁肠。万转、百场。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