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时间:2020-09-22 14:37:2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论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摘要:本文从婚姻法律制度入手对离婚损害赔偿概念、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

件、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实行离婚损害赔偿,使有 过错一方受到经济上的制裁, 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精神抚慰, 有利于有效 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精神损害; 配偶权; 过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的兴起,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欲望和追求也 在不断变化之中。恋爱自由的提倡,给婚姻带来了自由的选择。

 由于爱情中情感因素的增加, 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比较明显, 在此种情形下,婚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近年来,我

国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离婚的产生,势必给无过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婚姻的本

质是一种契约,但婚姻契约又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契约, 它既具有财产要素, 又具有人身要

素,由此决定了带给无过错方的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 这就需要法律来制定对无过错方

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给予物质赔偿,从而体现惩罚、保护、补偿与补助的功效。

一、 离婚损害赔偿概念

离婚损害赔偿, 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方的合法权益, 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离

婚时对无错配偶所受的损害, 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实行离婚损害赔偿, 使有过错一方

受到经济上的裁,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 有利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

权益。

二、 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有违法行为存在

违法行为的存在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 根据新〈〈婚姻法》 第4 6条规定只有实施

了 “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行为之一

的,配偶一方才有可能依法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 重婚是破

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 严重地侵犯了配偶一方的人格尊严、配

偶身份权。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解释》第2条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

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而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

此种表述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一是将那些有配偶 者与同性之间形成的同居关系排

除在?婚姻法》 调整的范围之外。二是此种表述排除了偶尔的、隐蔽 的婚外性行为。三 是持续一定的时间、稳定地共同居住。

家庭暴力, 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 给

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解释》 第1条将家庭暴力限定

为一种作为的方式, 即殴打、捆绑等伤害到家庭成员和精神的行为。其实家庭暴力还有不

作为的方式, 如言辞侮辱、不给予适当衣食、患病不给治疗、居住上的歧视性待遇、几个

月不理不睬等。实施家庭暴力行为侵害的客体也不单纯是配偶权, 同时侵害的还可能是健

康权或者身体权。

虐待和遗弃, 〈〈解释》 第1条还明确界定了 虐待”的情形, 即“持续性、经常

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即经常性、持续性地以积极作为的形式伤害家庭成员的行为。

 遗弃,是指对需要赡养、扶养、抚养的家庭成员不履行物质上的供养行为。

行为人的过错

过错是支配行为人从事侵权行为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过错表现为受行为人主观 意志支配的外在行为, 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外化为行为时, 才具

有法律上的意义。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状态。 正是由于行为

人主观上具有侵害其合法配偶的身份利益的故意, 并在客观上又实施了违反婚姻法的行为,

最终导致其配偶的利益受到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过错是特定, 并非指任何过错, 而

是有导致新〈〈婚姻法》 第4 6条规定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的 行为的故意。实践中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呢? 笔者认为,从新〈〈婚姻法》第

4 6条规定的情形看, 只要存在法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具有主观故意。

有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前提。损害, 仅指由于〈〈婚姻法》 第4 6条所列举的四

种情形导致的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财产损害, 是指违法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受害人既得

财产和应得财产利益的损失。非财产损害, 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人身损害,如身体

机能毁损、器质改变等。精神损害就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 最终导致精神痛苦

和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与人身损害侵害的客体不同, 人身损害侵害的客体是人

的生命健康权;精神损害侵害的客体是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 对于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应

当全部赔偿;而对精神损害,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标准予以赔偿。

因果关系

这里讨论的因果关系, 是指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是导致另一方受到损害的直接原因,

不是间接原因,也不仅仅是造成损害发生的条件。在司法实践中, 物质利益的损失,必须

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才能认定有因果关系。对于精神利益的损害,只要配偶一方实施了 〈〈婚 姻法》第4 6条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之一, 就可以认定受害方遭受的精神损害与其配偶的

过错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违法行为而导致离婚

这是婚姻关系中的侵权责任的特殊要件。离婚过错方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还须 有离婚事件的发生。按照〈〈 解释》 第2 9条的规定, 有权依据离

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赔偿请求的人,即合法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行为方只有在提出离

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赔偿请求的人,

即合法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行为方只有在提出离

婚请求时才能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 如果不起诉离婚而单独提起

损害赔偿诉讼的, 受理案件的机关不予支持。这就是说, 我国法律不提倡“ 婚内赔偿”,

因为按照我国〈〈婚姻法》 规定的夫妻财产制度, 婚内赔偿没有实际意义。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

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

填补损害,是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基本救济手段。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填补受害人所受 的损害。通过补偿损失, 使受害方的权益得到救济和补偿。离婚财产损害赔偿, 目的在于

弥补财产损失,其赔偿范围应以因离婚所受的损失 (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为限。

对无过错方的精神损害, 虽然不能直接用财产衡量, 但是, 以财产方式补偿受害人所遭

受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赔偿, 也具有明显的填补损害的作用。

具有精神补偿与抚慰的功能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金, 是一种特殊赔偿金, 兼具精神补偿和精神抚慰双重功

能,具有抚慰受害方的心灵, 减轻其痛苦的作用。夫妻本来就是特定人身关系中的权利、

义务主体, 具有亲密的感情关系, 一旦一方受到对方的外遇伤害,其精神打击较大, 内

心创伤更重,由过错方赔偿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损害, 是对受害人感情和精神损害的一种安

慰,有助于受害人恢复身心健康。所以离婚损害赔偿主要是精神损害赔偿。虽然人的精神 损害是难以用财产补偿的, 但是财产毕竟是有价值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

至少可以保证其在正常的婚姻生活遭到解体后, 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调整和缓和因此遭受的

打击,并重新为自己设定人生的目标。

具有制裁过错方的功能

根据我国民法理论,损害赔偿具有制裁违法行为的功能。应该说, 让过错方承担财产

损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 是婚姻法对漠视配偶利益、违反婚姻义务和婚姻行为准则的

行为的谴责和惩戒。只要过错方的行为侵害了配偶他方的权益,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否则就有违法律上的公平原则和理念。通过责令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使其不仅未因

其行为获益, 而且对其过错行为的损害后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这本身就是对过错行为的

制裁与惩罚。这种制裁不仅是对过错方的惩罚, 而且对他人也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使行

为人能够预见自己的过错行为将产生的不利后果, 以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 从而维护社会

的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4 .具有保护无过错方的功能

实行离婚损害赔偿, 还可以保障离婚后无过错方及其子女的生活, 对于单亲家庭的

生活保障,特别是子女的健康成长, 也会起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通过离婚损害赔偿, 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离婚后配偶一方及其子女的生活困难, 有利于提高单亲家庭的生活水

平。

从以上要件不难看出损害的构成条件非常严格, 在实践中认定损害事实存在比较困难。

由于现在民事诉讼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 无过错方举证比较困难, 甚至还要

冒着侵犯隐私权的风险,有时即使获得了证据,因证据形式或者渠道存在问题, 也很难被法

院认定,这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这一规定被现实虚置而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和价 值。对此,有人主张司法权力的介入。笔者认为这类过错行为一般都涉及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问题,公权力不宜介入。

 故此,应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 实行过错

推定原则。将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的举证责任的负担以否定的形式分配给加害人一方, 从而

避免了受害人因不能证明对方的过错而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形。 按照过错推定原则,如果被告

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法律就推定他有过错并确认他应负民事责任。 若能采用过错推定原

则,则能实现对无过错方的有效保护和救济。

四、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程序和民事责任方式

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 新〈〈婚姻法》未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既可适用行政离婚

登记程序,亦可适用民事离婚诉讼程序。 因为,民法属于私法,在夫妻双方就离婚精神损害

赔偿已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又同意通过行政登记离婚,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不予干预。如果当事人达不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协议, 则可通过诉讼离婚,由人民法院依法

判决。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国外的立法,大多规定了抚慰金制度,如瑞士、 日本等国。笔者认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重在慰抚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建议我国在制定民 法典时,在民事责任中增设抚慰金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第 119条、120条的规定,侵害名誉

权等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 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和赔偿损失的财产责任两种方

式。笔者认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也可适用非财产责任和财产责任两种方式。

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的, 可以请求给付抚慰金。无过错配偶的名

誉权等如受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形式。

有学者主张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可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以适当侧重无过错方的利益, 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此做法不妥,因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慰抚无过错方、制 裁和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 如果以侧重财产分割的方式实现, 则不利于设置这一损害赔偿制

度的目的,尤其是制裁和预防目的的实现, 而且我国也没有建立起夫妻财产清算制度, 在司

法实践中不好操作。

五、关于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途径和时效

关于请求赔偿的途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没有明确的规定,“解释”也未作出解释。实 践中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离婚损害赔偿仅适用于诉讼离婚; 另一种观点认

为,既可适用于诉讼离婚,也可适用于登记离婚。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离婚损害赔偿 请求权是一项实体权利, 应该由当事人选择适用。

 如果当事人选择登记离婚方式, “无过错

方”提出请求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就赔偿问题和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等一并协商, 如果达成

协议,登记机关应当给予登记; 如不能达成协议,"无过错方"仍坚持赔偿要求的,登记机 关应告知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当事人选择诉讼程序离婚的,由法院依法裁判。

关于时效问题,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解释”起草过程中有两 种意见,一种认为不必要求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 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诉讼在离婚后单独提起。

理由是立法规定该项损害赔偿的目的即在于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为了更好更彻底地实

现立法目的,不应该对是否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进行规定, 可以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无过错 方可以选择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也可以选择作为独立诉讼单独提起。另一种意见认为,

该项损害赔偿请求应当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 其理由是与离婚案件一并审理有利于赔偿数额

的确定和保证判决能得到切实的执行, 对于离婚后再提出此项请求的,依法不予保护。⑩虽

然“解释”最终原则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在第三十条分别情况作了规定, 但笔者仍持不同意

见,理由是:第一、离婚之诉虽是一个合并之诉,离婚损害赔偿之诉是其牵连之诉,属从属 地位,只要解除婚姻关系之诉讼请求得到支持, 就不影响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独立提起; 第二、

在“解释”起草过程中, 否定第一种意见的理由是: “这种事后提起诉讼的, 给当事人举证

增加了难度,而且一旦判决后,执行也是问题,因为早在离婚时就财产问题已经处理完毕, 再执行有过错方的财产, 难以保证权利得以实现。”(11)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举证难,才有可 能在离婚时无法取得有效证据, 况且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情况, 即一方当事人并不知晓,离

婚后才发现,也才有了证据,如果不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显然有失公平, 而且因为举证难

而剥夺当事人的诉权,也有公允。再说执行问题,法院的执行案件如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 申请执行人与被告执行人的财产本就无瓜葛, 不是同样需要执行?难道说可以因为难以保证

权利得以实现而放弃判决、执行?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第三、婚姻法在性质上属于民法,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人身受到侵害的请求权, 亦应遵循民法诉讼时效标准。 因此,从保护

受害方利益和法律的统一角度出发,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应允许离婚后提出, 但应遵守民法的

时效规定,即离婚时未提出的, 应当在离婚判决生效后, 无过错方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原配偶

有"法定过错"行为之日起一年内提起。

六、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应扩大损害赔偿的范围

新〈〈婚姻法》第 46条列出了四种情形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从立法本意上看 ,这四种情

形是将损害情形的具体化,从而便于法院受理和审理案件。但在现实生活中 ,情况是复杂的,

重大的过错行为绝对不仅仅是条文中列举的四种情形。 如与他人发生婚外性行为未达到同居

程度的;使他方欺诈性抚养子女的; 因犯强奸罪被判入狱的等等。 即便增加上述情形, 也难

免有疏漏,故从立法技术上考虑,还需在具体情形之后设一个兜底条款 ,即“其他导致离婚的

重大情形”。

明确"家庭成员"的含义

关于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的“家庭成员”应作限缩解释 ,不应当把配偶之

外的家庭成员包括在内。离婚损害赔偿应仅对配偶进行救济 ,其他家庭成员则可以通过侵权

行为法来救济,另行提起诉讼。

关于证据问题

〈〈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一方有法定的严重过错时,另一方有请求赔偿的权利。在现实 生活中,要得到法律支持,主要是证据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重婚的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情形,无过错方要获得证据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 法律应对以什么途径获取的证据才能作为

法定证据使用作出明确规定。对采用非法手段和侵犯人权的方法获取的证据应宣布无效 ,并

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为使人们能够拥有获得证据的合法途径 ,可以考虑规定

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管理部门等应有义务向法定机关出具共同居住事实的证明。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向以上部门调取相关证据 ,以解决取证难的问题,并遏制因获取 证据而引发的“捉奸”、拍裸照等违法行为的泛滥。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设立在中国的现阶段是十分必要的, 它是2 0 0 1年〈〈 婚姻法》

修正案的重要成果。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使无过错方在离婚时得到物质上的补偿, 充

分体现了新〈〈婚姻法》对受害一方的关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次勃兴[研.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66- 269.

[2] 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 J].民商法学,2004, (3).

[3] 滕淑珍.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 J].政法论丛2002, (2). n

[4] 于东辉.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 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 (3).

[5] 陈传海.略谈离婚精神损害赔偿[J]法学杂志,2002,(2).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推荐访问:赔偿制度 探析 损害赔偿 离婚 论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