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增加值构成的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分析

时间:2023-04-18 18:2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劳动创造价值。工业增加值是工业总产出(或总投入)减去中间投入后新增加的劳动价值。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净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人均净增加值=净增加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本年人均净增加值/上年人均净增加值-1)*100%。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采用资本的收益率(±%)=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资本总投入以摊销方式配置给劳动,摊销资本获利的“度”即资本的时间价值(±)=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投资有风险,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分配关系应该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核算从营业盈余额中分离出资本时间价值与劳动剩余价值两部分,从而明晰了资本获利的“度”。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的“劳动与资本、劳动报酬与退休金税分配关系图”阐明无论纳税还是用税从业者,都应缴纳退休金税。退休金则由职业生涯参加社会劳动人力资本投入折旧价值回报的现值决定。退休金=Σ(同类人力资本投入当期从业者社会平均劳动报酬*同类退休者从业年限完成率)。同类人力资本投入的归类采用了五类五级。文中还设计了一种基尼系数的简单计算方法与已有教科书计算法进行比较,来验证劳动组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程度。

关键词 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 净增加值 资本时间价值 基尼系数

一、用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对劳动增加值核算资本与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动态平衡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价值W=C+V+M——公式1。

式中: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C+V+M可以表示某个商品的价值,也可以表示社会总产值(如图1)。

上式从国民经济统计角度表达如下:

商品价值(总产出或总投入)W=不变资本(固定资产折旧+中间投入)C+可变资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V+营业盈余(资本时间价值+劳动剩余价值)M——公式2(如图2)。

以某制造业企业连续5年“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统计报表为例,得到下列基础数据(见表1)。

对上表进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计算(见表2)。

其中,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公式3。

从业劳动报酬=工资+福利津贴+住房公积金及补贴——公式4。

劳动者报酬=社保+从业劳动报酬——公式5。

国内各经营单位的劳动增加值总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了关注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应剔除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净增加值”;要考虑参与的人数就要纳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人均净增加值”;而经济增长率由“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决定(见表3)。

其中,净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公式6。

人均净增加值(万元/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公式7。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公式8。

其中,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公式9。

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上年人均净增加值/本年人均净增加值-1)*100%——公式10。

±%——表示有上升和下降两种可能的风险。

按照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资本的收益率(±%)=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公式11。这是公有制的核心观点,劳动与资本的收益权平等。

资本的时间价值(±)=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公式12。

劳动剩余价值=营业盈余-资本时间价值——公式13(如表4)。

按前述公式2的计算和表达(如表5)。

按前述公式1计算和表示(如表6)。

二、劳动剩余价值的构成

上述计算表明:

第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补偿了资本的摊销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实现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表示投资有风险,资本投入可能赚也可能赔,或者说资本的投入可以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了报酬(福利和工资);创造了退休金代际互济所需的价值(社保);还积累了劳动剩余价值供永续经营及作为公有资本配置给新生劳动者就业,实现代际互济与回报。

第二,计算资本的时间价值之所以用当年固定资产折旧,而不是全部资本投入,是因为全部资本投入要在若干年内摊销起作用,正如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入也是每年取得摊销报酬。

第三,资本时间价值走势变化如图3所示,其中2009年、2012年、2013年为负值,说明这三年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资本投资不景气。资本的时间价值逐年走势与当年订货走势波动相一致(见图3)。

第四,五年中资本的时间价值为181万元,劳动剩余价值累计7909万元,按照资本所有权私有制就全归资本所有者,反映了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程度。

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将资本收益,即资本时间价值与全体劳动者共享的劳动剩余价值进行了界定。资本所有者如果参加了所投资组织的劳动,其劳动报酬纳入劳动组织劳动报酬总额之中,与组织中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并缩小基尼系数来分配。同样,在劳动剩余价值中有其时间份额,该时间份额最终要实现社会资源差别占据的按劳分配互济,所以不能私自占有。

三、资本所有权私有制与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的比较

(一)资本主义的利益逻辑是:风险自担、收益私享

将前述公式2变形如下:

营业盈余(剩余价值)M=商品价值W(总产出或总投入)-不变资本(固定资产折旧+中间投入)C-可变资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V——公式14。

第一,尽量压缩“其他劳动者报酬”,向最低工资标准看齐。如果资本家自己参加了组织的经营劳动,则掌握着定酬优先权,对组织内部报酬分布的基尼系数不做限制。组织内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尽量攫取,营业盈余悉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利用税收筹划、合理避税减少对公共服务的支付。

第三,在市场经济中努力提高商品附加值,压低中间投入价,在市场博弈中获得最大私有利益。

(二)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的立场

第一,劳动者都有主人翁意识,经营中的劳动与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劳动者报酬(含投资者的劳动)缩小基尼系数,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第二,纳税者人均劳动报酬与用税者人均劳动报酬保持平衡关系,按需纳税,量需为纳。

第三,表7的营业盈余中,明晰了“资本收益率(±%)=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的“度”后,按公式12,资本的时间价值(±)=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折旧,2009~2013年累计资本时间价值181万元,累计固定资产折旧5947万元,年均资本时间价值率=累计资本时间价值/累计固定资产折旧=181/5947=3.04%——公式15。

对劳动剩余价值累积可将退休者的时间份额转为公有资本。2013年7月的退休者,可追溯其2009~2013年的劳动剩余价值份额=累计劳动剩余价值/累计平均人数*退休者可溯累计年限=7909/3510*4.5=10.1397万元——公式16。

劳动剩余价值与资本同样具有“时间价值”,表7中2009~2013年平均人均劳动剩余价值为2.2万,平均人均劳动者报酬为6.8万元/人,有下列关系式成立:人均劳动剩余价值(万元/人)*(1+年均资本时间价值率)^从业年限=人均劳动者报酬(万元/人)——公式17。

即2.2*(1+3.04%)^37.8(年)=6.8。其中^为EXCEL中的幂运算,即当年所创造的人均劳动剩余价值为2.2万元/人,等于37.8年后的终值6.8万元/人。

四、退休金是人力资本投入折旧价值回报的现值

第一,劳动剩余价值最终是为了与后继劳动者进行代际劳动价值交换——前辈从业者以其剩余价值配置给后辈从业者生产劳动,后辈从业者以“从社会索取与尽社会义务相匹配”的原则,按理论代际回报比(=退休人数/从业人数)——公式18,在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层面缴纳退休金税,实现退休金的代际互济。实际代际回报比=社保/从业者劳动报酬——公式19(见表8)。

第二,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的劳动与资本、劳动报酬与退休金税分配关系图(见表9)。

第三,退休金=Σ(同类人力资本投入当期从业者社会平均劳动报酬*同类退休者从业年限完成率)——公式20。

为了计算同类人力资本投入从业者企业平均劳动报酬,就先要统计应发工资分类表,以2012年应发工资为例,近五类、五级汇总如表10。

计算元/人月,如图4。

应发工资只是“从业劳动报酬”的可区分部分。2012年的劳动者报酬5044=从业劳动报酬3618+社保1426。其中,从业劳动报酬=工资+福利津贴+住房公积金及补贴——公式21。

应发工资/从业劳动报酬=2656/3618=

0.73(如表11)。

实际代际回报比=社保/从业者劳动报酬=1426/3618=0.39。

可回报的退休者人数=代际回报比*从业人数=0.39*697=272人。

第四,同类人力资本投入退休金标准的确定。将应发工资/0.73得出从业劳动报酬(如表12)。同类人力资本投入的社会平均值即为退休金的“标准”。

设上表与在社会从业者范围取样所得数据相同,则当期动态退休金计算:

举例1:某退休者,从事生产操作15年,技师(中级职称),任中层干部20年。设生产工人平均工作33年,管理人员平均工作38年,则退休金=4335*15/33+7673*20/38=6008.9元

/人月。

举例2:某退休者,先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A+专业技术工作B共34年,高级职称,曾任中层干部3年。设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都是平均工作38年,则退休金=6917*(34-3)/38+10815*3/38=6496.6元

/人月。

所有当期退休者的退休金加总数额应等于“代际回报比=退休人数/从业人数”筹集的退休金税(社保)数额。如果不等,则按同比例数缩放。

五、劳动组织内部的按劳分配——缩小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一)设人数确定(10人),工资总额确定(55万元)不同基尼系数的分配结果

第一,比较平均的基尼系数(如图5)

图5 比较平均的基尼系数

图5对应的计算表如表13和表14。

第二,绝对平均的基尼系数(如图6)。

图6 绝对平均的基尼系数

图6对应的计算表如表15和表16。

第三,收入差距悬殊的基尼系数(如图7)。

图7 收入差距悬殊的基尼系数

图7对应的计算表如表17和表18。

(二)测算某制造企业2012年从业人员月均应发工资的基尼系数

由于当年从业人数各月都有增和减少的动态变化,基尼系数是对当年从业的历经人数范围进行计算(如表19)。

基尼系数=(Σ人数累计百分比-Σ“工资/人月”累计百分比)/Σ人数累计百分比=(404.90-322.34)/404.9=82.56/404.90

=0.2039。——公式22。基尼系数在0.2~0.3表示比较平均,收入分配比较平等(如图8)。

图8 基尼系数

六、结论

第一,从剩余价值的构成中区分出资本的时间价值和劳动剩余价值,是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的根本,资本收益的“度”即资本的收益率(±%)=人均净增加值增长率。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中的资本与劳动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关系。第二,退休金是劳动者为社会积累了剩余价值后的劳动报酬未了事项,是社会分工不同、差别占据社会资源的劳动者退休时的按劳分配互济。退休者属于国家,不再区分原用人单位的体制机制,无论是纳税者还是用税者都应以“从社会索取与尽社会义务相匹配”的原则缴纳退休金税。第三,退休者的剩余价值是退休金的本源,是通过社会代际劳动传承与回报的大循环来回报从业时的人力资本投入折旧价值现值。其作为公有资源的源泉,配置给新生劳动者就业使其得以各尽所能,从而回报“退休金税”,实现劳动报酬的代际互济。第四,退休金=Σ(同类人力资本投入当期从业者社会平均劳动报酬*同类退休者从业年限完成率)。退休金的“标准”由对社会当期同类人力资本投入从业者划分为五类五级进行统计计算社会平均劳动报酬,体现出价值贡献的客观性、动态性、差异性、激励性、公平性。使劳动者的退休金不受从业时的收入分配对劳动价值扭曲的影响,摆脱了对雇主的依附性,由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的社会价值决定。第五,组织内部的劳动报酬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动态排序、缩小基尼系数的分配。资本所有者的劳动报酬纳入组织可供分配报酬总额,与其资本的收益分别核算。资本收益要有合理的“度”,摈弃靠资本食利的思维,倡导劳动收入为主,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分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吴燕军(1962—),女,工商管理硕士,高级讲师,统计师,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注册高级企业风险管理师,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综合统计。]

参考文献

[1] K·马克思,F·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M].1843.

[2]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4] 吴燕军.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J].经营者,2016(03): 215-216.

[5] 吴燕军.人力资本投入折旧价值回报的现值——退休金[J].经营者,2016(03):129-131.

推荐访问:公有制 工业增加值 分配 机制 劳动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