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

时间:2023-04-20 15:20: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变迁演进的过程中,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计量的权衡问题尤为关键。文章基于产权的视角,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为了协调两者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即会计稳健性可以分为稳健性惯例和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两类。从财务会计的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功能来看,稳健性惯例是一种产权歧视制度,需要让位于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进行会计信息稳健性的研究。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为解决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权衡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权公允价值 会计会计稳健性二分法

历史地看,财务会计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转型与变迁是大势所趋,这也是财务会计更好地实现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功能所必需的。会计和审计都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Watts & Zimmerman,1983)。伍中信(1998)认为,会计的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因此,产权理论也成为衡量会计理论的价值判断标准。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满足产权保护的要求,其会计信息质量比历史成本会计更优,决定了公允价值会计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但是综观当前的会计理论和实务,要实现这一取代,还存在一个理论障碍。

一、会计稳健性的经济本质及其界定

会计稳健性是当代会计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会计惯例。Blisu(1997)认为,稳健性在会计理论上得到明确和研究要远远晚于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出现。Bliss(1924)将稳健性惯例定义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这是稳健性概念的雏形,或许也是最早的关于稳健性的界定。

随着会计准则研究和制定进程的不断加快,1980年美国F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中较早地对稳健性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稳健性要求会计核算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商业环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审慎地对不确定性进行反应。有鉴于此,对于两个有同等可能性的未来估计收支金额,按照稳健性采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赵彦锋,2008)。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对稳健性作出了解释,即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会计处理需要审慎地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但不可高估资产或收益,不可低估负债或费用。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也被视为我国会计准则对稳健性的界定。

以上几个典型定义的共同之处表明了稳健性产生的环境,即不确定性。这是在研究稳健性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存在不确定性,诸多市场机制的存在都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因此,作为服务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会计系统也会由于不确定性而产生一些应对机制,如稳健性。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技术的日臻完善,会计系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此时,会计系统中的这些应对不确定性的机制就需要进行重新认识。

一般而言,稳健性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按照性质的差异对稳健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将稳健性分为条件稳健性(Conditional Conservatism)和非条件稳健性(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条件稳健性亦称为非独立稳健性,简言之,它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因市场环境变化发生减值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值进行会计确认,但当账面价值发生增值时不进行会计确认,发生减值的资产也不随市场变化进行转回处理,是会计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反应,常见的例子如存货计价的“账面与市价孰低”法以及期末对减值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龚蜜,2011)。非条件稳健性,又称为独立稳健性,因为这种稳健性在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确认计量时就存在了,不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因此,它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的存在。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对特定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等便是非条件稳健性的典型例证。

如果对会计稳健性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和界定,我们发现,无论是条件稳健性,抑或是非条件稳健性,它们都是准则的具体要求,是一种会计制度惯例。这种会计惯例在会计准则中的出现远远早于人们对它的理论解释。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1975)认为,会计职业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中成长起来的,并与他们喜好簿记上的低估有着极大的关系。当人们意识到资产有减值,稳健性惯例便由此产生。

二、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变迁演进和完善,稳健性惯例的身影更加频现,这愈加得到了会计学者的密切关注。在早期的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中,定性认识占主导地位,随着实证会计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仅仅从定性的维度来考察稳健性惯例,学者们纷纷采用许多精致的实证模型来试图更细致地观察稳健性,由此关于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文献开始大量涌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本存在稳健性与否,会计准则变化对稳健性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如何,如果仅从会计惯例的简单定义考察,我们可以尝试用计提的减值准备与企业资产价值或利润对比的比率来表示。这样,对单个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测定比较简单。事实上,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会计稳健性的测定并非如此简单,各种检测模型都有特定的内涵。

从以上分析来看,会计稳健性似乎产生了歧义,到底是稳健性惯例还是实证研究检验出的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呢?有鉴于此,会计稳健性这一概念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正如以往的学者把稳健性分为条件和非条件稳健性两类一样,本文也尝试提出一种新的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即会计稳健性惯例和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两种,前者比较清晰地表现在会计准则中,尤其是具体会计准则,而后者比较隐蔽,需要借助特定的计量模型来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学者对稳健性的两种分类法其实是对会计稳健性惯例的分类,这种分类对会计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意义。相比之下,本文提出的“二分法”是基于更广泛的视角,这种分类对会计稳健性研究会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三、从产权视角看会计稳健性惯例

显然,稳健性惯例是一种非对称的会计制度安排,它会导致对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非对称处理,从而系统地导致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以及会计盈余低于实施中性会计原则所得的盈余水平。从产权的视角分析,这种制度安排是一种产权歧视制度。我们可以从会计系统本身和会计信息所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两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从会计系统本身来看,以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为例,对存货的期末计量或采用成本,或采用市价,关键取决于两者的大小权衡。这脱离了资产的经济本质,也造成了以资产为基础的产权关系的混乱。人们无法根据存货的账面价值来评价和决策,在解释会计系统所产生的成果——财务报告时,会产生歧义。这也是对存货项目核算的歧视,只关注价值低的,而无视真实的增值。再从利益相关者的层面分析,为简明起见,我们选择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两类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关于稳健性惯例的起因,Ross Watts(2003)给出了4个原因,包括契约、股东诉讼、税收和政治原因等。其中,稳健性惯例能促进高效率的契约机制是最重要的。主要表现为促进债权契约的签订,避免企业高报资产并因此损害债权人利益(胡跃峰,2010)。这一发现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魏明海,陶晓慧(2007)首次直接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稳健性的债务契约有用性。

解决资本需求者和资本供应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会计的重要目标之一。资本供应者又包括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的演进来看,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的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同,显然,在早期,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权投资者,而且他们一般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各方面的信息,因此,企业与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较小。而作为债权投资者,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与企业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债权投资者而言,只要企业保证能到期偿债即可。所以,防范企业高估资产和利润是债权投资者所关注的。要求企业采用稳健性惯例是在会计政策上的具体体现,即确定可能的损失,不确定或推迟确定可能的收益,这样有区别地对待损失和收益,其结果就是报表中的资产价值是企业资产最低的可变现价值,只要到期债务值小于该金额,债权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就很小。从这种意义上讲,稳健性惯例有助于促进有效债务合约的签订,进而促进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出现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鉴于极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股权投资者已经不再拥有信息优势。相比之下,债权投资者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审查和监督,对企业的内部信息远比股权投资者清晰。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大于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确定性(姜国华、张然,2007)。

在投资决策时,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的关注点不同。简言之,债权投资者比较关注企业的清算价值,而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价值是股权投资者更加关注的。股权投资者要求获取企业公允客观的利润信息,因为高估利润会促使股权投资者盲目投资,导致投资损失,而低估利润又会导致股东丧失应有的投资机会,同样不可取。所以,确保会计系统更加公允地反映,而不是故意压低企业的内在价值便成为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显然,当前的稳健性惯例是一种偏袒债权投资者的歧视制度。这对投资者的产权利益构成不公正的对待,是一种产权歧视制度,需要回归到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上来。各种性质的产权均应该得到平等有效的界定和保护。财务会计的产权界定和保护的基本功能要求会计提供反映企业客观现实的具有相关性、公允性和透明度的信息。

四、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协调

稳健性惯例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在于:稳健性惯例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减少有选择的处理,会导致资产价值的系统性低估;而公允价值计量将“真实和公允”奉为圭臬,公允地对待企业的资产或产权变化,也给包括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公正”的利益博弈、分享与保护机制,因而能促进会计契约的顺利签订和有效履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均衡产权利益(张荣武、伍中信,2010)。

会计系统主要核算和监督产权关系及其变动,或者说是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为了更好地对稳健性惯例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比较,可将特定期间的资产分为两类:增值资产和减值资产。在初始确认和计量时,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然而,在期末的再确认计量时,两者的差异很显然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在对减值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上,两者存在一致性;而对增值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上,两者产生了矛盾性(杜孝森、王锦奎,2012)。前面对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径。我们知道稳健性惯例是一种产权歧视制度,而且稳健性惯例是要求对减值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稳健性惯例是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部分服从。有学者也指出,稳健性主要是公允价值计量思想的“不完全”采纳(张荣武、伍中信,2010)。所以,本文认为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来取代稳健性惯例,并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稳健性研究。

五、结论和讨论

本文提出了会计稳健性的“二分法”,即稳健性惯例和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两类。从产权视角考察,稳健性惯例是一种产权歧视制度,不利于界定和保护产权。稳健性惯例和公允价值会计存在权衡关系,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产的增值上,在对企业资产的减值核算上两者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稳健性惯例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服从。这种部分服从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需要让位于公允价值计量。这一让位为全面推行公允价值会计扫清了理论障碍。

在稳健性惯例让位与公允价值计量后,仍然可以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进行实证研究。如果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势必会对当前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项目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信息的稳健性研究便又成为一个重要的会计理论课题。本文认为,基本的思路或许不会有很大调整,只是在设计变量指标时需要更全面的考虑。

(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WATTS R.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Theory and Implications[J].Accounting Horizon,2003a.17(3):207-221.

[2] WATTS R.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I:Evidence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Accounting Horizon, 2003b.17(4):287-301.

[3] 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J].北京:会计研究,2009(2).

[4] 陈国辉,杜孝森.论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固定资产为例[J].北京: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2).

[5] 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J].北京:会计研究,2007(6).

[6] 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北京:会计研究,2010(1).

[7] 杜孝森,王锦奎.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一个规范性分析[J].北京:会计师,2012(6).

[8] 赵彦锋,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0).

[9] 龚蜜.会计稳健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4-25.

[10] 胡跃峰.经理层薪酬、债务合约对会计条件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04-01.

推荐访问:稳健 会计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