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舅么了【“阿舅上席里坐”】

时间:2019-11-24 11:00:2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阿舅上席里坐

  _____触摸河湟婚俗那缕悠长的乡愁

  文/王祥奎

  时逢腊月,外甥女要出嫁了,农村的大姐提着油包儿前来邀阿舅,看到高兴而忧伤的大姐,作为阿舅的我感慨万分,不经意间,外甥女长大了,大姐的话语将我的情绪感染着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谈婚论嫁,一切紧跟时代潮流,摆宴席不再是农村传统的那种青海老八盘十三巧,茶园、酒店成为东家提前预定的宴请场所,某某人家的酒席真气派某某人家的酒席味道好成为乡党们评头论足的焦点。

  想起这些,心中就有了一种淡淡的愁,这是一种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又让人难以割舍的情绪。每当回乡下参加亲朋好友的婚宴,这种愁绪变得尤为浓郁,且时时袭击我的思想,逼迫我用这笨拙的手指通过键盘敲打我那缕悠长的记忆魂灵。

  正月初八,我与妻如约赴宴,来到县城朵朵大酒店,只见宾朋满座,亲戚们见到城里的阿舅舅母,大声叫到阿舅上席里坐!,望着亲戚们的笑颜,听着亲切的乡音,我怀着一种莫名的复杂心情入座,在席间,我与几个年老的亲戚闲聊品酒。在闲聊中,一位老人感慨地说到,现在农村的生活好了,结婚虽然举办的红红火火,却没有以前热闹了,传统的婚庆习俗淡化了

  、听着老人们的感慨,望着一张张高兴中透出一缕遗憾的脸庞,我的思绪的影儿回到了小时候的欢笑里

  记得小时候,村里谁家办婚事,满村庄热闹,邀当家儿、走油锅、娶亲、拜天地撒枣儿、娘家人吃席、点烟禳床、摆针线、冠带、抬针线、烤火、下面每一道环节无不透着浓浓的喜庆与热闹,无不彰显着河湟这块热土那独特的地域婚俗文化内涵。

  河湟这块地区,3000多年前羌人居住,到西汉,随着中原王朝开拓西部疆域,汉人就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块故土上,由于汉人的西进,中原的先进文明随之而入,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也包括婚俗文化。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我国古代的婚礼有六礼之说,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河湟地区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沿用并传承了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几千年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规程礼仪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婚俗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多姿多彩的河湟民间婚俗色彩。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婚礼时间大大缩短,一些仪式也简化了,甚至难觅踪迹

  把阿舅请上台!东家的一句话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于是,我被亲戚知客拉到台上。阿舅,请您喝上个外甥的喜酒。只见外甥与女婿笑颜盈盈地端着盘子敬酒。上席里的阿舅要喝个十二连喜喜连喜。知客们在旁高声叫着敬酒引起了同席的客人的回忆。

  阿舅上席里坐。,在河湟一带,女方与男方的阿舅是最为尊贵的客人,农村有一种阿舅来了,金柱儿在动。的说法。在喜事上,男方女方的阿舅坐席要坐在堂屋里,背靠着面柜,在农村美其名曰背面柜,足见其尊贵。一桌席有一个知客,每上一道菜就敬六个酒。知客边敬酒边念念有词喜今日升怀着开席之杯,喜筵开,喜筵开,青枝绿叶长上来,一朵莲花中间开,四面八宝摆上来,八仙桌儿四四方,压桌碟儿在四方,八宝糖果在里边,请各位亲戚尝一尝。作为娘家人,在汤与甜食上桌后,娘家代表还要端上酒拿上红包去答谢厨师

  儿时的记忆中,每逢村里娶媳妇,最热闹的要数给娘家人敬拦门酒给压箱钱、摆针线、抬针线、点烟禳床及烤火这些环节了。

  这些记忆,时隔多年,一直深藏在心底。在河湟谷地,给娘家人敬拦门酒用的是大杯子或是茶碗,,再在里面放上三颗红枣。一大早,就在大门口摆上方桌,桌上铺一大红被面,摆上酒碗等待娘家人来吃席。

  一上午,小孩们在门口望眼欲穿,娘家人一到,小孩们飞奔告知,此时在门口负责迎亲的值客早已严阵以待,鞭炮一响,男方家的东家们牢牢地把住门,娘家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能不能饮酒,不管是否肚中吃过东西,一一敬上三碗白酒,方才进门。

  同席客人的回忆与感慨,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如泄洪的水流,汩汩成一朵朵故乡彩云的飘然。

  那时候,一家婚庆,全村人注目,当娘家人进门,全村的男女老少齐聚新郎家,争相一睹新娘的陪嫁与针线手艺。在院子里,那一件件展现新娘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的针线活,陡然给农家增添了无限的温馨。绣制的鸳鸯戏水、白头到老、永结同心等内容的门帘、枕套、苫被单,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加上其他成品衣物一溜儿摆开,看得人眼花缭乱,引得客人啧啧称赞,那些陪嫁,简直就是一个显示新娘好手段的艺术展览馆。

  上庄郭家尕六儿娶的媳妇是庄子里最攒劲的媳妇,上炕是裁缝,下炕是厨子,烙的狗浇尿又薄又可口,绣下的花像真的一样本家大哥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说起郭家尕六儿的婚礼,那是我还小,但尕六儿的婚礼至今还记忆犹新:抬针线时的热闹,六儿媳妇的针线,村民们的夸赞一度是村民评头论足的话题。

  河湟一带有新娘人要给婆家人抬针线的习俗,抬针线只抬给本家人,不抬给党家人,上至公婆,下至小姑小夫子,抬针线完毕,婆婆要装箱了。婆婆先要在新娘的衣柜里依次放进油包儿、核桃、枣儿,还要放一些钱就去,此举隐喻钱财发旺,早生贵子。装箱时,知客往往在旁边吆喝,响了没?观者拉长声音随声附和,没响——,听此回应,婆婆只好将身上提前预备的钱再度撒进新娘的衣柜,直到大家一声响了——,装箱仪式才算结束,接着请娘家人入席

  故乡婚礼抬针线的喜庆,阿舅上席里做的热情,点烟禳床的诙谐如梦如烟又如水,淡淡的让人无时无刻都忘不了。故乡的习俗,因为太惦念你而让我彻夜难眠,似睡非睡中,你已经闯进了我的梦乡,迷迷糊糊中我又投进你的怀抱。梦里有你,朦胧而美丽,却让我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记忆深处,娘家人坐席,婆家人请最能言善变最具海量的人做知客,敬酒、搳拳、打擂台,直到那50度互助精尻子酒把客人整的东倒西歪,吐天哇地,才算尽了地主之谊。

  河湟民众是最为淳朴的,宴席结束后,党家儿就热情地将客人邀到家里过夜,第二天一大早,新郎双肩披红与郎舅拿着酒壶,端着牛眼大的酒盅来温客(将客人邀回去),最先邀的是男女方阿舅,再是其他客人,一家一家转,一家一家敬酒,当温客结束,客人齐聚新郎家,就要举行烤火、进厨房仪式了。

  所谓烤火,就是在农家院子中央点燃一大堆麦草,婆婆拉着新媳妇,围绕火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再让新媳妇端着面盆一起到厨房下面,之后,将公婆涂成花脸,黑鞋油打底,牙膏点缀眼屎,头戴上破草帽,耳挂红辣椒,反穿皮袄,让公婆出尽洋相,让新娘给公婆点烟敬酒。在河湟一带,结婚三天没大小,在点烟时众人想尽办法让新娘新郎、公婆出洋相,烤火可谓是是婚庆的又一高潮。

  阿舅喝上个酒!阿舅喝上个十二连喜喜连喜!,知客的虔诚拉回了我思绪的驰骋,唉,还是十几年前的婚礼热闹,郭家大哥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那时,娘家人吃席要吃两天,正日子两桌席,第二天吃启发席,还要比赛酒量。月到十五分外光,人逢喜事精神爽。粉壁墙上画凤凰,一对鸳鸯配成双,双脚踏上象牙床,新郎新娘坐中央婚礼上大东那一句句吉祥受听的祝词彰显着河湟婚俗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城镇化建设前进的脚步,河湟谷地农村婚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虽有传统内容,但大都只留其仪式的象征意味,程序内容大为简化,娘家人当天来当天启发,温客退出舞台许多传统的礼仪淡化甚至难觅踪迹。摆针线、抬针线、点烟禳床及烤火这些环节成为河湟民众心中悠悠的蓝色记忆。

  阿舅上席里做!的感慨,氤氲着屡屡愁绪,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那乡愁哟!如烟如梦又如水,且从故乡的村庄里慢慢升起,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它在村庄上空轻轻地旋转着,飘移着,袅袅娜娜,环绕盘旋响亮在河湟村庄的四周,古朴的村庄和那敦厚的村民都被笼罩在这温柔热闹喜庆的烟雾里。一阵风儿吹来,这烟随风飘摇,超凡脱俗地飘然远去飘荡成一份沉甸甸的乡愁,装进了QQ,写进了微搏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