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总书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庆祝大会重要讲话观后感

时间:2020-11-05 10:17:5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庆祝大会重要讲话观后感

总书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庆祝大会重要讲话观后感 3 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的心得感想专题 写作汇总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感想

披荆斩棘闯 雷区 30 年拓荒成就中国改革深圳样本

深圳速度 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奇迹,而它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效率,更在于市场经济样本的发育成型,帮助中国越过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条河。

深圳的拓荒是从蛇口开始的,那里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1979 年*月*日,深圳开山填海,打通蛇口五湾、六湾间通道,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 开山炮 。早期的建设者们踩着过膝的荒草,在那片荒山秃岭和滩涂地上开始了伟大的建设。

特区成立初期,在许多人计划经济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蛇口工业区建设者大胆提出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等创新理念。

今天,走进蛇口工业区,当年点开山 第一炮 的地方格外醒目,这里驻扎着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 中集集团。

1979 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中集公司,在荒凉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个车间,那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欧洲投资者登陆深圳。

中集集团以蛇口为起点,30 年来中集业务遍布世界各地,集装箱销量占全球市场**%多。

 站在 30 年前开山建厂的黑白历史照片前,中集集团总裁办主任郑源华感慨地说。

俯瞰蛇口工业区,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一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小城镇,30 年改革开放,这里不仅走出了中集集团,还有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集团等一大批中国企业中的翘楚,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领军者。

从特区建设一开始,中央就赋予深圳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务。但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倒逼特区自己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

上世纪 80 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 四个为主 ,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

摸着石头过河 的深圳,正是凭着一种 拓荒牛 的精神冲破了旧体制藩篱,闯过一个个 雷区 ,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987 年,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

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首开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

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85 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外汇调剂中心。1986 年兴办了深圳发展银行。1990 年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我国发展资本市场之先河。

最早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最先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了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 3 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在全国较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大行业、大系统综合设置机构,形成了 大贸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农业 的管理格局,减少了协调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走、怎样走,曾出现姓 社 姓 资 的争论,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干扰。但在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不为所动,不被干扰,坚定信念和信心,坚持按既定目标走下去。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才会有深圳改革开放 30 年的伟大成果。正是有了这份坚定,才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感想

回眸春天故事 谱写发展新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 试验田 深圳经济特区,*月*日将迎来 30 周岁生日。

30 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 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30 载沧桑巨变,30 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 深圳速度 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30 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

 在罗芳村生活近 30 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 年到 1969 年,深圳罗芳村有 600 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 130 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 13000多元,相差 100 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 户户小楼房 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 30 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 年的深圳仅有 3 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 20**年,人口超过 1***万的深圳 GDP 已达 8**.*亿元,GDP 比 1979 年增长 979 倍,年均递增**.*%。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 年,中国第一高楼 160 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 三天一层楼 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

30 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 深圳速度 ,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 走出去 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 50 米的 罗湖桥 ,成为 30 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 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 001号 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 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 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30 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 20**年底,世界 500 强中已累计有 167 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人次,20**年已增至**.*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 1979 年的**.*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 1**.*亿美元,连续17 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国率先把 走出去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 740 家。

深圳从最初的 三来一补 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 设计之都 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今天的深圳,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 深圳速度 却仍激励着深

推荐访问:观后感 观后感 重要讲话 经济特区 最新总书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庆祝大会重要讲话观后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