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还于旷野和城市_旷野与城市

时间:2019-12-22 10:24:0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我常跟同事朋友们谈及城市。一旦谈及,除了赞美和恭维,除了自豪与骄傲,还有压抑与焦虑,还有感叹和茫然。关于城市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几乎不胜枚举。只要听一听大家谈论时复杂多变的语气和感情,就可知道大家在城市里生活着,快乐着,但也在城市里痛苦着或者忧伤着。抱怨也罢,愤懑也罢,焦虑也罢,茫然也罢,一切都是不容辩驳的事实。大家饶有兴趣地谈论,谈完论完之后,还要回到自己所处的这个叫做城市的一个个角落里,回到各自的家中继续生活。城市生活就像一条波涛翻滚的大河,每个人都像河上泛着的浮沫,谁也无法更加紧密地贴近城市,谁也不想离开城市,甚至没有离开的打算。在现实生活中,人和城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隔膜,但人和城市之间也存在着难解难分的种种事实。

  我曾在一篇杂谈中谈到城市,有人就不同意我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量城市,也不同意我从经济学的层面把城市和乡村对立开来,而应该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考量城市,并从人类学的层面去认识和解读城市和乡村。

  我未置可否。

  原因很简单,谁都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从自己认为最为深刻的方面去解读城市,而很难给城市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无论我们试图给城市做一个怎样详尽的描述,我们自己都认为任何一种描述都不具备绝对的概括力而显得苍白无力。宗教,科学,政治,经济,艺术等都跟城市有关,城市的关联体越多,城市就显得越复杂,我们就越难给城市定义定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满怀信心地想要认识城市的时候,城市就显得很陌生,也显得繁杂深刻。

  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或者是一则节目预告中说城市是屯民之地,是买卖之所,这样的说法实在片面单一而不无形而上学的意味。因为只要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放广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城市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表现出另外一大功能,那就是,城市历来还是战争之所。回想一下,有多少座城市没有跟战争发生过关系呢?极少极少。如果再言及其余,城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广度更是令人却步。

  我们似乎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但是城市在我们的心目中越来越陌生。

  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人们习惯于通过城乡这个词把城市和乡村对应起来或者对立起来,并试图从中发现些什么。然而仔细一想,才发现这个发现其实很难发现,人们也才发现,关于城市,自己一直都在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等层面上兜圈子,或者在由这些圈子混杂起来的更大更复杂的圈子里跳跃,最终还是很难对城市做出较为准确的释义。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人自身。

  人在关注和研究城市的时候,总想把城市跟人类的各项文明成果一一对应起来,而恰恰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对象或者环节,那就是人自己。

  要想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能完成:城市包含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而创造文明成果的正好是人。所以,归根结底,关于城市的研究,最终必须回到对人(自身)的研究,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对自身的完全彻底的认识还遥遥无期,因而,我们对城市的认识也便遥遥无期,人在城市面前产生的诸多困惑的根源恰就在这里。

  城市,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交汇处,是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聚居地,是人类向往幸福生活的起点,是人的灵魂得以更好抚慰的起点,也是人类精神危机发生必然聚变之后一切都将从头再来的转折点。人类文明的最后走向并不是走向更加发达更加完善的城市,而是走向城市化的旷野。

  我提到了旷野一词,因为我想到了作家毕淑敏的文章《旷野与城市》,这篇文章在谈到现代人在城市里遭遇到的各种精神际遇时指出,人想找到的精神慰藉之所应该是旷野,原始,纯朴,宁静,淡定,没有喧嚣,没有紧张与压抑,面对旷野,人就能够从根本上开始关照自己的生命,认识自己。她也反对把城市跟乡村对立起来进行理性审视,这一点我是接受的。

  我认为,我们确实不能把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但我们也不能认为旷野的对立面就一定只有城市。对人来说,乡村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低级场所或称简陋场所,而城市则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级场所或者繁华场所,城市和乡村之间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互为影响,互为益损,都是人居场所,如果仅仅片面地把城市跟旷野相互对立而不考虑乡村这个事实,仅仅让城市和旷野彼此映照,相互证明,从人文和自然各自的纯粹性上来说,毕淑敏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的论证过程在逻辑方面的严密性却值得质疑。

  诚然,乡村不能代表旷野,乡村也无法代表城市,因为乡村和城市都具有人类文化的点缀或干预。从人类的文明化程度这方面来说,城市的对面可以是旷野,但旷野的对面并不一定只有城市,还有乡村,甚至还有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土著部落,一言以蔽之,旷野的对面应该是所有的人居之处而不仅仅是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的居住地的高级形式或发达形式,是发达了的乡村,是进步发展了的土著部落,而旷野就是没有人迹或暂无人迹的纯天然的场所(环境),也可以看成是人的动物时代的生存场所。比如,回溯到数百万年以前,旷野里奔跑着猴子,也奔跑着尚未完全进化的野生动物形态的人类的始祖,那时候并没有城市,甚至连乡村、部落都没有。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变化,人才成为人,然后有了氏族部落,有了部落联盟,有了村落,又经过相当漫长的过程才出现城市。人从旷野中来,走向部落,走向村落,最后走向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旷野也就不是城市的对面或对立面,而是人类共同的故乡,是人类漫长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起点,虽然故乡一词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意思。旷野是所有生命的起点,乡村和城市只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临时的停靠点但不是终点。

  毋庸置疑,人的动物形态曾经出现在旷野里,人的人类形态则出现在乡村和城市里,人的进化过程既是物质变化的过程,也是萌生精神道德的过程,这应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指征之一。考古学可以考证出人类最早的氏族部落和联盟村落,但很难考证出世界上的第一座城市创建于何时,因为,我们首先不能准确定义什么叫做城市,一千年前的洛阳是大城市,再回溯一千年恐怕就不是,自今以后一万年,洛阳也许也不能叫做城市,按照一万年之后人类的城市特征,也许将被称作乡村,因为一万年之后,假如还有城市的话,城市的概念肯定要发生巨大变化。城市是人类聚居地的一个理想化符号,所以,它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因此,相对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也就可能会有长久意义上的乡村。大凡相对于更高一级的人类聚居之处,更低一级的所在就可以叫做乡村,城市的概念包含了太多的理想化标准或虚拟化标准,而不具备这些标准的地方都应该叫做乡村。乡村的概念是现成的,是可视可感的,乡村的概念没有理想化标准,也没有虚拟化标准,具有这两项标准的就叫做城市,不具备者就叫乡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城市,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城市的终极标准,相对来说,乡村是静态的,城市是动态的,话题终于回到了本文的开头,我们也终于不知道什么叫城市,但我们终于知道城市是怎么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旷野相对的并不是城市,而应该是人类文明的综合性成果。

  城市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中心论,但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好像在地域上分布的过程中中心太多,也就没有了明确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所有职能和功能的暂时或相对的中心,是人类文明成果最大限度的汇聚之所。

  人类的社会化过程实在漫长,人类对自己社会化生存的依托和形态的变化与演进也就很难把握,一切都要通过时间来考量。深圳是一个现代化大城市,但倒退三十年它还是一个小渔村,再倒退五百年可能就是旷野。中国新疆的楼兰曾经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城市,现在只有城市的遗迹,实质上已经变回到了旷野。意大利的庞培也曾经是一个城市,现在只是火山灾害纪念馆,还是经过发掘和复原了的。当然,时光推移引起的自然变故不在本文论述之列,我只是想说明,人类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有时候可能不是城市形态的更加完善而是适得其反地让城市变成旷野。与其这样,人类也就有必要和可能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存方式走回旷野。

  人类曾经孤独地生存于旷野,后来走进了村落,再后来走进了城市,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向城市化进程快步疾走,但城市不是人类行走过程的终点,当然也就不是人类永久的聚居地,人类还将从城市开始继续往前走,走向哪里呢?人类会向旷野回归,向城市化的旷野回归。今天,我们的城市的日益繁荣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便利,但人类目前享受的这些便利在将来付出的巨大代价是面对和接受更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克服重重危机的唯一途径将是改变人的生存形态,改变城市,人类终将走回到旷野中去,这是人类共同的宿命,也是人类理性的选择。

  

  人类走进旷野,旷野融进城市。人类未来的栖息地将不再是充斥着喧嚣,拥挤,紧张,焦虑的现代城市,而是城市化了的旷野和旷野化了的城市,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的相对久远的概念将会遭遇终结并将不复存在,乡村的概念将从城市化的新的进程模式中淡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乡村,也不再有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城乡一体化将变成可能。这将是人类物质文明进程中的一次资源大调整,也是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的一次空前的大跨越。人类将会平均占有环境,也将会分散利用资源,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真正和谐,真正实现人的生存危机的有效缓解。那时候,不仅仅是乡村,就连城市和旷野的概念也会一并淡去。

  2011-10-6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往还 旷野 城市 旷野城市 旷野与城市赏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