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民陪审制度及完善-20210926040015

时间:2021-09-28 08:21:3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试论人民陪审制度及完善

摘要

回顾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折几多,从五四 年宪法对其的确定到八二年宪法的取消到吋至今R乂被重新重视经历 了艰难的过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发扬民主,监督司法审判以 及推进法制进程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发展过程 屮遇到了很大困难,比如经费问题,有些制度对陪审员制度发展的制 约问题等。实践中陪审员制度本身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也日益突 显出來,这些问题和困难不仅成为影响陪审员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也 严重制约了陪审制度的发展进程,甚至有些人开始对人民陪审员制度 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表示怀疑。本文即针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 现状,从其存在发展的历史渊源,存在价值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与不 同制度下陪审制度特点的区别,着重谈谈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及如何完善。

关键词:人民,陪审制度,民主,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着极强的个性色彩,体 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它的存在与否、运行好坏以及制度的 完善影响着民主法制的建设,也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陪 审制度在我国存在及发展历史来看,虽不完全属于外来之物,但现代 意义上的人民陪审制度却是在人民民主政权产生后,借鉴前苏联的陪 审制度得以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司法 制度中一项基本且非常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制度。与国外陪审制度相比, 人民陪审制度经历了并不算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实 践屮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近些年来,在很多地区及人民法院,人民 陪审制度却日渐成了一种象征和摆设,甚至快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有些法院虽在勉强坚持,也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这无疑让人感到痛 心,也应该得到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人民陪审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价值

(一)人民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是指由普通公民中的非法律职业人员参加案件审理的一 种制度[1]。这一概念可以说明普通公民可以行使司法权,甚至可以与 法官一样平等的行使。因此陪审制度是构成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民陪审制度也就可以理解为 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规定参与司法机关审理案件,这也就可以看出人民 陪审制度并不是简单的陪审制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制度,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象征。“人民”二字把两种不同性质的制度区分 开来,也正是由于人民二字赋予了陪审制度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我国 宪法笫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即 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 时在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中,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这些都 成为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法根据,虽然八二年宪法取消了对人民陪审制 度的明确规定。

(二)人民陪审制度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陪审制度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只不过那时的陪审制度 与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以及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着质的差别。那时与 审判官员一起参加审判活动的当然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些地 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不仅是当朝的高级官员,官员夫人如诰命夫人以 及一些皇亲国戚也可以公开参加案件的审理[2],有的甚至可以根据自 己的意愿来左右案件的审理结果。现代意义上的陪审最早出现在清末 的立法活动中。1906年,沈家本在其主持编纂的《刑事民事诉讼法》 中明确规定了陪审制度,其意图仅在弥补法官知识的缺陷[3],当然这 也是借鉴西方陪审制度的开始,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因素该法并未得 到真正的实施。国民政府吋期,武汉国民政府对旧司法制度进行改革。

《新司法制度》中规定实行参审、陪审制度。1927年初又颁布《参审 陪审条例》对参审、陪审员的选举资格,选举方式,参审、陪审员在 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作出了详细的规定[4]。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也 规定在政治案件中实行陪审,所以对于国统区的大多数人来说,陪审 制度还非常陌生,是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专利”。但在革命根据地则 恰恰相反,人民民主政权颁布的法令中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 位也明确规定了人民陪审制度。1932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 颁布了《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规定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并 对陪审员的产生、职权与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山东省及晋察冀边区《陪 审办法》屮规定各群众团体选举陪审员若干人,组成陪审团参加陪审, 陪审员有一定的任职期限[5] o

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 实行人民陪审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陪审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后至“文革”前。1954年《宪法》中明确 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制度。”人民陪审制 度有了宪法保障[6]。《人民法院组织法》也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 案件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直到“文革”前,最高院及司法部的一系 列文件使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充实起来,这也是人民陪审制度的确立 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即“文革”十年,全国政治经济生活处于全面瘫 痪状态,人民陪审制度的发展进入空白期;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虽然人民陪审制度迎来了其第二个发展时期,但可谓“-?波三折”。其 地位也大大降低,主要表现在1982年《宪法》取消了对人民陪审制度 的规定,同年制定和颁布的《民事诉讼法》,1983年修改的《法院组 织法》以及1990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和1997年新的《刑事诉讼 法》虽然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适用人民陪审制度但都没有把陪 审制度规定为审理案件的一项基本原则。1993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陪审制度降格为一般的诉讼制度。致使人民陪审制度一直处于停滞 不前的尴尬境地,甚至呈现令人担忧的萎缩状态,直至去年“两会” 期间才把对人民陪审制度的修改完善重新提到议事Fl程。

(三)人民陪审制度的存在价值

谈到陪审制度的存在价值,目前有学者尚对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 比如有学者认为陪审制度并不能像预设的那样对审判权起到强有力的 合理制约;也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陪审制度的实行会增 加诉讼成本故而不宜大力提倡。但从其历史发展及实践证明,我认为 人民陪审制度具有非常广泛及重要的法律价值。

第一,人民陪审制度是保障司法廉洁与公止的基本制度。首先, 人民陪审员来自人民群众,他们参与审判,对于提高审判活动的透明 度,促进司法公开,在合议庭内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保证司法廉洁 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注重从社会道德标 准等方面对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与法官形成思维互补,有利于查清 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确保裁判公止。同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 判,还有助于抵御各种对司法审判的干预,有助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 公正地行使审判权。

笫二,人民陪审制度是民主的需要。我国宪法赋予公民依法参与 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司法事务是国家事务的重耍组成部分,实行人 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是健 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民主的重 耍体现。在我国,一直存在对法官不信任的历史,近年来显得尤为突 出。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历史造成人们对法律、法官的极度不信任, 很多人认为“官官相护”,法官往往会与国家行政权力结合对自己形成 不利判决结果。陪审制度便可发挥监督作用,通过普通公民参加审判 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

第三,人民陪审制度有利于增强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止是树立 司法权威的前提,司法具有权威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人民陪审员 大多在群众中间享有较高威望,他们参与审判,有助于壇强案件当事 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使得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形成确 信,进而自觉履行裁判确定的义务;人民陪审员在实际参与审判的过 程中,对法院工作会有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通过他们向广大人 民群众进行宣传,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法院工作的真实情况,消除社 会上对法院审判案件中的猜疑和误解,进--步增强人民法院的司法权 威。

当然,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价值远远不止以上儿点。实践中,公 民参与审判,享有独立与法官的权力,标志着民众对国家司法权的分 割与制约,可以对调和民意对司法的压力,监督庭审,维护司法公正, 抵御各种对司法审判的干预,使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止地行使审判 权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都是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所在。

二、不同制度下陪审制度的特点

(一)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的特点

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且制度比较完 善的典型,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规定上非常 明确。比如,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的范围限制在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案 件上,主耍是刑事案件;陪审团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在陪审员的资格 认定上规定一般普通公民均可以当选陪审员,而且陪审员的公正代表 性很强,拥有陪审员资格的是社会公众的多数,虽然它们往往具有不 同职业、种族及其他社会背景,但一般这些都不会影响其当选陪审员; 其次,在挑选陪审员是规定有规避制度即往往采用无因回避,通过询 问陪审员相关问题以确定其是否会不利丁己方面而进行挑选。如果经 过当事人询问发现陪审员具有对自己诉讼不利的条件可以提出不予任 用;再次,在审判中,陪审团只对事实问题行使审判权,判决应由陪 审团一致同意或绝对多数(在12人的陪审团中10人为绝对多数)同 意才能决定是否生效,陪审团一旦形成判决,职业法官无权对此判决 予以否决。

(二)大陆法系陪审制度的特点

与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相比,大陆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也具有自己 明显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方面更为细致,对陪审制度的各方 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尤其在程序方面规定严格,陪审员的提名及 挑选都有一套严密而系统的规定。

以徳国为例,徳国每4年对陪审员进行一次选拔,程序分为提名 和遴选。当然各地方当局在提名上做法有很大差异,有的通过编制随 机产生,有的则由市议会中占有议席的政党捉名产生[7]。接下来陪审 员的确定由各地方的遴选委员会从被提名的人屮进行挑选,遴选委员 会由1名专职法官任主席,另有1名州政府的行政官员,10名由地方 政府所挑选的普通公民组成。挑选时会考虑与政府官员的私交及其职 业情况。陪审员产生后根据法律规定每位陪审员每年都参加几天审判。

 在审理包括杀人在内的特定的极为严重犯罪吋审判庭由3名职业法官 2名陪审员组成,此法庭称为“大法庭”;还有一种由1名职业法官2 名陪审员组成的“小法庭”主要审理一些较轻的犯罪案件。

虽然大陆法系有很明显的优点但与英美法系相比缺点也很明显。

主耍表现为陪审员公众代表性不强,陪审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公众中的 多数,在审理案件时陪审员较为固定当事人无选择的余地;从教育功 能看,显然比英美法系国家的教育功能弱;陪审员在案件审理及判决 方面作用也较弱。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就与大陆法系陪审制度更为相 近。而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即陪审团作用过于绝对, 比如在辛普森一案中,辛普森是否有罪尚有质疑,而陪审团坚持其遵 守程序的原则认定辛普森无罪,虽然对于维护程序公正起到了很大作 用但也很容易影响案件的真实判决,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总的来说,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陪审制各有千秋,各有利弊,从制度 设置的目的看都是要使公民得以充分享有公民权实现对司法权的有效 制衡。而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更能发挥实质作用,大陆法系国家 的陪审制度的作用则相对弱化,这点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情况也极 为相似。

三、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法律之规定

改革开放后,人民陪审制度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发展时期。1982年 《宪法》取消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规定,从此人民陪审制度便失去了 宪法的保护。至1993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陪审制度又降格为 一般诉法制度,失去了基本原则的地位。此后1997年与2003年两次 的宪法修改也并未恢复对人民陪审制度的规定。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其屮第13条、《民事诉讼法》第40条、《行?政诉讼法》第46条以及现 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等都对人民陪审制度作出了规定,即“人民 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审判制度”。《人民法院组织法》对 人民陪审制度作出详细的规定包括陪审员的当选资格、产生、任期、 权利义务以及适用案件的范围等。其中第38条规定:“有选举权、被 选举权的年满二十三岁的公民可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但被剥夺政治 权利的人除外。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 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第39条规定:“人民陪 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原工作单位照付工资;没有工资收入的由人民 法院给予适当补助。”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T《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此决定无疑是对其地位、价值 的一种肯定,也会为切实贯彻好人民陪审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二)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人民陪审制度从最初被确立到今天经历了几十年,应该说有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得到改进,在政治生活及法制建设中发挥 了很大作用,促进了民主进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但谈到 人民陪审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基本概括为“陪而不审”、“乱陪乱 审”、“编外法官”等。从字面上不难看出,陪审员成了审判中的摆设, 陪审制度成为司法制度的摆设,成为体现民主的摆设。从耳前的状况 不难看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缺少相关制度的保障。纵观我国的陪 审制度除了一些法律条文只字片语的规定外并没有相关制度的设置, 比如陪审员任选制度,陪审员管理制度及相应的福利、财政制度等。

 虽然国家正式的法律文件都将人民陪审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但 这种对于陪审制度的认可乂过于原则化,没有或很少体现在与其相配 套的法律或制度中;虽然从陪审员的任职资格到任选、参审都有相应 的法律规定,但并没有形成制度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便很容易变成 一句空话,很难实际贯彻下去得到落实,使陪审制度变得非常任意, 想陪就陪,想怎么陪就怎么陪,让谁陪不让谁陪都成了法官的“职权”。

 陪审员与法官无明确职责划分,陪审员参与陪审的程序等都无相应的 制度规定,陪审制必然出现萎缩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摆设。

第二,陪审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困难,严重阻碍了其止 常的运作和发展。首先,是经费问题。实践屮,陪审员的补助微乎其 微,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的费用往往需耍自己解决。由于地方经济等 情况不同,困难的严重程度也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法院可能还能保障 陪审员拿到不管多少的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法院连自己的开销 都解决不了,更别提陪审员的补助了;其次,是时间问题。许多陪审 员都是身兼数职,一般都有一份除了陪审员之外的工作,有的甚至在 本职工作中任行政职务,这样在时间上就很难保证陪审工作的正常开 展,陪审的质量也就可以想象。有的陪审员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也 就相当不错了,更为普遍的是以没时间为理由推辞不到;再次,外界 因素对陪审制度的影响或者说是外界给予陪审员的压力。在我国党绝 对领导一切,法院有党委、审判委员会;地方有人民委员会、人民政 府,政治干预法官判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何况一个区区陪审员, 根本不具备与这些因索抗衡的“势力”。别说对于政府,法院内部的合 议庭、审判委员会哪里容得下陪审员“胡乱”发表意见,提出意见还 可以,但意见能否被采纳就不得而知,怎能像英美国家的陪审团都可 以作出判决那样说话“掷地有声”呢!

第三,我国陪审员相对固定化,公众代表性不强,与大陆法系国 家陪审制度的特点较为相似,陪审员资格的享有者仅是社会公众的极 少数部分。设立陪审制度即希望利用公众的广泛影响力对国家审判权、 司法权以有力的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如果陪审员限制在少数人范围 内且较为固定必然影响其价值的发挥,不能发挥其民主作用——中立 的本质特征,被利用程度也大打折扣。与英美法系陪审员的广泛代表 性相比不足之处尤为突出。

第四,陪审作用的不确定性。与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相比,我 国的陪审员并不具有法律规定的详细而实质的权利,只是笼统的概括 为陪审员可与法官平等享有审判权,而实质性权力几乎没有规定。实 践中陪审员权利的享有、作用的发挥也大不相同。在制度贯彻好的地 区、法院,陪审员的作用发挥得更为稳定,而在一些较落后的地区, 陪审制度早已被遗忘至无人问津的角落;另外,审判委员会的存在也 成为影响陪审员及陪审制度作用发挥的因素。我国法律规定,合议庭 意见不同以及出现特别情况而无法作出判决时,耍提交审判委员会, 经审判委员会讨论一致才能作出最后的判决。虽然陪审员可以参与合 议庭的讨论但其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审判委员会进行案件讨论, 陪审员很难参与进去,更不用说能发挥什么作用。这样陪审员对于最 终的判决结果一般起不到实质作用,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所以在我 国陪审员是真正的“陪”审,审完就完,起不到实质作用,只是走了 一个民主的形式。

第五,陪审范围的全面性。英美法系陪审案件的范围一般限制在 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内,主要是重大刑事案件。陪审团成员有明确分工, 陪审团与法官之间也有明确分工。大陆法系的德、法两国也实行垂罪 陪审。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与之相比表现为陪审案件的范围全,陪 审员在陪审时职权无明确分工。首先,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民事、刑 事、行政案件都可以实行陪审制度,不论案件的性质,复杂程度,影 响程度;其次,陪审员与法官之间无明确分工,似乎在开庭时陪审员 到场陪审就是陪审员的职责,这样势必导致陪审员负担过重,不能集 中精力协助法官办理大案耍案,也会增加不必耍的诉讼成本。

四、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

前面谈到了陪审制度存在的几个主耍问题,确实不容乐观。但这 些问题只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既然存在这 么多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陪审制度确实没有起到什么实质作用,差不 多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这也使得一些人对陪审制度是否继续存在提 出了质疑,但从其发展的历程及其存在的价值来看,我国的人民陪审 制度的存在还是利大于弊,也非常有完善和发展的空间。耍其存在并 发展的呼声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以最近国家对司法制度的i系列改革 举措也能看出对其的重视程度。但如何对其进一步完善成了至关重耍 且非常复杂的问题。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立足于本国实际,从国情山 发、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完善制度、弥补法律空白。

第一,立足于国情。对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国情,不耍 盲目“取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一点来看,陪审制度在制度设计及运作时更应该 重视发扬民主,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包括陪审员的任职资格、选举 程序等都应该体现民主;其次,我国疆域辽阔,陪审作为陪审员的第 二职业在陪审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时间、经费等问题,这在改革时也应该 考虑在内。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区、县为单位对陪审员进 行统一管理、调配;再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发达而中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 况适当在经费及适用案件的范围上作出灵活规定。

第二,陪审制度完善的协调性。这里的协调性主耍指陪审制度的 完善需要与其他相关制度协调起來,配套制度要相应建立起來。在谈 到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时也提到陪审制度除了一些法律条文的规定外 并没口己的制度体系,这就很难保障它的正常运转。我想完善陪审制 度除了一些细节要加以规定外,更重要的是使这些规定制度化,另外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比如,庭审方式的完善、诉讼制度的完善、“审前 偏见”制度的建立等。在这方面可以考虑增加陪审员参与个案的人数、 加大陪审力度及陪审员参加庭审的具体方式、与法官的分工等,并以 制度的方式规定下来;而且可以考虑在改善审级制度的同吋在一些重 大案件的二审阶段也实行陪审制度以确保重案要案的公正审理。这里 我想以美国“审前偏见” [8]为例重点谈谈“审前偏见”制度的建立。

“审前偏见”主要指陪审团成员在案件审理前因为利害关系,自身价 值观、人事等因素造成一种心理偏见,从而影响案件的公一正审理和裁 判,实际就是一种规避制度。美国在这方面就有一套较完整的规定, 辛普森杀人案的审理中就有一位白人陪审员有种族倾向为避免对案件 审理产生负面影响故而退出了审判。他们往往采用多种方式针对“审 前偏见”进行规避,如“无因规避”、“绝对规避”等。其实在人类社 会,不管是哪个国家,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人 都有不同的知识和社会背景,从而会对同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和认识, 一些非理性因素就会影响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从而对客观事物形成 并不客观的认识和判断。案件审理也一样,也可能发生法官和陪审员 由于非理性因素而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尤其是陪审员,不具备 专业法律知识,容易在案件审理前形成“审前偏见”。所以完全有必耍 在实行陪审制度的同吋对“审前偏见”进行有效控制。方法可以借鉴 美国的经验,主要由司法指导,主要适用于知识背景相对简单,与案 件当事人无利害关系的陪审员,通过司法指导,减少其影响案件审理 的非理性因索,弥补其知识,经验相对匮乏的不足;绝对冋避,适用 于陪审员于诉讼双方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某些社会背景又影响案 件公正审理的可能,一旦有符合回避的条件,陪审员就要进行回避; 无因回避,则是把选择陪审员的权利赋予当事人,如果发现陪审员有 不利于己方面的情况即可以不予采用。但此方法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 其它因素,以免弄巧成拙。而从法官的角度考虑,法官保持独立审判 也是避免“审前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判案时法官对陪审员的意 见要进行独立判断,吸取其正确可取的意见,摒除其不符合法律精神、 有悖于判案原则的意见。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第三,调整陪审员的任职资格、选任方式等。现行《人民法院组 织法》规定年满二十三周岁,具有选举权、被选举的我国公民均可当 选陪审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去年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 审员制度的决定》中,对陪审员的任职资格又作出明确规定,即陪审 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在产生方式上规定为由人大 常委会予以任命,任期五年。从目前我国陪审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实践 来看这些规定都比较合理,比较符合我国的社会特点。这里需要指出 的是陪审员作为一种特殊活动的参加者,任职资格还应服务于诉讼程 序规则的要求和陪审制度自身价值取向的需要,对其资格要求不宜过 高,保证陪审员可以代表社会公众的多数。而在选任方式上也应该更 加民主化,从这一点来说由人大常委会直接任命并不很合适,与英美 国家严格的挑选程序及德国有些地方采用随机提名的方式相比,增加 了很多人为因素,像德国有些地区在提名时釆用有在市议会中有议席 的政党提名或挑选委员会挑选时考虑个人私交或职业一样会使陪审员 的产生有悖于公正。因此在陪审员的选任方式上还应设置更为严密科 学的程序,可以借鉴德国随机提名的方式,建立符合陪审员资格的数 据库,在挑选时先进行随机提名再根据案件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挑选,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陪审制度的民主性。

第四,陪审案件的适用范围不宜过宽,平均数量不宜过高。我国 法律规定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都可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当然适用范 围宽泛可以给予陪审员发挥作用史大的空间,利于保障全而监督司法 工作的公正性。但这样不分案件性质、严重程度、影响大小统统适用 陪审制度,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诉讼成本,也会影响陪审的质量,所 以在人民陪审制度中陪审案件的适用范围上应予以必耍的限制,实行 重罪陪审,把陪审案件的范围缩小在刑事案件范围内,并且是重大刑 事案件。因为刑事案件关乎到人的生命问题,当事人的人身权,健康 权甚至生命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或正在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刑事案件 的证据往往比较复杂,认定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刑事案件中陪审 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陪审案件的数量也不应过多。高法提出 的关于陪审制度新的改革方案中规定每位陪审员每年陪审的案件最多 不超过10件,这样就可以减轻陪审员的负担,保证其陪审的效果。

第五,明确陪审员的权利义务,加强对陪审员的培训管理。我国 在对陪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上过于笼统,并没有详细规定陪审员究竟 拥有哪些权利,需要履行哪些法定义务,只是规定陪审员具有与法官 平等的审判权,但具体到庭前是否具有阅卷权,庭审中是否具有同法 官同等的审判权,庭审结束是否可以对合议庭甚至审判委员会的合议 结果提出质疑的权利以及陪审员是否有对判决结果拥有否决权,否决 权的效力如何等等法律都无明确予以规定。所以对于这些都要进行进 一步的规定,将庭审前的阅卷权、审理中的审判权、庭审结束后的判 决权以及对合议庭及审委会决定的质疑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否 则肯定会引起司法制度的混乱,影响正常司法工作的开展。另外,不 管陪审员拥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其能正常的参与到司法工 作屮,在选定陪审员之后 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培训和管理。虽然对陪 审员的资格耍求不宜过高,但并不代表陪审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不做耍 求,这些素质包括陪审过程中需要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以及起码的 审判程序知识等。毕竟审判工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耍一定的心 理承受能力和相当的知识背景,所以要对陪审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管 理。

总而言之,陪审制度的完善并不是单纯是自身制度的完善,其中 包括其他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包括前文提到的陪审员的选任、管理、 福利制度等。所以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循序渐进。

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做到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比较基本并 必须急待弥补的缺陷。前面也反复提到人民陪审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 保障和法律保障,对于它的规定只是星星点点的见于儿部法律中,没 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更别提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所以当务之 急就是要从发现的问题山发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健 全法律体系,弥补法律空白,为陪审制度的实践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当然这几点建议大多是从理论出发,缺少-?些来自实践的经验,改革 还应多从实践出发结合理论,以求制定出比较合理完善的改革方案。

 在改善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耍看到任何一种法律制度包括陪审制度其 形成完善都离不开生存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大气候。我国目前正处于 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对陪审制度的思考决不能局限在 司法制度范围内,而应该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制度空间内进行反思, 使陪审制度融入整个世界的民主化潮流屮。

注释

吴玉章.法治的层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179 页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28页

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432 页

4?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480页

5?张晋藩主编.屮国法制史.北京:屮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558页

王敏远.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第253页

程味秋.英法两国刑事司法制度之比较.比较法研究.1987, 第一期,第54页

约翰•朗本.非职业法官与陪审团.美国与德国的司法 制度与司法程序.王建勋译,屮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174页

参考文献

吴玉章.法治的层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王敏远.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北京:屮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刷 馆,1988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完善.法学研究,1999

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信春鹰.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朱苏力.送法下乡一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2000

曹建民主编.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英]洛克.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 试论 完善 试论人民陪审制度及完善-20210926040015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