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3-05-23 12:00:2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关乎国家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导致其就业难的原因有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三方面。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9-0053-02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民族人才的利用效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但是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呈逐年加剧趋势,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独特的一部分,同样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和压力。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在高校扩招之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凸显,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有一定的联系。但高校扩招不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而是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整个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变,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总的来说,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导致的就业难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而这种选择倾向与城乡和地区差异、体制内外差异是相互映衬的。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单位性质不同等因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流向繁华富裕地区,选择福利待遇、社会保障较好的单位作为第一次就业选择目标提供了现实基础。

2.高校因素导致的就业难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早期的民族院校应社会需求,多以文科专业为主;而在文科专业中,又以民族语言、文学、宗教等为主。这些专业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重视。但是,当前中国已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与此类传统专业对口的岗位和单位较少。尤其扩招之后,培养人才数量远大于社会需求,更加重此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不够成熟。中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是随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而兴起的。由于早期国内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轻视和欠缺,导致当前各高校包括民族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先天不足”。此外,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但当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所采用的理念、教材、模式等和汉族同学的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特殊性还未引起高校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3.大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就业难

第一,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基础教育受自然环境与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为此国家采取降分录取、民考民等政策,使少数民族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进入高校之后,除特有的民族语言或文学等文科专业之外,在其他专业学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仍受基础知识的限制,整体综合能力不及汉族学生。在人才流动性大、市场决定就业的现状下,整体综合能力较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挑战,由此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能力不强限制其就业。汉语水平能力欠佳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最具特殊性的因素。导致此类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1)进入大学之前,汉语能力较为薄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生活在民族地区,接触汉语环境的机会较少,即便接受的是双语教育,在汉语训练及使用上,仍然较缺乏。(2)进入大学之后,尤其在民族院校里,存在潜在的民族圈,即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和沟通交流最多的是自己本民族的同学或校友,尤其是有些专业基本上是以一个民族为主,如哈萨克族民族语言文学系等。对于这些系部的学生来说,使用汉语的机会不多和频率不高,其汉语能力的提升也较有限。

第三,大学生思想观念传统、社会经验欠缺和自我定位不准或偏离实际。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观念传统,习惯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因此其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主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是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大学生在社会上的价值与地位,常常会出现自我定位偏离实际等状况。而且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将就业的希望依托于国家的照顾政策,等、靠思想严重。

第四,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或迟缓。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具有职业规划意识的榜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农牧区,其家长或亲友多没有在政府或城市工作的经历,而是随着传统的生存模式自然发展。这导致此类家庭的大学生,在成长中缺乏优秀的职业榜样,对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

民族宗教信仰对其职业规划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如一个在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学习、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大三时也未考虑过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觉得没有必要考虑职业规划,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会在毕业时给予他指点和帮助。

传统民族文化中,慢节奏的生活理念使大学生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如自由散漫和自习率低是民族院校存在的通病。即便承受生活经济和学业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文化生活模式的影响,对于未来也不做过多和长远的打算。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1.从社会层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减少地区差异、消除体制内外的社会保障差异,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宏观层面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为其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

2.关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提升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是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最为根本的解决办法之一。尽管国家通过高考照顾政策促进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培养,但是培养优秀的民族人才,根源还是在基础教育上。提升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才能向高校输入优质生源;而学生也能更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发展自身能力。

3.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普及与民族院校在汉语环境方面的改善

汉语是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而在民族地区汉语的使用处于弱势地位,由此,有必要适当进行汉语普及。这为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其在语言学习关键期学会和掌握汉语。

4.民族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积极探索与改革

民族院校专业设置不仅存在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还有其传统专业老化、脱离现实需求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是解决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对于文科类专业,民族院校应深入研究当前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需求,培育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文化需求的人文类人才;在理工科类专业,民族院校从实践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从应用方面弥补学生理论基础的薄弱,使毕业生能顺利完成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而保障就业。

5.灵活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文化和成长背景差异较大,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较为困难。因此,对其职业规划教育不应拘泥于课堂教育模式,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如职业规划课的教师可以请优秀的、并已成功就业的前两三届少数民族毕业生为新生做成长经历报告等,激发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辅导员也应担当起学生职业规划的导师作用,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动态,改变不符合现实的就业观念。学校可以组织就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职场行为规范及细节要求。

参考文献

[1]郭连锋.大学生就业难归因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2]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责任编辑:庞远燕〕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 对策 大学生就业 原因 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