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分析

时间:2023-05-22 09:10:3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佛教经古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数个朝代的传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文化进行了融合与交流。佛教在唐代是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出现了很多佛教雕塑。唐代佛教雕塑中的人物造像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与唐朝的主流审美不谋而合,是唐代社会现实的艺术概括,也是封建统治具象化的體现。

关键词:唐代 佛教雕塑 人物造像

一、唐代塑像人物造型

唐代佛教造像的风格发生了改变,与当时的艺术审美相一致,追求丰腴之美,佛教造像面部饱满圆润,精神健康向上,衣纹流畅自如,体态神情变化各异。

唐朝雕塑中有两处极为壮观的佛像,一处是公元695年完成的北大像,此像高33米,另一处是开元年间的南大像,有26米,这两处佛像均为弥勒佛。“善跏座”形式,这两处佛像集中体现了唐朝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大唐风范。佛像体魄健硕,面部表情祥和丰满,神态庄重,维持了盛唐的审美风格。

唐代的佛教造像种类繁多,其中的天王和力士像,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士形象,体格健壮,精神饱满。在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佛教造像作品。根据各自神位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比如龙门石窟第一百九十四窟的力士像和三百二十二窟的天王像,在外部特征和性格塑造方面就极其不同。龙门石窟第四十五号窟的菩萨造像极为美轮美奂,站姿优雅,头微微轻扬,身体曾“S”型造势,凤眼细长微闭,面带微笑,右臂自然下垂,左臂举起,衣纹处理的细腻流畅。唐代菩萨造像,多女性柔美风格,体态丰腴,眉目柔和自然,反映出“環肥燕瘦”的唐代审美特征。唐代菩萨的女性化,与当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有关。而唐代佛教造像与历代雕塑最突出的不同点就是这种世俗化的审美要求,这种审美和文化思想的改变从佛像的艺术造型上直接体现出来。

与菩萨造像的柔美端庄不同,大凡僧尼的造像都很伟岸挺拔,雄性特征明显,没有菩萨造像那样的程式化,更接近写实的风格,面部与衣纹的塑造都很逼真。唐代的佛教造像已经进入到成熟期,无论从造型上,还是面部表情和衣纹的处理上,以及对佛性精神的理解上都较之以前朝代有很大的进步。表现风格更加细腻入微,一改粗犷稚拙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唐代佛教造像自己的风格:质朴、灵秀、庄重、世俗化。把佛教造像推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度。

二、典型形象的对比——奉先寺

高宗到武则天时期的龙门佛教造像风格相近,是一个时期工匠的集体作品,工匠的刻工水平虽有差异,但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产物,没有过多的艺术上的追求和突破。造像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包罗万象。这说明当时的佛教非常盛行,都想通过造像企图得到超度的捷径。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特点极其突出,身体丰腴,头大而饱满,雕刻手法既豪迈又精于细节雕刻,于秀丽之中透出阳刚之气。雕刻手法纯熟,造像的神韵拿捏准确。各种神仙之间由于位份的不同,其现实的形象也有所不同,协侍的菩萨都是身材婀娜的女性形象。而罗汉、金刚等造像多为阳刚的男性形象。这些不同风格的理想化的佛教造像传递着佛在世俗化过程中的性格和气质。菩萨庄重而安详的表情;金刚狰狞的表情和肌肉发达的身材,都是唐代雕塑比较常见的类型。在这些造像中卢舍那佛的创造最具代表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卢舍那佛面部线条柔美,是世俗中人对于佛的形象的理想状态,他的右手五指自然微曲举在胸前,表现出佛像坚韧而平静的精神世界。卢舍那佛集中体现了唐代艺术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博大胸怀。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佛像的塑造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卢舍那佛已经完全中国化的面部特征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卢舍那佛也能透视出唐代佛教造像的身份、地位和神情表达方面比前朝更加注重对比,成为唐代佛教造像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奉先寺的佛教造像中还有那些在神王脚下的小鬼。他们的存在与神圣的佛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这些小鬼表情以及动作夸张的塑造,表现出一种与佛对抗的力量。

奉先寺的佛教造像在形象上都是独立的,又以一个本尊为中心,其他的佛像围在周围,都有内在一些联系,一组佛像是一个完整的雕塑群像。在表现手法上采取队列的阵势以突出卢舍那佛的本尊地位。卢舍那佛的衣纹、光芒都在头部的周围萦绕,使之成为一组佛像中的核心。本尊、菩萨和其他神佛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都是在表现封建统治的某种政治体质,不只有佛像的神圣、庄重的一面,同时也有惩戒、暗黑的一面。通过这种对比来提高佛教造像的哲学性和艺术性。

三、“曹衣出水”式样

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法,与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称。“曹衣出水”的式样不但对绘画界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佛教雕塑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尤其是佛教人物雕像的影响,意义非常深远,整个唐代佛教造像的衣纹样式都是“曹衣出水”。

唐代佛教造像成为不可跨越的顶峰。创造了人体美学的典型雕刻样式。颇具代表性的是天龙唐雕诸佛,这些佛像身体丰满肥硕,袒露胸襟,表现出肌肤有弹性的生理特征,给人以非常世俗的形象。更是以一件大理石佛像残躯为极品,此佛像体态轻盈,衣纹自然流畅,非常有线条感。服饰透明随体,变现出薄纱的质感,虽然是残躯,但依然难掩艺术的成就。

唐代的佛教造像除了奉先寺的佛像体现唐代的风格,位于甘肃省的炳灵寺的佛教造像也很能反映出唐风。唐代石窟中的佛教造像雕刻手法较为苍劲有力,动作比较夸张、明显。面部比较修长,没有龙门石窟造像圆润。以五十一窟为例,这里的佛、菩萨的配置本身已属少见,说明唐代造像的世俗化程度在这里更一步体现,这三尊佛像也已受损,但是其艺术水准可见端倪。

四、结语

唐代佛教雕塑在佛教盛行的背景下大行其道,有很深的艺术性和很强的世俗气息,反映出唐代的精神面貌。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使其在表现手法和写实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雕塑中熟练的运用人体比例知识,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写实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并掌握了塑造群体的佛像的能力,在一组群像中,通过佛像间的动作、体积、服饰等变化来区别各个雕像的主次位置,达到既整体统一又个性突出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唐代佛教雕塑人物造型方面的艺术成就。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推荐访问:佛教 唐代 雕塑 人物造型 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