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分析

时间:2023-04-30 13:00:1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在分析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卓越绩效准则,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分析,其結果表明,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入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一方面能克服以往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创新性,这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roducing th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to 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on the one hand, we can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previou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lso br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management for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to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卓越绩效准则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quality evaluation;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177-03

0 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的时代。追求卓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2010年7月,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2012年,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三十条)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

近几年,随着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较大变化,过去是精英教育,现在已经转变为了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势必引起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的负面问题,其中本科教育显得尤为突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对高校生存与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面对本科教育凸显的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师资紧缺、重科研轻教学、生均资源减少等等,虽然高校和高价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括本科教育质量保证长效机制、“质量工程”等,但是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本科教育质量始终为达到预期。究其原因发现,要想让本科教育在发展量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使质与量达到平衡统一,应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来促进和推动本科教育发展,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本科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成为了解决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

1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现状分析

1.1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针对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成立了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这表明高校评估教育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政府无疑成为了高校教育评价的主体。与此同时,社会中也相应成立了一些中介机构,如,高等学校设置和学位评议与咨询机构、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教育评估机构等。此外,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也主要由以下三种:

①合格评估。合格评估主要是一种认可制度,是国家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评估,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在新建普通高校被批准建立之后有第一届毕业生时进行。鉴定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依据。

②办学水平评估。办学水平评估主要针对教育工作状况进行专断,对教育工作经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评估结论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不排名次。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属于办学水平评估。

③选优评估。选优评估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的评比选拔,以实现在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遴选优秀、择优支持,进而达到促进竞争,提高水平的目的。选优评估主要分为省(部门)、国家两个级别。

1.2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的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迅速,其评价模式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促使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迅猛发展。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2-13],现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的优势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评估权力的集中。高等教育体制的三个基本要素由政府、社会、学校构成,高等学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办學,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其教育质量的好坏也应由政府、社会、学校三者共同来决定的。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评估体系由政府来确定,评估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在同一个框架进行比对,加强了评比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②评估政策导向性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主要是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体系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所以,这种评估体系必将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事实上,无数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政策导向性强的评估体系十分适用于我国国情,它在高等院校管理的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包括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规范高效办学行为、加强高等院校管理等多方面。

③评估工作具有权威性。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和发起的,其评估结果完全由政府决定。其整个的评估过程都是由政府组织完成的,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评估,其主要流程是政府组织相关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然后遴选和委派考察评估专家组,之后再由专家组审核高校评估方案,最后将评估结论发布。由于评估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其社会影响力较大,尤其是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的权威性较强。

1.3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供了较为有益的研究思路。但由于我国教育评价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评价实践,因此,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2-13],现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的弊端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评价模式。过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多是静态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中的评价要素缺乏系统性。并且非动态性的评价模式也不利于后续改进工作的开展,无法就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及时的制定改进方案。

②评价的主体。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起于政府的认定评估,之后的研究也多采用政府的评估体系,第三方的评价模式的建立相对较少,而自发评价、自我评价也比较少见。

③评价指标的构成。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可将高等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条件输入、输出、过程三个重要环节构成。虽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都涉及了这三类指标,但轻过程指标特别是成果指标而较重条件指标,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无法真正被发现。

2 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分析

2.1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概述及特点

2001年,我国全国质量奖启动,所采用的标准参考为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标准。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制定计划以及中国质量协会和国家标准研究院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正式发布实施,2005年至今,该标准一直被定为全国质量管理奖的评审标准。目前,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已广泛应用到各类企业,其中以制造型企业居多,而涉及到教育领域较为少见。卓越绩效准则的基本特点简述如下:

①评价理念。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设定各项具体指标进行符合性评估,而卓越绩效准则对高校教育倡导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评估理念。

②准则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由200多位来自北美和亚洲的质量专家通过对当时美国和日本等的成功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创新而形成的质量绩效模式。该准则得到了很多美国企业的认可,具有科学性与管理模式规范性。

③准则的非规定性与普适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一套质量绩效评价模式并没有固定的评价指标,在不同的组织和领域可根据行业特点来评价,因为非规定性所以具有普遍适应性。

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该准则关注结果但更重视过程,并且结果与过程构成强烈的因果链。即各层面的绩效结果是先前领导、战略、顾客中心、资源管理、过程调控、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等6个过程有机整合的必然产物。

2.2 评价分析

基于以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水平,应将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剔除,其中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入到高校教育质量评价分析中不失为解决其弊端的一种策略。经分析,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存在以下几点优势:

①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能够构建具有动态的普适应的评价体系。通常情况下,从管理角度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为了提高指标的普适性,应尽量抓住共性要素。对于高校来说,评价指标的普适性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各个学校是否能够得到相对公平,关系到各个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等。因此,评价指标的普适性对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尤为重要。而增强指标普适性的关键是必须意识到指标选取上的局限性,摒除或拓宽传统的评价指标,从根本上克服通过静态的指标体系来评比学校办学业绩的作法。卓越绩效准则能更好的规避这一弊端,在卓越绩效准则这一大的框架下进行动态的评价,其具体做法是,在对结果进行评比时,该准则要求引入比对“标杆”,兼顾纵向与横向“增值”。

②卓越绩效准则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重视与结果有密切关系的过程变量,并作为其关键变量,进而能够优化管理,提高工作绩效。从管理角度来说,将导致这些结果的关键变量纳为评价指标,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卓越绩效准则不仅可以用清楚、简洁的语言来体现质量管理原则,而且还可以为高校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自评框架,用来测量高校是否达到新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和学生满意度水平是否得到进一提升等。

③卓越绩效准则能够坚持定性与定量、开放与闭合、动与静、点与面的结合。因此,在应用卓越绩效准则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价时,能够有效地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相互弥补不足并发挥更大作用。而评价指标体系若具有开放性,这必然对学校管理的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开放性又必须是有约束的开放,在一定框架内的开放。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依据所构建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恰好是在卓越绩效准则的框架里开放,并具有动与静、点与面的结合,这就抛弃了以往那种静态的点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

3 结论

基于以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分析,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项衡量企业管理成熟度的工具,能够为企业诊断自身问题以及指导企业如何从优秀到卓越体统有力的帮助。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卓越的过程将卓越的结果创造出来,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的具体要求,使组织的方法得以确定、展开,并对其定期进行评价、改进、创新以及分享,促进其不断趋于一致、整合,从而使组织的整体结果得到不断提升,将竞争对手与标杆赶超,从而得到世界级的绩效。因此,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入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一方面能够克服以往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在满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上,从很大程度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创新性,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赵娟.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与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马豫婷.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性投入的视角——基于E大学两个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4]张志远.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5):95-98.

[5]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設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6]周琪,盛子强,周印富,孙蔓科.简述国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及特点[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07):38-40.

[7]李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97-99,102.

[8]Martin Turow.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Mass to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70,99(1): l-42.

[9]Martin Turow.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 1972,18(1): 61-84.

[10]Coombs P H. The World Educational Crisis: a Systems Analys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11]Winn B A, Cameron K S. Attractive Quality Cre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J]. Quality Management. 2008, (8): 21-24.

[12]Sultan P, Wong H. Performance-based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 Empirical Study on Japanese Universities[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10, 18(2): 126-143.

[13]Debnath R M, Shankar R.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in Technical Education: Use of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12, 20(4): 387-407.

推荐访问:绩效 教育质量 准则 评价 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