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x

时间:2020-10-19 08:46: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 村 基 层 团 组 织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全县当前农村共青团 工作的现状,探索农村团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9—11 月,我与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

行动志愿者小郑先后深入 22 个乡镇 6 个村 2所中学 2户非公企业,走访基层团组织分管领 导、团干部、 村干部、 选调生、 西部计划志愿者、 学生 60 多人次, 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对全县乡镇、农村团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为准确地掌握基层团建情况, 调研期间, 我们 还给 43 个基层团委发放《基层团组织现状调查摸底表》和《基层团干部情况调查摸底表》 , 让基层团干部填写,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 1、基层组织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 22个乡镇团委,村级团组织总数为 192 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 7 个,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建团数 2 个。从调查的情况看,各个乡镇和大部分村都

设有团组织,明确了责任人。团组织建设,乡镇团委要好于村,相当一部分村子,没有团组 织。一些村团组织形同虚设,仅仅停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上, 团支书长年外出打工,偶 尔一年回来一两次。村一级团组织,一年内基本没有活动,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在《基层团 组织现状调查摸底表》 中,有些乡镇上报的只是本乡镇中学团组织, 村一级团组织没有一个。

 2、团干部队伍农村受机构、税费改革影响,各单位普遍减编,越到基层,编制越少,在工 作不减的前提下, 直接导致基层团干部兼职出现。

 乡镇团委书记大多数兼任妇联主席、 会计、 劳动保障助理等,少则两个,多则 3、4 个,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党政领导布置的任务上,

没有时间做团工作。民政专干、工会专干、妇女专干等岗位,财政每月都要发工资,唯独团 工作是无偿的。

 从事基层团工作没有相应的津贴和报酬, 加之有的单位, 政治上对团干部关 心不够,对待团干部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养。种种原因,致使团干部工作热情降低。团县 委自 03 年 9 月以来,一直没有换届, 乡镇的基层团委同样如此, 汤峪镇团委书记已接近 50 , 还在团干岗位上奋斗,工作激情大不如以前,只有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最终团干部队伍 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3、团员队伍情况乡镇政府所在地,目前,还有些年轻人,依托乡镇 街道做点小生意,跑个运输等。

 其它地方,凡是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家里又没有可依赖 的资源,留在家中务农的只有寥寥几人, 大多数会选择外出打工, 只有在农忙时节,一部分 人才会回来。这就形成了团员人数的不确定性,今天,某某可能在家,明天又外出了,团员 人数难以准确统计。在农村,平时见到的,只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农村团支部 有组织无人,团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村级团组织大部分时间在唱 “空城计 ”。在家的青年, 受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 出现政治倾向淡化, 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也不愿意参加,他们认 为搞团内活动占用了他们的时间。

 农村团员情况, 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是团组织活动难开展。

 农村团员大部分外出打工, 组织活动无法开展。

 二是团员管理教育难落实。

 外出团员远离家 乡,犹如断线的风筝,团组织对团员的教育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团员难发展。 优秀青年

外出经商打工,难以 “推优 ”。村里优秀青年又缺乏,出现发展难、难发展的情况。 4、活动

开展情况农村团的活动阵地少之又少, 缺乏经费,致使团工作难以开展。

 乡镇级团委无经费, 开展活动时, 只能一事一请, 按活动申请经费; 而村一级团委根本就没有开展共青团工作经 费支出的相关政策规定, 没有这部分支出,根本就谈不上经费保障。调查中,只有经济条件 好的乡镇,在重大节日, “五四 ”、“国庆 ”,乡镇团委才能要出几百元活动费用。目前,农村 团的活动经费还是主要靠团费和划拔两个途径,而农村团员数量本身有限,加上流失严重, 团费收缴十分困难, 农民团员的团费收入基本空白。

 基层团委只能有计划性地申请报销, 伸 手向财政要。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基层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 计划经济时代,

共青团靠得是行政手段来布置工作, 那时人们生活不富裕, 没有多少业余文化活动, 所以共 青团的工作能够开展得轰轰烈烈。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 青年人意识形态多元化, 政治倾向淡

化,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宁愿自发组织,也不愿意受约束参加。加之受 “唯经济论 ”影响, 乡镇共青团活动逐渐弱化,以至团干部认为团的工作只是 “锦上添花 ”,与抓经济大局工作相 比,微乎其微,自己先有点 “怯场 ”,影响了共青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些乡镇领导,没有 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团干部,支持团的工作。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关心不够, 甚至认为是 “副业 ”,“敲边鼓 ”,可有可无,没有从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度来考虑共青团工 作,导致共青团的工作没进展,提不到党政领导议事日程上。 2、团的工作不能与时俱进有

的团干部服务创新意识不够,还在 “穿新鞋走老路 ”。一些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思想保守、 因循守旧、 缺乏创意,不能吸引农村青年。有的团干部只知道传达上级文件和精神,按部就 班搞传统活动做表面文章上, 号召团员青年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没有新鲜的东西。

 动不动就 沿用过去的老方法,组织年轻人不是在扫大街,就是到敬老院,空洞乏味,形式老套,不能 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没能按照 “党政所盼、青年所需 ”的要求, 围绕广大农村青年增收致富、 成长成才的需求, 抓住一两项可以实实在在惠及广大农村团员 的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 不能满足农村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自然与团组织疏远,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 3、团干部

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党政领导布置的中心工作上, 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

 部分团干部对工作信心不足, 责任感不强。

 认为现在 团干部既没钱又没权,工作不好做,所以就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加上团员流动大、流 失严重,团费收不上来, 又无处化缘,无经费活动开展不起来,因此一些团干部对共青团工 作热情不断减弱。

 4、团员流失严重大量农村团员外出务工,造成乡镇团员流失率较高,一 些团员从学校毕业后,或外出打工, 或没有及时转接组织关系,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相当数 量的外出归来团员的组织关系无处落实。

 在团组织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 农村发展团员工作 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一个村一年到头发展不了一两个团员, 更有的连续几年没有发展新 团员,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在农村, 团组织找不到团员青年, 团员青年也找不到自 己的组织,时间长了,团组织就没了凝聚力和影响力。三、对策与建议 1、实施 “党建带团

建 ”要搞好基层团组织建设, “党建带团建设 ”是根本,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新 形势下,必须有紧紧围绕党政大局, 帮忙不添乱, 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工作, 使党组织了解团 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从人员、经费、组织上给予保障。一是要 力争把团的建设纳入党建总体目标和年度责任考核体系, 与党建工作同部署、 同检查、 同考 核;二是按照《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县、乡镇两级是党员的团委书记列席同级 常委会和党委会制度, 使共青团能及时了解本地区事关经济、 社会发展及党建中的重大事项; 三是对乡镇一级团委书记人员的产生, 要经过上级组织部门与团县委考核, 成绩合格方能上 任;四是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 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团干部的培训; 五是 积极争取活动经费,解决乡镇 “缺钱办事 ”问题。各乡镇青年数按申请年度财政预算,有条 件的,还可给团干部申请必要的补助。 2、扎实推进“+1+X”模式乡镇团委更是整个农村基层

团组织建设的 “领头雁 ”,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可 以按照“+1+X”模式,建大建强乡镇一级团委。所谓 “+1+X”模式,就是建立 9— 11人的委员

会,设书记 1 名、副书记 1 名和委员 7—9 名,书记可由乡镇党政班子年轻副职兼任,也可 选拔政治上可靠、 在青年中有较高 ** 和影响的优秀青年担任, 副书记原则上设 1 名,工作需 要也可增设,副书记和委员重点吸纳对青年工作有激情、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代表, 其中可以有当地学校等领域的优秀基层团干部、 青年致富带头人、 协会和合作社负责人、 青 年企业家、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优秀民警、有 ** 的医生等等。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 到各个方面, 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 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 达到结构合理、 整体优化。

 3、 切实发挥 “村官 ”作用随着 “一村一名大学生 ”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实施,一大批优秀年轻大学毕

业生相继走向广大农村。

 他们不仅是共青团的服务对象, 而且是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 力量, 更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基础的青年后备力量。 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较高、 接受新事物

能力较强, 富有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干劲, 具有创新创造的才能和潜力。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更 好发挥作用,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加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力度, 让这些 “村官 ”们与青年人多交流、多沟通,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村青年宣传党 ** 政策、大政方针,让农村青年听得懂、记得住,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农村是一片天地广 阔的沃土, 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善于思考, 积极探索,积极为农民朋友出谋划 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农村海阔天空, “村官 ”们大有可为! 4、创新基层团 组织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青年聚集方式、 聚集地的不同, 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基 层团组织设置,努力做到 “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 ”。打破原 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因为村上已经没有团员了,探索并推行 “校 村联建 ”、 “企村联建 ”、“村村联建 ”等做法,把人数少、活动难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 好开展的团组织联合,也可以与企业、学校团组织联合,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共同发展。同时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种协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 ** 的西瓜协会、辋川的白皮松协会、泄湖的樱桃协会、普化的蔬菜协会、 三里镇的核桃合作社 等等,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其内部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团员流失。以协会促团建, 以团建带协会, 两者互相协调, 互相渗透,协会为青年农民提供共同学习、 交流的机会和场 所,实现了技术的共享,信息的互通和经验的互补,在遇到技术、资金、政策难题时,团员 青年可以通过协会团组织向上级组织反映,解决实际问题。 5、加大服务青年力度一是要服

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 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他们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基层团组织要以 青年致富工程做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抓手,深入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和 “送科技 下乡 ”活动、加大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力度, 在田间地头言传身教, 把服务及时送到青年手中。

 同时, 要积极协调, 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及时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最新的、 急需的市场供 求信息,切实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二是服务农村青年文化需求。要多层次设计活动载体, 开展送书籍、文艺节目下乡活动、结合团员青年特点,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 保持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要抓住冬季农闲和两节期间青年集中、 具有节日氛围的有利时机, 组织青年开展歌咏比赛、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总之,文化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 样团的基层组织才能生机盎然, 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真正发挥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6、扩大工作服务对象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作为 工作对象,一般我们团内把 35 岁以下,称为青年。但这时又出问题了,通过调研,农村 16 岁至 55岁年龄段,基本都在外面,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只是中年人一般在离家近的 ** 市 打工,年纪轻的跑到更远的地方打工。把青年局限于 35 岁以下,农村团组织的工作对象还 是有些少。

 蓝田县特色种植搞的比较好的几个乡镇,比如说泄湖的樱桃、辋川的白皮松、普 化的蔬菜等等, 这些乡镇的青年人也不多。

 而依托特色种植成立的一些协会, 比如说辋川白 皮松协会,许多会员年龄超过 40 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14-44 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 规定 18-40 岁的人为青年。

 我们可以采取青年联合会的规定, 将 40岁以下人, 统称为青年, 便于团组织开展活动时找到服务对象。

 创新思想观念 加快全市劳动保障事 业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市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 市 2008 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朱文涛一、全市劳

动保障事业发展概况近几年来, 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

 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 市 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了基础作用, 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取得初步成效。

 全市城乡从业人员

达到 269.3 万人,年均递增 1.8%,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 42:31:27 变为 41: 30:29;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能力达到 5 万人; 有 4 万人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城

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市级统筹 逐步推开,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员分别达到 16 万人、 7 万 人、19 万人和 6 万人;各项保险基金结余 6.5 亿元;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 职工工资平衡增长,每人年均工资达 9320 元,年均递增 18%;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 善,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达到近 10 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 85%;受理劳

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 96%,保持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劳动保障监 察机构进一步健全, 执法手段逐步完善, 力度不断加大。

 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 进展,全市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近 100 个,使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级; 配套完善 了 10 个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展快,已完成与省、与县(市、区)联网。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是: 中央 和省委对扩大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实行的长期 战略和政策, 把扩大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把做好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困 难群众生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 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 为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使劳动保障事 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 随着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的逐步深化, 经济持续发展, 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市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 劳动保障事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劳动保障事业 面临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第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随着经 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 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再就业优 惠扶持政策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 尤其是公益岗位开发措施落实难 ; 农村富余劳动力 普遍缺乏创业能力, 劳动技能低,就业观念也较为落后, 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劳动输出的集 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仍较低,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离制度化、 专业化、 社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 差距。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大, 各地社会保险扩

面征缴工作不平衡、 统筹层次低; 一些地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主动性不高, 尤其是缺乏 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协调机制,全责征收责任机制难以落实,不敢采取经济、行政、 法律等手段,依法征缴社会保险费;一些地方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仍未能启动,影响了社 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

 主要表现在,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个别地方企业改革不彻底, 部分国有企业经济补偿金和拖欠职工债务问题难以解决, 劳动关系尚未理顺, 存在不稳定的 因素,阻碍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一)落实科学发 展观,创新思想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我门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指导劳动保障工作, 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

 1、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的观念。

 经济发展虽然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可以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宽裕的条 件,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地、 必然地解决劳动保障问题, 反而会加剧各方面社会因素相 互竞争的剧烈程度。

 要解决劳动关系问题, 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把劳动关系工作列入社 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2、树立构建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的观念。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的重要条件。

 劳动关系是围绕着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的, 是深化企业

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 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 劳动力 的岗位变换和就业结构调整也会更加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做 到企业能进能退, 人员能进能出, 职工在岗位转换和失业时有基本生活保障, 经济结构调整 和国有企业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的观念。

 就业是民生之本, 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

 政府要在协调社 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 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广大劳动 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 **** 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充分体现 了一个社会的公平、 平等、 互助、自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二)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加大 “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 ” 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实政策为主线, 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为手段, 深化企业改革, 统筹 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1、要以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 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把就 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 级级落实工作责任, 层层分解任务。

 尤其是要把再 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采取措施,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 “一帮 一 ”帮扶机制落实难的问题。全面实施 “零就业家庭 ”就业援助工程。在每个镇(街道)建立

一个派遣组织或就业服务实体,确保至 2010 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20000 个,促进 10000 名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 “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 3000 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地在制 订经济发展战略时, 要把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逐步建立起经 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结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 要因地制 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注意区域协调, 引导转移就业, 扩大就业门路;要积极扶持下岗职 工和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鼓励劳动者寻找灵活就业门路; 要进一步调整就业政策, 建立城乡 统一就业制度, 落实有利于劳动者进城打工、 外出务工的灵活就业政策, 积极推行灵活多样 的就业形式。

 2、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 “新三化 ”要求,完善就业服务

体系。要抓好 “新三化 ”的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 措施。重点是建设 10 个 “一站式 ”服务平台,要依托市、县二级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 构或劳动保障部门综合服务大厅,开设 “一站式 ”的就业服务大厅,设置咨询服务、流动就业 管理与失业登记、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专项服务 (指为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学生等特殊 群体提供专门服务) 、再就业服务、劳动保障事务所代理、社会保险经办等基本服务窗口, 实现办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只进一个门、只亮一个证、一条龙服务。要在重点完善全市 10 个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认真贯彻《 **省职业介绍条例》 ,完善市场就业服务 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 岗培训以及劳务代理等服务功能。

 制订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 规范非公益性的职业中 介组织, 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3、完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

 要按照 “六到位 ” 的要求,抓好全市 100 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软硬件建设, 重点推进劳动保障事务所走上规范 化运行轨道, 全面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

 要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 加 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造就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 全面开 展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社区岗位开发、组织实施劳务派遣、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企业离 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4、整合培训资源,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

训。要按照 “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 ”的方针,重点抓好国家 重点技工学校的规划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每年培养输送 3000— 5000 名具有 专业化技能人才。

 要系统推进技校、 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改革, 逐步形成以职业资格培训为特 色的就业培训体系。从 2005 年起,力争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各职业(工种)达到 6.2 万人,

逐步提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比例。

 一是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 学,积极发展技工教育产业, 继续推进办学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改革, 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职业 培训机构来我市合作办学;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建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在内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批内容新、 水平高、实用性 强的精品教材;三是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健全 “市场引导 培训、培训促进就业 ”机制,开办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牌专业,开展 “订单式 ”培训,突出专 业化训练,使劳动者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 确保能够充分就业。

 四是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

 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 以质 量控制为前提,以技术支持为手段,全面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 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的步伐。要按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制订劳 务扶持政策, 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投入。

 依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 创办农 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重点培训年均家庭收入 1500 以下的困难群体,每年完成培训转移 输出 4.2 万劳动力的任务,其中中短期培训 1.2 万人,普通培训 3 万人,要结合实际, 努力 开展 “四清三培三促进 ”工作。“四清”即:一是清楚每个村劳动力的现有状况, 包括文化状况、 技能状况、年龄状况、男女比例状况等情况。二是清楚每位劳动力的去向,包括外出务工、 本地就业等情况。

 三是清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意向, 包括家庭经济收入、 技 术专长等情况。

 四是清楚当地企业用工情况和外地企业用工信息, 包括企业的用工需求, 用 工特点,服务要求等情况。通过调查,做到逐村过关,造册登记,逐人建档,形成农村劳动 力数据库,为实施转移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三培 ”即:一是开展骨干培训,主要针对师 资专业人员、 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 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工作, 逐步形成一支专 业化管理队伍, 以此带动面上的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是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 重点抓好劳动 预备制培训、智力扶贫、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 高对二、三产业就业的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普通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程 度偏低、 年龄较高、 有一定农业种养技术的人员, 开展以农业产业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业 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 “三高”农业种养技术。

 “三促进 ”即:一是促进就地就业。通过抓好 “三 高”农业创业培训,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就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 展农产品包装、加工等特色产业,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 并获得合理的较高的收入。二是促进就近就业。做到因势利导,政策扶持, 积极培育乡镇企 业发展, 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促进进城就业。

 从制度上创 新就业机制, 制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 打破区域界限和城乡差异, 打破户口、 地域等就业限制,使农民工能够和城里人平等竞争、平等就业、平等生活、平等居住、平等 享受社会福利,使其放心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力量。

 (三)进一 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运用法律手段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各项 社会保险全面覆盖法规规定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工 作,对拒不参保的单位依法强制执行,并予以曝光。以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方式加 强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意识。

 2、协调配合地税部门完善 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办法, 核准缴费基数, 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

 推动政府调整 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险支出比例; 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种途径, 形成国 家、企业、社会、个人等方面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 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确保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3、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

 根据不同险种的发展水平, 分步提高统筹层次。

 按照“先纳入,后规范,再提高 ”的总体要求, 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方案,统一各险种的费基、 费率和计发基数。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步伐,抓紧建立县(市、区)一级医疗保 险基金筹集、建帐、支付、审核和职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等一套健全的制

度,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办法, 保障职工的医疗需求。

 做好失 业保险制度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并轨, 以及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 保 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通过制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补贴办 法,管理使用基金, 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就业; 积极探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坚持保障与预防 相结合的原则,巩固发展工伤保险,积极发展工伤(职业病)康复事业;尽快建立生育保险 制度, 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办法, 加快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分离;积

极探索离退休人员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

 加快劳动保障卡发放步伐, 争取在 二年内完成发卡工作, 使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每人一卡, 持卡查询, 持卡办理业 务。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统一的由行政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的 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认真贯彻《 ** 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建立完善社会 保险基金内部审计制度、 调剂金管理办法、 基金预警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 并定期向社会 公布基金的收支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 形成依法监管和公开监督机制。

 抓好被挤占挪用基金 的清理工作,认真查处管理、运营中违纪违规案件,防范基金运营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追收 企业欠费,防止和解决社会保险费逃废的问题,维护基金的完整与安全。

 (四)加快信息化 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要按照 “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 ”的原则,抓好金 保工程建设。同时, 要注重实效,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效能。重点抓好一个数据 中心,劳动力市场、 社会保险二个子系统,一个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

 开通 12333 劳动保障 咨询服务电话和电信部门 1860 公共信息查询电话;全面实现县与镇(街道)联网,完成县 级劳动保障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围绕这一工作目标,重点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1、加强项

目管理。

 各地金保工程要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建立信息管理服务中心, 抽调熟悉劳动保障业 务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机构, 建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项目进度、 质量、 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金保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建设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进行, 确保在计划时间内和成本预算内按计划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2、加强信息应用。一

是扩大联网数据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要尽快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就业、 失业、 医疗、基金监管、异地业务协同管理等方面: 二是要把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放在信息 建设重要位置,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面向公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 三是要加强学习培 训,对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不断学习业务知识, 加强交流协作,掌握信息化技 术,为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加强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 切不能搞重复建设, 浪费资源,浪费资金。一是整合系 统。要下决心逐步把分散建设的劳动力市场、 社会保险、 局域网、 各个系统和设备整合成统 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 二是整合信息资源。

 把劳动力数据、 社会保险数据进行有机合理 的整合,对一些重复、矛盾、过时的数据进行清理,最终实现同人同地同库。三是统筹整合 资金。

 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利用银信部门参与投资建设,资源共享。 各地要把各项信息化

建设资金集中用于金保工程建设, 所有资金都要集中在行政财务部门, 并要结合部门预算和 投资计划,抓好资金管理。四是整合技术、人才。目前,我市信息化技术、人才十分薄弱, 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把现有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建设好金保工程。

 4、加强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的生命,也是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数据 质量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长期任务。

 数据录入必须做到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各地要建立数据 抽查制度, 定期通报数据, 从基层抓起, 层层落实责任, 确保数据准确率达到 99%以上。

 5、 加强示范点建设。要建设县(市、区) 、镇(街道)金保工程建设示范,统一配套、统一建 设标准,以此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的企业工资分配监控指导体系 1、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分地区、分行业、

分工种的结构性最低工资制度; 协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逐步增加低收入 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

 2、加强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 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

引导、 调节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 大力推行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 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 为依托,覆盖全市各地、 各个行业、 各职业 (工种 )的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促进劳 动力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管理,保障职工获取报酬的合法权益。 3、以税

收手段调节劳动者收入, 调节地区、 行业工资收入差距, 限制非竞争性行业、企业工资的过 高、过快增长, 使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关系趋于合理,体现公 ** 则。( 六)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

整机制 l 、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督促所有企业招用职工均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非 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

 依法监督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劳动合同订 立、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特别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因改组、改制、关闭、破产 等而导致劳动合同解除、 变更及其他问题。

 建立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互动机 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及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企业和 职工参保缴费时发现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应督促企业及时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2、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 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其他国有企业,重点促进其建立内部协商机制,明确相 应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3、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

体制。按照 “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 ”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 类型的调解制度, 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组成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 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改进办案方式, 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

 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 突发事件。

 4、积极研究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 工作制后, 大量出现的非全日制工、 季节工、 短期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 的认定、劳动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提出对策。 (七) 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1、抓

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协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与 《劳动法》 相配套的 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着重抓好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支付和欠薪处理、 失业 保险、医疗保险、 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规章的制订出台, 形成基本配套的 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群体。

 2、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与行政执法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听证、行政赔偿、规范性文件备案、执法监察 等方式, 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系统内部执法监督; 积极转变行政职能, 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 策协同运作;制订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基本规范,确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规范行政、 公正执法。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办事项目、程序、依据公开,逐步实现政务 全面公开。

 3、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以日常巡视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 “定期、定人、定

区域、定指标 ”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 工时制度和女职工、 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

 完善投诉举报制度, 认真受理举报案件。

 大力推行劳动年审及社会保险登记年审 制度, 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 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审查、 备 案制度。

 4、规范劳动监察办案程序,加强劳动监察档案管理。上级劳动监察机构要对下级 机构办案程序进行监督,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考评制度, 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办公条件 和物质装备,提高执法监察效率。

 (八) 完善计划管理手段,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1、改进

和加强计划工作, 编制、 实施各项规划。

 计划必须根据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与政策, 符合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规律, 突出计划工作的前瞻性、 针对性 和指导性。

 健全计划协商制度, 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 重要政策出 ** 要在内部充分 进行协商, 实施后要加强监督检查, 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推动各级政 府把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出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时多考虑对就业 和社会保障的影响。

 加强和改善劳动保障统计信息工作, 改进统计方法, 围绕劳动保障事业 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组织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 加强统计分析, 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

持;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公布制度, 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 咨询、监督和决策支持的整体功能。

 ?2、 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领域宏观调控指标体系。

 逐步形成以城镇登记失业率、 社会保险参保率和 基金征缴率、企业人工成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技能人才结构、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争 议立案率等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预测预警体系,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环境分析, 根据劳动保障宏观调控指标开展预测预警工作, 进一步做好对劳动保障工 作运行的监测, 及时发现警情, 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 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安全、 有序运行。

 3、积极筹措事业发展经费。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各 方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视、支持, 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对劳动保障事业投入,同 时想方设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多方面、 多形式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统 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 集中财力, 确保 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对重点、 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出资金需求计划,分步安排建设 资金。切实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4、加强劳动保

障调查研究。围绕本地区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调研,集思广益, 为制订劳动保障政策、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服务。

 开展劳动竞赛的活动调 研报告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镇工会 根据市县工会安排, 我镇工会认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调研。

 经调研, 发现近年来, 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各类进出口市场持续低迷, 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 希 望与困难同在的严峻局面, 企业劳动竞赛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是当前基层工会必须着力 解决的新课题。

 一、立足当前,谋划劳动竞赛新思路为迎接挑战, 共渡时艰, 工会高度重视, 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 作为提高职工素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讨 论和部署劳动竞赛工作, 围绕了 “同舟共济保增长, 建功立业促发展 ”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方案, 确立 “面对市场抓创新,突出重点降成本,立足班组重实效,形式多样促发展 ”的指导思想, 突出创新、创先、创优,调整了劳动竞赛的工作思路:在活动内容上,由注重产量、产值向 突出质量、成本、效益上转变;在活动领域上,由单一的生产领域向管理、特别是向市场营 销、售后服务方面转变;在组织管理上,由原来只管两头(开头号召、看结果表彰)向全过 程跟踪检查的动态管理转变;在参赛对象上,从由以生产一线工人为主,拓展到管理干部、 科技人员、营销服务人员等,使劳动竞赛更具有群众性。二、抓重点,促难点,不断丰富劳 动竞赛新内涵我镇各级工会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 “五个结合 ”,取得竞赛 实效。一是与公司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相结合。围绕创建 “四个一流 ”(即技术、产品、管 理、节能环保一流) 的目标, 开展重点项目劳动竞赛, 促进“产品达一流 ”;围绕重点工程 (项 目)建设目标,开展八卦生态园、腾龙混凝土、三宝配重块等县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实现全 面竣工投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新品种攻关竞赛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全员、 多层 次、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的竞赛系列活动。

 据统计, 全镇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劳动 竞赛 18 场(次),参赛职工约 2000 余人、占职工总数的 88%,较好的完成竞赛目标任务, 创效 500 多万元, 促进企业发展。

 二是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相结合。

 各企业工会相继在锻造 类、冶金类、纺织类、加工类等 9 个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开展了比武活动,着力在各企业各 行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技术高超、 创新力强的技术能手, 开拓职工岗位成才的 ** ,有效地促进 了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据统计, 我镇各级工会组织举办各类 培训班 8 余期,参训职工近 2000 人。三是与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相结合。班组是企业生产经 营任务的直接完成者。劳动竞赛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的重点是班组,因此, 能否将企业的劳 动竞赛管理有效性深入到班组, 是检验劳动竞赛成效,实现企业创效的关键。可以说, 抓班 组建设,开展班组达标升级活动,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 也是 务实有效推进劳动竞赛的重要保障, 意义十分重大。

 四是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

 广泛 开展职工先进操作法、 “我为企业献一计 ”活动,发动职工围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主题, 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的难点、重点入手, 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 全镇 各级工会有 2000 人(次)参加了合理化建议 30 多条,采纳了 18 条,为企业增加效益达 80 多万元。三、创新务实,完善机制,推动劳动竞赛新发展劳动竞赛是引导职工降本增效、推 进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 是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 实现双赢的有效平台, 尤其 是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刻, 更能彰显劳动竞赛的作用。一是统一思想, 突出重点, 让劳 动竞赛成为企业党政抓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抓手。

 思路决定出路。

 当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 势,工会必须找准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 , 充分认识与企业共克时艰、共谋科 学发展是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之所在 , 确保实现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劳动竞 赛要把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劳动竞赛的奋斗目标, 以推动企 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 按照立足基层,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的原则, 要选准切 入点。

 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 薄弱点作为劳动竞赛的切入点,引领广大职工发挥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共克时艰促发展的企业主人翁精神, 使劳动竞赛在保证重点、 突破难 点、弥补薄弱点上发挥作用, 成为实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目标的有效载体。

 二是加强领导, 齐抓共管, 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力保证。

 多年来的劳动竞赛表明: 劳动竞赛扎实、 有效的开 展,需要各级党政企组织高度重视,也有赖于党政领导干部对劳动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更有赖于党政企领导干部的支持。

 工会组织在劳动竞赛的运作过程中, 首先就要建立由党政 抓领导、工会抓落实的劳动竞赛领导机构,建立纵向公司、厂、车间三级竞赛领导机构,横 向党政工团包括技术、设备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形成了 “纵横联网、上下贯通、层 层有人抓、活动有人管 ”的竞赛组织网络。

 改变过去组织劳动竞赛往往是工会 “一头热 ”或唱“独 角戏 ”的局面,工作中就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保增长、上下一致促发 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落实责任, 建立机制,是搞好劳动竞赛的重要保证。劳动竞赛是个系统 工程,涉及生产、营销、技术、管理方方面面,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如劳动竞赛方案的制 定、竞赛目标及考核条款的落实往往需要来自机械、设备、机电等专家,设立由工会牵头, 以专业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专门机构, 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检查、 评比和监督机制, 竞赛活动 与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 才能始终充满活力。

 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劳动 竞赛的约束管理机制。劳动竞赛的管理制度应包括目标管理、 组织工作、统计核算、检查考 证、考评奖励等制度。

 通过制定和完善劳动竞赛组织奖励考核办法等文件, 做到劳动竞赛工 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坚 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强化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

 按承担任务、 责任大小和创造的 效益及时及时奖励, 激励创新。

 对贡献突出的推荐为市级、县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 给予奖励、 出外疗休养等优惠政策, 形成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的良好 氛围。四是典型引路, 加强宣传, 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效方法。

 职工群众是劳动竞赛的基础, 劳动竞赛富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激发职工群众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由于竞赛往往是以超常规 的做法、 超常规的举措、 产生出超常规的业绩, 因而职工在竞赛中要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才能 完成任务, 通过竞赛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 竞赛全过程, 对劳动竞赛取得的成果和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要通过报纸、 电视台等舆 论工具大力宣传, 扩大劳动竞赛的影响。

 要加强交流, 及时总结和推广劳动竞赛中创造出来 的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技术改革措施等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召开表彰大会、 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鼓励一种 “勇于创新、争创一流 ”的精神,为广大职工树 立起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营造展现主人翁风采的舞台。

 实践 证明,劳动竞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措施, 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 推动企业生产 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 是劳动竞赛永恒的主题, 进一步提升 “保增长、促发展 ”竞赛活动水平,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 ”中努力创 ** 发展,才能使劳动竞赛更加具有活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团组织 农村基层 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x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