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与金马家风] 白鹤山在哪

时间:2020-01-07 10:37:5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灵坛古迹自来夸,四望峰峦锦簇花;

  百合何年归洞府,青山竟日锁烟霞;

  言寻庭下烧丹灶,争羡天边泛斗槎;

  我欲离尘换凡骨,愿随风驭到仙家。

  

  这是宋咸平三年进士吴世范的诗《白鹤山》,这位累官太子中舍、殿中丞等职的连州士子,惊异于白鹤山的青山危岩茂树江流及山间岩洞的瑰奇,羡慕陈姓炼丹道士功德圆满的驾鹤飞升,倦鸟知返的心态充溢于诗行之间。

  很久以前,在家族留存的族谱中,留意过一篇《重建玄真观碑序》,这篇以骈文的形式记叙的玄真观,是吴世范曾经记录的白鹤山洞府,后来变成一座很有影响的道观,这座以玄真命名的道观,其实是依白鹤山的岩洞为主体,稍加修筑而成。整座道观把危岩做了最合理的修饰,99级石阶拾级而上,高大的榕树,使石阶装饰得隐隐约约,檐牙高翘,门楣庄严,松柏森森。大门正对东陂河、清水河两河汇合的合水口,古称八宝锁水口,因此,碑序的开篇这样描写元山之下,合水之旁,有观名玄贞焉。而修缮的道观,文人韵士趋之若鹜:词林韵士,过客文人,婆娑殿外,登蹑庭前。倚到欗杆,遥望灵山之古刹;凭来朱欗,近看金马之家风。我想,这一定是吴世范所向往的仙家生活,藏匿心底的精神家园。

  青葱岁月,每一个人都心怀大志,把兼济天下,庇佑苍生当做人生的追求,当浮华褪尽,激情消歇之际,还原一座心底的精神家园,成为暮年的夙愿。宋代为人们所称道的金马家风,得名于唐氏家族的一门三秀。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连州志》载:马带村唐氏的先祖,宋代曾连续三世中进士。唐元是宋雍熙年间(984—987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唐静是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唐静在任执法不挠,为张士逊、陈尧咨、晏殊所推重,范仲淹亦以兄事之;唐炎是景祜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太子赞善。唐族代代口授这样一个故事,唐炎喜欢看戏,常常会因为公务耽误了入场的时间,欲入场时,观众堵塞了路,很扫兴。太子知悉,命人做一个上书金马坊的灯笼,给唐炎专用。并吩咐担任护卫的士卒,只要手提金马坊灯笼的人进场,一定要观众自觉让一条路出来。据说,为了不至于扰民,这灯笼唐炎轻易不用,就把他挂在自家大院的门口。后来,唐炎退隐,成为一代帝皇的太子问他有什么需求,唐炎答道,只求回乡间安度晚年。

  唐炎最终还原了自己心仪的精神家园。在祖居地,建造了一座集殿、厅、轩、廊、天井与一体,三进的祠堂,祠堂对面建造一座古戏台,并组建了家族戏班,让子孙于扮演帝皇将相中体会成王败寇的残酷,演绎悲欢离合中品味淡然处世的福祉。至今,祠堂还在,戏台还在,唐姓子孙延续了金马家风最为朴实的部分,进取而不浮躁,恬淡而不沉沦。安静地固守千年的青砖黛瓦,不息地劳作,默默地耕耘,不断修正心目的田园牧歌小桥流水

  马带村戏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最为兴盛,文革时期停止活动,改革开放时期再度兴起。他们以演绎道德教化系列戏剧而闻名,比如《赶子牧羊》,当然,也有《闹严府》等将相戏。过春社,是村子的戏班最为活跃的时节,他们会以祈福为主题的戏剧,为村民祈祷丰年。冬季,会请来自湘南道州、兰山等地的祁剧团,连演七天七夜。演戏、说戏,评戏,村子很多上年纪的人都是专家。至今,戏剧文化还有传承,可因为演戏的人难以凑齐,戏班的活动稀少了。

  素来喜欢野外活动,时时,我会约影友回乡下,看古村落,顺便到白鹤山两江汇合处,守候天边日出日落,倾听溪流的低吟浅唱。旷野有飞鸟划过,江流有竹筏游来。东陂河清水河作为古湟川航道的重要支流,曾经是沟通湘南粤北与广州的一条黄金水道,北上的船载着白盐、布匹,南下的船载着桐油、大米、生猪等等,经白鹤山前的玄真观正是需要歇息的时辰。这座古人得道升仙的古观,也曾是逐利的商旅祈求幸运的栖息地。日间,鱼贯而下的船工躬身摇桨,推动商船;晚间,憩息的船工一柱清香,神佛前祈福盼平安,那是白鹤山日受千人拜、夜受万炷香的鼎盛时期。

  玄真观的正厅,有一幅对联:玄道通明,果满三千司北极;真丹练就,功成九转镇南天。如果说是文人学士对陈姓道士得道飞升的羡慕,毋如是他们于读圣贤书至获取功名的切身之悟。于极致繁华处转身,唐氏先祖做到了,吴世范先贤悟到了,因此,给后人留下《白鹤山》这珍贵的墨宝。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