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里台好风光] 七十岁好风光

时间:2020-01-16 10:48:3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说到古驿站古龙不得不不说说古龙境内的十里台和二十里台。

在古龙采风团采风期间我有幸来到了二十里台,二十里台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隶属于立强村,有60几户人家,分散居住于岗上和岗下,岗上高出岗下有5米之多,黄沙堆积,和三站望海屯、二站大岗子、四方山以及相邻的大青山相同,属于新生代第三世纪的水冲岗,土质肥沃,岗上岗下茂密的玉米、谷子等农作物把二十台包围其中,一条灰色路面从绿色中直穿而入。我们站在岗下想找人询问这里的情况,司机师傅吸完一支烟,看有三两个人从对面走来,才打破了二十里台清晨的宁静,他们主动向我们打招呼,问我们的来意。得知我们是来采访的,便热情地向我们推荐这里年纪最长的一位老人,并说这位老人是本村的历史性人物,最了解二十里台了。

我们沿着一条悠长的乡间土路,按照村民的指引找到了史广发老人的家,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二十里台人,今年虽86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只是说话吐字有些含糊不清,我们听起来很是吃力。但我们还是在老人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早在清朝就有这个屯子,那时叫八家户,据说当时有八户人家在此居住,以放牧为生,岗子的东侧半坡处有一条土路,当地老百姓叫赶牛道,其实这条赶牛道是一条驿路,站人骑马送信用的,过往的商队也走这条道,是八家户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解放后政府改名叫二十里台。可惜的是这条赶牛道在30年前就消失了,被老百姓种上了庄家。此路上连接着十里台下连接着三十里台,三台按照地势呈C字形分布,各台之间距离均在三公里左右,过三十里台就是杜尔伯特的塔拉哈镇,塔拉哈也是古驿站,为古龙站的下站。站丁经过时可以在此歇息,或打尖吃干粮,或放马吃草。可见,赶牛道是连接着古龙至塔拉哈的一条古驿路,二十里台则是驿路上的路标,这是没错的。

我们沿着老人的思绪,追溯着二十里台的历史,史料有记载,古龙至塔拉哈驿路是1685年(康熙24年)设立,八家户屯建于1880年(清光绪6年),前后近200年。《肇源驿站史略》记载:驿路路旁设有路标,每隔三里三就有一个路标,普通路标是用一尺宽,一米长、一尺厚的青石制成,露出地面的部分一尺半左右,顶部是漫圆形,一般没有文字,重要路标刻有里数或站名等文字。

据说二十里台是有路标的,是由黄土堆砌而成,由于年代久远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红尘之中。但在站人心里则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可以想象,这里有驿路时还是荒芜人烟的一代黄沙岗,站人一路风尘打马扬鞭来此驻足歇马,八户人家到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村落里的人们并没有使用二十台这个名字,而是取名为八家户这个名字了。

可以推断,以游牧为生八户人家为满族人或蒙古人,汉人是后来闯关东涌入的,也就是清末大放荒时期移民实边过来的。小村至今还有满族人居住于此,或许他们才是这里的土著。随着土地的大面积开发,满族人改变了游牧狩猎生活,融入到汉人之中,开始从事种植业,使荒岭变桑田。

三百多年过去了,古道以及路标已不复存在,但这条古驿路承载的厚重历史是永远无法泯灭的,为了纪念它的功勋,解放后政府将八家户这个小村改名为二十里台,让二十里台这个消失的路标永远矗立在高高的沙岗之上,矗立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采访结束后,我们并没有离开,我登上山岗,看那漫山遍野的绿色良田,感觉被庄家包裹着,吐须的玉米一排排一阵阵,拔穗的谷子弯着腰,风吹过后,绿浪翻滚。偶尔几颗老榆树点缀其中,似看青的农夫,也有成片的杨树林,树叶在正午的阳光下似战士的盔甲闪着银色的光芒。

静谧的二十里台,就像站丁刚刚驰骋而过,急促的马蹄声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广袤的绿野尽头。这是二十里台人世世代代耕耘出来的沃野良田,从此,二十里台不再荒芜,赶牛道不再凄凉。

几声汽笛嘶鸣,我们在几缕炊烟中驶离了安详而又生机勃勃的二十里台,回归属于我们的喧嚣驿站。

王正人于2017年8月

地址: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央大街55号

邮箱:wangzhengren655@163.com

电话:13836868655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