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远【夜半更声远】

时间:2019-11-29 11:02: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很小的时候,从上辈人口中知道打更;后来,从书本中读到过打更。但是,总停留在想像之中,觉得它好遥远,好古老。再后来,参加工作,来到了忠路镇,才真正知道了打更。

  那是刚到忠路不久的一个晚上,约莫夜半时分。酣睡中,仿佛有一串锣声响起,梦被惊醒,却是四处一片寂静,还以为是梦境,抑或是幻觉。也因此一醒,便也没了睡意。过不了一会,响声又起,这回是听真切了。

  先是嗒、嗒、嗒三声不紧不慢的仿佛是敲击竹梆子发出的声音,紧接着便是一串敲击铜锣的声音,之后似乎还有一个略带嘶哑的男音在念叨些什么,------只隐约闻其声,却辨不真说的什么。然后又是一片寂静。过几分钟,又重复一次;一次比一次声音小,似乎正在远离我而去,以至于后来什么都消失了,夜又重新凝住。

  而我却满腹惊疑,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

  第二天一大早,我像传播重大新闻似的向同事们说起这事。原以为会有惊异者,或者有也曾听见而附和的人,却不想,引来他们一阵哄堂大笑,仿佛在嘲笑中国人不知道有过年一事似的。笑完了,才有人告诉我,那是打更!

  打更!一个在我心目中多么遥远而古老的名词,今天竟至于演绎于眼前,震响于耳畔,这是怎样的一种可怕和惊喜!我甚至后悔,昨夜没有认真地谛听这古老而新奇的声音。

  所幸的是,知道了这是打更,便可以夜夜倾听,夜夜享受,夜夜感悟。

  听得多了,也便熟悉了。原来,那夜我听到的,只是三更时节打更的一幕。其实,每个夜晚,从初更(大约晚八点)到五更(约凌晨四点),一共是有五次更声的。只是初更及二更时节,正是市镇繁华喧闹时段,几乎是不打更的;就是打更了,也几乎没人听见,至少我在忠路的十年间,是没有听到过的,而四更五更,又正是人们睡酣梦美之时,沉寂的更声,也几乎没有人在意过的。让人记忆明晰的,也就是夜半时节的更声了。

  就是这夜半更声,从春到秋,从晴到雨,从古到今,夜夜不断,生生不息,把一份古朴,把一份宁静,把一份祥和,也把一份责任,播撒在沉凝的夜幕里,传染在幽曲的街巷里,振颤在人们的心灵里。从我听到的那一刻起,也就时时响彻于心头,萦绕于魂梦。尤其雨夜沉静之时,那更声更是别有滋味,难于言诉。

  每当夜酽雨软之时,夜深如海,四野的山消匿了痕迹,窗外的街衢哲人般深思着。心如夜一样沉静,如夜一样澄凝。这时,轻如淡痕的更声,微微地牵动夜,从幽远的角落传来,虚弱得像远古的传说;渐渐地,这声响,如走过时光,走过汉唐明清,掀动窗外的夜,拂乱帘外的柳,字正腔圆地表达于枕边耳畔。然后,攫住奋动的心,逆着更声的痕迹,飞向夜空,溶进夜里,扑向那梆子铜锣、沙声老影,再随着更声摇晃于夜空,浸透于夜的每一个颗粒,消弥于雨帘雾气之间。心也就在这飞散之中,接受洗礼,享受抚慰,得到升华。等心儿从湿漉漉的夜里回归躯壳时,魂灵已甜甜的酣眠于平和恬静之中,美美地编织着竹篮,预备明早去捕捞美梦。

  之后,听着这更声,都会有新的感受。以至于听不到这一道更声,似乎就睡不着。就这样,更声伴我走过失落,走过收获,走过欣喜,走过伤痛,走过阳春,走过寒秋。

  曾经奇怪过:现代社会,钟表都普及到老弱妇孺了,谁还需要打更?那时真是浅薄、表面,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历史,是对祖先的敬重,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对民族的自怜!

  可是,而今,这更声却消逝了!

  我不敢批判什么,不敢诅咒什么。我只是在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当今人的眼里,都纷纷过时了,落后了,腐朽了,而代之的是时尚的、先进的、新奇的却全是从西方文明中良莠不分地照搬过来的东西,这到底是几千年来的中国错了,还是这几十年来的中国错了?

  文明的发展,需要吸纳别的文明先进的东西为己用,但一味地照搬,恐怕未必是正确的。这正如引河水以灌池塘,小渠而引,徐徐渐进,引清去污,自然塘活水清,鱼欢莲旺;可倾河而入,洪浊并至,除了塘毁鱼散,似乎别无他途。

  我只希望,我们的后代,也如我一般,能从前人的口里和书本里知道打更,也能眼历耳濡地体味到打更,更能做一个准确的中国人,把几千年精华的东西传承下去。

  夜半的更声,你真的就这么远去了么?.......  赞                          (散文编辑:可儿)

推荐访问:夜半 更声远 夜半听雨声 夜半歌声成语什么意思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