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9有理数乘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0-10-13 08:53: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有理数的乘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乘方的意义 .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

3、经历探索有量数乘方意义的过程,培养转化的思想方法 .

4、能用计算器求一些数的乘方 .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

三、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

四、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根据问题列出的算式是 2 个、3个或 3 个以上的相同数的连乘积

下面我们学习有理数的乘方 .

(二)讲授新课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问题: 1 个细胞,经过 1 小时就可以分裂为

2个同样的细胞,那么5小时以后,这个细胞可繁殖成多少个同样的

细胞

列出的式子为:2X 2X 2X 2X 2.

我国古代的数学书 中有这样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

世而不竭.”那么,10天之后,这个:“一尺之棰”还剩多少

列出的式子为:1111111111

列出的式子为:

1111111111

2222222222

(三)重难点精讲

思考: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如果问10个月之后还剩多少10年之

后还剩多少那么列出的式子将是什么样子

显然,我们遇到了如何写出这个烦琐的式子的麻烦, 我们需要创 设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表达这样的运算?我们把

aXa写为a2;

axaXa 写为 a3;

2X2X2X2X2 写为 25;

11111111112222222222

1111111111

2222222222

(1)5;

般地,我们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

果叫做幕.如果有n个a相乘,可以写为an,也就是

n

aaa a a ,

n个a

其中,an叫做a的n次方,也叫做a的n次幕.a叫做幕的底数,

a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叫做幕的指数,n可取任何正整数.

露的底数 專的指数

JWl

特殊地,a可以看做a的一次幂,也就是说a的指数是1. 典例:

例1、计算:

4(1)( 3)3(2)( 5)1 9(3)( 3)(4)( 1)2301解

4

(1)( 3)

3

(2)( 5)

1 9

(3)( 3)

(4)( 1)2301

解:(1)( 3)4

( 5)3

( 1)9

3

(3)( 3)( 3)( 3) 81;

'5)( 5)( 5) (3)(

1 1

)()

3 3

9个

125;

1 1 ()

3 19683

(4)( 1)2301

1)(

1)( 1)

2301 个

(1) -1.

跟踪训练:

计算:

(1)( 2)3⑵(

(1)( 2)3

⑵(2)4

(3)( 1)6

(4)( 1)2016

解:(1)( 2)3 ( 2)( 2)( 2)》4

解:(1)( 2)3 ( 2)( 2)( 2)

》4

y

(2)(

(3)(

(4)(

2016

1)

(1)(

8;

1111

( 2)( 2 石

1 1 1 1

( 3)( 3)莎;

6个

1)( 1) ( 1) 1-

2016个

例2、利用计算器计算:

(1)21.1255

(1)21.1255(精确到 0.01)

(2)( —)4(精确到 0.001).

13

交流:

1、 当底数是负数,指数是任意正整数时,幕的符号是确定的吗

如果是不确定的,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确定幕的符号

2、 在七斥口(-a) n(n是任意正整数)的意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区

别在哪里

3、 在-an和(-a) n(n是任意正整数)的计算结果总是相同的吗如果

不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相同,在什么情况下不同

学生思考并交流

在做幂的运算时,要注意幂式中括号的意义:

n 的取值的不同而不(-a) n表示n个(-a)

n 的取值的不同而不

a n

a n (n 是正偶数 ),

an(n是正奇数).

( a)n ( a)( a)( a) ( a)

n个

-a n表示n个a的乘积的相反数,即有

an (aaa a).

n个

典例:

例 3、计算:

(-3) 5; (2)-3

(3)[-(-5)] 3; (4)-[+(-2)]

解: (1)(-3) 5=(-3)(-3)(-3)(-3)(-3)=-243;

4

⑵-3 =-(3 x 3X 3X 3)= -81;

33

(3)[-(-5)] 3=(+5) 3=+125;

⑷-[+(-2)] 7=-(-2) 7=-(-128)=+128.

例4、据统计,2009年底北京市的人口总数已经从 2008年底的 1695万人增加到1755万人.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率,请用计算器计 算(精确到1万人):

到2010年底、2011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分别约是多 少万人

到2014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分别约是多少万人

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先求出从 2008年底到2009年底北 京市的人口总数的增长率.

解:(1)用计算器计算,从2008年底到2009年底北京市的人口 总数的增长率为

1755 1695

100% 0.0354 100% 3.54%.

1695

所以,至V 2010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是:

1755X (1+%)?1817(万人);

到2011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是:

[1755 X (1+%)](1+%)

= 1755X (1+%)2

?1881(万人).

答:到2010年底、2011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分别约是1817 万人、1881万人.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算式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我们还注 意到,幕的指数等于所求的年份与2009年相差的年数.由于2009年与 2014年相差5年,所以到2014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是

1755X (1+%)5?2088(万人).

答:到2014年底时,北京市的人口总数分别约是 2088万人.

(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 一想,再分享给大家.

(五) 随堂检测

1、 下列各组数互为相反数的是( )

32 与一23 B . 32与(一3)2

C. 32 与一32 D . - 23 与(-2)3

2、 下列各式:①一(一4);②一| — 4| :③(一4)2;④一42;⑤

-(—4)4;⑥一(—4)3,其中结果为负数的序号为 .

3、计算:

(1)(-4) 6;

⑵-2 4;

(3)[-(-3)] 4;

(4)-[+(-5)] 3.

4、当你把纸对折

1次时,可以得到2层;对折2次时,可以得

到4层;对折3次时,可以得到8层…

计算对折5次时的层数是多少

你能发现层数与折纸的次数的关系吗

如果每张纸的厚度是毫米,求对折 12次后纸的总厚度.

六、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

乘方的

定义:

幕、底

数、指数的概

念:

例1、

例2、

例3、

例4、

七、作

P52

业布置:课

习题5

八、教学反

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并等式的基本性质1.

2、 理解掌握并等式的基本性质 2.

3、 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把等式变形.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学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1、2.

四、 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把等式变形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下图:

一 ?

|_

1

x 1

一 ▲ + ▲

我们发现,

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或减)

同样的量,天

平还是保持平衡.

下面我们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讲授新课

实践:

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的天平两边放入质量相同的砝码, 并把这种

状态想象成一个等式成立的形式,利用它来研究等式具有什么性质 .

(1) 在天平的一边再放入(或取出)一些砝码,会发生什么现象怎 样做就能使天平恢复平衡这说明等式应具有什么性质

(2) 使天平的一边的砝码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或缩小到原

来的几分之一),会发生什么现象怎样做就能使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

明等式应具有什么性质

同学们思考并交流

(三)重难点精讲

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等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性 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

1、 等式两边加上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等式仍然 成立.

2、 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所得的等 式仍然成立.

我们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等式的基本性质:

1、 如果a=b, c表示任意的数或整式,那么 a+c二b+c.

2、 如果a=b, c表示任意的数,那么ac=bc;

如果a二b, cm0,那么a b.

c c

典例:

例、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得到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

根据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及怎样变形(改变式子的形状)的.

(1)如果 3x=7-5x,那么 3x+ =7.

⑵如果-x 1,那么x= .

3

解:(1)3x+5x=7.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5x.

⑵ x= |.

2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 -.

2

跟踪训练:

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得到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

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及怎样变形(改变式子的形状)的.

(1)如果 2x=6-3x,那么 3x+ =7.

(2)如果1y 2,那么y= .

4

解:(1)3x+3x=6.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5x.

(2)y=-8.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4.

(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

一想,再分享给大家.

(五) 随堂检测

TOC \o "1-5" \h \z 1、 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5x- 1= 4x变形正确的是( )

A. 5x+ 4x= — 1 B. — x — — = 2x

2 2

C. 5x— 4x=— 1 D . 5x + 4x= 1

2、 下列四组变形中,变形正确的是( )

由 5x+ 7= 0,得 5x = — 7

由 2x— 3= 0,得 2x — 3+ 3= 0

由 x = 2,得 x= 1

6 3

由 5x= 7,得 x = 35

3、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根

据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

若 2x+ 7= 10,贝卩 2x= 10- 7.

TOC \o "1-5" \h \z 根据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 ;

若一3x = - 18,则 x= .

根据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

若 3(x — 2) =-6,贝S x-2 = .

根据等式的性质____,等式两边同时 ,所以x =

六、板书设计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

等式的

例1、

基本性质1:

基本性质2:

七、作

P84

业布置:课

练习1、2

八、教学反思

1.11.1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似值的概念.

2、 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3、 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四、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看一个例子:

对于参加同一个会议的人数,有两种报道:“会议秘书处宣布,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513人”。这里数字513确切地反映了实际人数, 它是一个准确数,另一种报道说: “约有500人参加了今天的会

议” ,500这个数只是接近实际人数,但与实际人数还有差别,它 是一个近似数.

F面我们学习数的近似

(二)讲授新课

探索:

TOC \o "1-5" \h \z 用计算器寻求一个正数,使这个正数的平方恰好等于 2.

不难发现,我们寻求不到这个正数的精确值,我们发现

=< 2; = >2;

=< 2; = >2;

=< 2; = >2;

(三)重难点精讲

所以,只能寻求到和这个数越来越近的,,,,,;…一组又一组的 近似数,我们把和精确值近似的数叫做这个精确值的一个近似值 .

一般地说,为了更加接近精确值,在各种近似程度上近似值得最 后一位都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最后一个数字在哪一位,就说它是精 确到哪一位的近似值.

典例:

例1分别求9 1 6997和歸的近似值(精确到°.0001).9解:因为一71.2857142 ,所以精确到0.0001

例1分别求

9 1 699

7和歸的近似值(精确到°.0001).

9

解:因为一

7

1.2857142 ,所以精确到0.0001的近似值是1.2857,记作

-1.2857.

7

1

因为 0.083333

12

,所以精确到0.0001的近似值是0.0833,记作

跟踪训练:

1

12

0.0833.

0.03495,所以精确到0.0001的近似值是0.0350,记作

6一一 0.0350.

20000

分别求1,丄和空

13

的近似值(精确到0.001). 2000

解:因为

11

9

1.222222 ,所以精确到0.001的近似值是1.222,记作

11 1.222.

9

1

因为丄

13

0.076923

,所以精确到0.001的近似值是0.077,记作

1

13

0.077.

117

117

因为竺

2000

0.0585,所以精确到0.00啲近似值是0.059,记作

0.059.

2000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

想,再分享给大家.

(五)随堂检测

1、 近似数亿精确到了( )

A、亿位B.千万位C.十亿位D.十分位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近似数精确到十分位.

近似数精确到个位.

万与80000的精确到相同.

D.近似数与的精确度相同.

3、 已知地球离月球约为3839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精

确到千位)( )千米.

、有下列数据(1)我国与13亿人口 .(2)教室里

有5人在绘画.(3)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4)这本书的定价是元/本.

其中 准确数. 是近似数.

5、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对取近似值的结果是 .

六、板书设计

近似值

如何理

例1、

r

定义:

解精确到哪

七、作

本 P59 .

一位:

§ 1.11.1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

业布置:课

习题1

八、教学反

2.6.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用方程计算行程、劳力分配、

和差倍分类问题的方法.

2、 掌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程计算行程、劳力分配、和差倍分类问

题的方法.

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实施提速.如果客车的行驶速度 每小时增加40千米,提速后由北京到某地1620千米的路程只需要行 驶13小时30分.那么,提速前客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提速前从北 京到某地需要多少时间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问题 .

(二) 讲授新课

在情景导入中的问题中,如果设提速前火车每小时行驶 x千米, 那么提速后火车每小时行驶(x+40)千米.火车行驶的路程是1620千 米,速度是每小时(x+40)千米,所需时间是小时.

根据问题的意义,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方程:

X (x+40)=1620,x+40=竺,…

13.5

解其中任何一个方程,可以得到

? x=80.

1620- 80=(小时)=20 小时 15 分.

因此提速前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80千米,从北京到某地需要20

小时15分.

重难点精讲

典例:

例1、甲班有45人,乙班有39人.现在需要从甲、乙两班各抽 调一些同学去参加歌咏比赛.如果从甲班抽调的人数比乙班多 1人, 那么甲班剩余人数是乙班剩余人数的 2倍.请问从甲、乙两班各抽调 了多少人参加歌咏比赛

分析:在问题中有这样的相等关系:

甲班抽调的人数比乙班抽调的人数多 1人;

抽调后甲班剩余人数是乙班剩余人数的 2倍.

如果设从甲班抽调的人数为x人,那么从乙班抽调的人数为(x-1) 人,我们列表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抽询的人数/人

抽调后剿余粧

/数/人

甲、乙两班剩亲人数之间

的关系

甲班

45-X

抽谓后甲班剩朵人数杲乙

班剩余人数的2倍

乙班

解:设从甲班抽调了 x人,那么从乙班抽调了 (x-1)人.根据题意

列方程,得

45-x=2[39-(x-1)].

解这个方程,得

x=35.

x-1=35-1=34.

答:从甲班抽调了 35人,从乙班抽调了 34人.

跟踪训练:

在甲处工作的有272人,在乙处工作的有196人,要使甲处工作

的人数是乙处工作人数的3倍,应从乙处调多少人到甲处

解:设应从乙处调x人到甲处,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272+x=3(196-x)

解这个方程,得

x=79.

答:应从乙班调79人到甲处.

典例:

例2、为了美化校园,实验中学和远大中学的同学积极参加工程

的劳动.两校共绿化了 4415平方米的土地,远大中学绿化面积比实验 中学绿化面积的2倍少13平方米.这两所中学分别绿化了多少平方米 的土地

解:设实验中学绿化了 x平方米,那么远大中学绿化了 (2X-13) 平方米.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2x-13)=4415.

解这个方程,得 x=1476.

4415-1476=2939.

答:实验中学绿化了 1476平方米,那么远大中学绿化了 2939平 方米.

例3、出租汽车4千米起价10元,行驶4千米以后,每千米收 费1,2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王明和李红要到离学校15千米 的博物馆为同学们联系参观事宜.为了尽快到达博物馆,它们想乘坐 出租汽车.如果他们只有22元,那么,他们乘坐出租汽车能直接到达 博物馆吗(不计等候时间)

分析:出租汽车的收费是分段进行的,在开始的 4千米内,收费 10元,以后每千米收费元.我们可以先求用22元能乘坐出租汽车行 驶多少千米,然后与15千米进行比较.

解:设用22元能乘坐x千米.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10+(x-4)=22.

解这个方程,得

x=14.

由于14V 15,所以王明和李红不能直接到达博物馆.

(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 一想,再分享给大家.

(五) 随堂检测

1、 甲、乙两队分别有队员31人和20人,现又有18名队员将分 到两队,若使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2倍,应往两队各派多少人

2、 有蔬菜地975公顷,种植西红柿和芹菜,种植西红柿的的面 积比种植芹菜面积的2倍多36公顷,西红柿和芹菜各种植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 2.6.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

例1:

例2:

例3、

七、 作业布置:课本P110 习题1、7

八、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乘方 有理数 教学设计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