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2课观后感例文(完整)

时间:2022-04-09 10:21:0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2课观后感例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2课观后感例文(完整)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1 1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

 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 35 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 16 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2 2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 1956 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 14 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 2013 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 40 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 5 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3 3 中国,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古老国土;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丽国度。如今,中国也是一个在航天事业上领先许多国家的大国了,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学校开展的——《中国人的航天梦》展览中,得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讯息,下面我给你讲讲吧! 首先,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钱学森爷爷在 1956 年 10 月 8 日担任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的院长,在不断的研究中,终在 1970年 4 月 24 日,在酒泉发射了“东方红”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又在 1988 年、1990 年、1999年、2001 年、2002 年分别发射了“风云一号”、“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神州试验飞船”、“神舟三号试验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等。2003 年 10 月 15 日,杨利伟叔叔乘坐神五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2005 年 10 月—17 日,费俊龙叔叔和聂海胜叔叔也圆满的完成了神六的飞行任务,实现了我们炎黄后代千年来的“飞天”之梦,同时标志着我们中国成为了继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能掌握载人飞天技术的国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日益强大,中国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从原来的贫穷落后进步到如今的强大富裕,我们已不再是昔日的落后小国,如今放眼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我们的"祖国——中国——泱泱大国,我为你自豪!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4 4 航天工程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也会逐渐迈大…… 早在明朝时期,有个叫万户的人,把 47 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的设想是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研究…… 当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华民族从此拉开了进入航天时代的序幕,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90 年 4 月 7 日 21 点 30 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同年 7 月 16 日9 点 40 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2003 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飞行十四圈…… 2008 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20__年__月__日 17 时 38 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 15 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些事件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飞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齐身与强国之中! 航天梦,是一个从古至今的梦,是一个中国梦,这个梦想就在祖国稳步发展下一次次实现了。回想着旧时候的中国,受尽欺辱。但中国没有被打垮,反而强有力的反击了。我们的祖国一次次的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强大。我为祖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5 5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 2/3 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 40 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 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 40 岁,54 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占 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6 6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 1956 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 14 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 2 2 课直播观后感 7 7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包括 3 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 次货运飞船以及 4 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_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推荐访问:例文 观后感 空间站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