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时间:2020-09-27 09:03: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XX区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产、生活的基础。近年来,XX市XX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了解和改善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XX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就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开展座谈、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XX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X个,总人口X万,其中农村人口X万人。近年来,XX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清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河湖长制等有机结合,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公路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省级重点镇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入河污染物得到控制;农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陆续建成,村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标准化村卫生室均已建成;积极实施饮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得到保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脏、乱、差”局面得到改善;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一进步提高。全区建成投用垃圾压缩站X座、村级垃圾收集站X余座。对XX9个镇(办)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按照常住人口10元/人/年标准进行以奖代补,配备公益性村级保洁员X名,河道巡查保洁员X名。但同时,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均衡,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农民生产生活观念等方面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我区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村庄规划编制欠缺,操作性差。调研发现,规划与建设脱节是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住房布局凌乱,农村房屋建设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很多环境卫生死角。村内养殖户不同程度的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但重新选址土地大多又不符合要求,养殖产业发展与用地矛盾突出。村庄规划忽视产业发展,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规划的各项建设内容无法开展。

(二)卫生改厕成效不明显。XX区农村的传统厕所多为旱厕,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新建房屋大多改为水冲式厕所,但这也只占到60%左右,且因为农村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缺失,水冲式厕所产生的污水仍然是直接排入沟渠。对改厕存在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到位问题。一是干部群众受传统观念制约,对改厕与改善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环境与人民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深,甚至把改厕工作视为包袱。二是改厕工作落得不实,缺乏既能符合实际需要又经济环保的改厕技术指导。

(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一是污水处理欠账大。全区除宗营镇、铺镇狮子营村建有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外,其余村庄污水均为直排,多数村污水无组织自然排放,就算是建成的污水处理站,也因为污水管网铺设不到位,而不能有效发挥污水处理作用;二是通村通组道路还未全覆盖,村庄绿化亮化覆盖率较低。武乡、徐望、汉王等部分偏远地区通组和通户道路仍未建成,村民生产生活不便;三是部分镇(办)、村庄环卫清运设施配套不足,没有环卫保洁队伍,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相对滞后。

(四)农业垃圾日益增多,面源污染严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很多农村群众不再使用传统的农家肥种植,而是完全依靠农药杀虫、化肥催肥养苗、地膜提速增效等短平快的方式。加之环保意识不强,施药后随手将包装物就地乱扔,河道、灌溉沟渠、田边地角农药包装袋和塑料瓶屡见不鲜,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对土壤、水源甚至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工作机制缺失。一是长效机制未建立,设施运行维护难以持续。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建设补贴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建成设施缺乏运行维护资金。社会化的专业技术服务力量尚未形成,缺乏专业设施管理人员。参与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设计、施工、运行的企业,规范性和技术性较差,运行维护责任难落实,监管有待加强。二是约束激励机制不足,村民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推动,村民自治组织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村青壮年人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危机感不强。村民缺乏内生动力,一些村民认为农村环境整治是政府和“公家集体”的事,自觉参与意愿及能力不足。三是统筹谋划不到位,综合治理工作难以持久。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宽,成因复杂,绝非易事,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责任不够落实、措施不够经常、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更有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必须统筹谋划、科学协调,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生态宜居。而我区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仅安排到年底,村组干部普遍有突击应付心态,措施简单、标准偏低,与省市要求差距较大。当前,我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多停留在道路硬化亮化、路面清扫,墙面粉饰层面,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面源污染治理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二)经费保障不足。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对政府资金依赖性强且资金来源渠道(部门)分散、使用方式相对单一,投融资渠道不畅,结构性投资缺口较大。经调研测算,XX区农村人均环境卫生整治所需工作费用约为40元/年。XX年,区政府统筹整合垃圾清扫、秸秆禁烧、公益性岗位等方面资金共计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整合拨付的资金维持清扫保洁和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都难,环境整治的硬件建设难以实施,镇级资金来源匮乏无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垃圾费缴纳比例低,导致辖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有规划却无法有效实施,为推动集中整治工作,多数镇村举债硬撑,成效难以持久,极易反弹。对于目前实施的河湖长制,只下放了职责,但无资金和人员保障,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群众意识不强。一是临时应对的思想严重,对污染源控制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区镇干部热情高,农民“等靠要”,缺乏内生动力,不愿投工投劳,出现“干部进村自己干,农民站在路边看”现象。极少数乡(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认识上来考虑,工作存在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也不够。二是村委会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建立村规民约治理村内环境卫生,但依据村规民约对环境卫生进行粗放管理,管理效果参差不齐。村干部责任心强的村内治理得较好,村干部责任心差的村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三是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养成回收处理垃圾的习惯,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污水乱泼,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长期视而不见。有的镇村虽配套了环卫设施,要么遭到破坏,要么滞留在村委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舆论引导缺失。目前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缺乏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比如,群众日常普遍能接触到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介,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群众从思想上就不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是大事,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另外,宣传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宣传内容都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在农村没有形成一种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和自觉习惯,加剧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度。

四、几点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迫在眉睫。

(一)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加强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使村民真正成为农村环境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加强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做好对村民自治组织及村民的规范引导、政策宣讲、能力培训等工作。鼓励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和社会专业人才帮扶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农村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更新细化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条款,约束规范村民环境行为。明确农户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民自己负责,鼓励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发挥熟人社会的独特优势,定期张贴环境卫生检查结果的“红黑榜”,强化农户维护环境的自觉性。制定“积分兑换”“星级评比”等奖励措施,并逐级提高奖励标准,达到激励村民的目的。二是严格执行“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垃圾处理机制,发挥好已配备环卫设施作用,各镇办要组建专业环卫队,专职负责集镇日常清扫和保洁工作。鼓励镇办购买社会服务,把环卫工作经营性服务项目推向市场,逐步推行从制度设计、资金安排、人员设备配置、垃圾处理、作业标准、监督管理等多环节多方面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统一部署管理,建立“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支队伍管到边”的城乡环卫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三是建立健全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坚持整治、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强建成设施的管理运行、维护保障,防止重建设轻管理。

(二)注重科学规划。全面完成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充分发挥规划指导引领作用,指导村(社区)认真执行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使用、村容村貌、居住环境、活动场所、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方面的整体性长远规划,避免村镇建设治理的随意性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三)多方筹措资金。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财政奖补标准,鼓励镇村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费的收缴和使用,逐步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清理及垃圾处理有偿服务;盘活现有资源,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道路、河流、污水处理设施等改造和造林绿化等;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整合环保、交通、城乡建设、农林水利等项目资金,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标杆引导,集中财力建设重点村镇,逐步扩点带面。在保证环境整治基本支出的基础上,优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美化乡村道路,满足生态建设需要,实现建设和整治同步走,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抓住关键环节。污水处理、改厕是目前改善我区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关键环节。应立足全区,统筹考虑,一是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低能耗、少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分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庄,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积极推广氧化塘、生态湿地等污水处理方式,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二是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推广以三格化粪池式、完整下水道冲水式为重点的农村户厕改造,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稳两减三基本”的要求,稳定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使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绿水青山、美丽XX。

(五)加大环保宣传。群众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群众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教育,使卫生健康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着力细小,贴近群众,让农村群众天天听“整治”、日日见“整治”,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传统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培育全社会重视环保新风尚,尝试环境保护知识进课堂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让孩子成为监督家长的有效“武器”。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推荐访问:人居环境 存在问题 对策 调研报告 XX区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