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30 09:04:4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2.运用替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自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替换得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替换法、小组讨论法

第五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带有思辨色彩,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分别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这也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学习,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怀疑与学问》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体会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学问的重要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要点的方法,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我们将尝试采用“替换”的方法来学习,将“替换”进行到底。那么我们将做哪些替换呢?替换这种方法对于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呢?

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引入议论文教学。

替换标题

教师语言: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会关注文章的标题,那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尝试替换。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如果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其他短语或短句做标题,你会选用哪一个?

要求:新标题要显示“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通过这次替换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没有讲到怀疑,不选;“盲从和迷信”也不行,没有学问和怀疑;“怀疑与明辨”没有谈到学问。“学者先要会疑”和“学须则疑”显示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所以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发现了这个观点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设计意图】

这个替换标题的活动,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寻找中心论点,就必须通篇阅读,必须熟悉文章传递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判断。替换活动的一个重要思维训练,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对比,进而作出判断。分析是在训练“论证”,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环节为第一个替换活动,明确了中心论点。

替换句子

教师语言:通过换标题我们找到了中心论点,那文章是怎么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迅速浏览文章,找到结尾段首句。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1:

1. 结尾段首句说“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请能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句子。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2:

2. 如果顾颉刚先生不用文章中的长句,而是采用我们刚才分开的两句,他会把这两个句子放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这句要放在第三段开头。“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还是放在第六段开头。因为这是过渡句,其中的两句分别为上下两部分的分论点。

板书: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设计意图】

这一次的替换,首先把关键句子变形,把一个承上启下的复句替换成两个单句,然后要求学生对句子的位置进行替换。这个替换活动的核心在于:替换的是言语形式。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替换、复句单句的替换和句子位置的替换,引领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中反复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向讨论言语形式方向纵深发展,在“得意”的基础上“得言”,

“得言”后又“得意”,懂得了怀疑的作用,形成了对文章内容和层次的清晰认识。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同时也明确了文章的主要结构。

替换段落

教师语言:我们明确了文章中有两个分论点,那这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关系呢?是否可以进行互换呢?

学生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1

1. ? 是否可以把第六段放到第三段的前面?要求:三分钟小组讨论并作答。

明确:不可以,两个观点都很重要,但后者更重要。先讲消极方面的,后面再讲积极方面的,逐层深入,层层递进。辨伪去妄是吸收,然后是新的创造,所以说后面那一部分建立在前面那一部分的基础上。作者还用了关联词“不仅,也”,这也是层层递进的标志。所以,写议论文的时候,安排好文章结构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承上启下关键句的替换中领悟了文章论证层次后,继续在替换中深入论证结构,可把第六段和三至五段进行替换,进一步尝试用段落替换的学习活动来学习本文的递进结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2

2. ? 如果把这篇文章开头两段话放到结尾去,你该怎么处理?

明确:所以,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还要加一句 “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做”来总结。这样,这篇文章就变成了分总结构。

【设计意图】

课堂结尾,有了前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替换训练基础,此刻只需轻轻地将头尾段落一换,学生便能自主运用逻辑思维在替换中对比分析、综合判断,直切要点,得出结论,把握总分与分总的逻辑结构。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的表格。

明确:

核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牢牢把握文章结构,增强议论文结构意识。

课程导入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标题和过渡句进行“替换”,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替换”,进一步分析这篇论证严谨的议论文。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文中还有哪些元素可以替换?

明确:词语、论据。

板书:

可替换元素:标题、过渡句、段落顺序、词语、论据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替换词语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1:

1. ?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必需步骤,基本条件,“必需”和“基本”这两个词能否互换?

明确:不可以,因为只有“怀疑”才能“辨伪去妄”,所以是“怀疑”是“必需”步骤;但“怀疑”却并不一定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所以这里的“条件”前面要用“基本”。如果互换,表达的意思将发生变化,不符合客观常识,影响论证的严谨性。

学生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2:

2.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这里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词能换位置吗?要求:三分钟小组讨论并作答。

明确: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只有先“怀疑”才能去“辩论”,有了“辩论”的过程和结果,才能进行“评判”,进而再去“修正”。如果互换位置,这四者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将被打乱。

【设计意图】

从微观进入,对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必需”和“基本”进行替换,明确论证语言的用词之严谨。对“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语的顺序进行替换,使学生发现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通过这两次替换,让学生体会议论文的论证形式,强化严谨的论证意识。

替换论据

教师语言: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怀疑顾颉刚先生的这篇文章呢?

学生活动:默读文章、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

默读第六段,想一想有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

明确:第六段中所举例子令人费解。普通人这样做的话,也可以做学问家了。其实戴震这个事例还没有说充分,这段文字的论点要围绕“怀疑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来展开,所以举例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说到“新学说”“新发明”。所以为了更好地论证论点,戴震的例子应该再在后面加上戴震的成就,这样就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一致了。

【设计意图】

这一次的替换,激发学生主动对文章中的论据提出疑问,分析材料与论点的关系,并尝试着补充写作,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替换”。因为学生不仅仅是在分析,而是进一步研究判断;不仅仅在阅读理解,还在尝试着将阅读中收获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写作能力。

替换活动小结

教师语言:回顾这两节课,我们就像给这篇文章进行了“大卸八块”的手术,下面我们来对之前的一系列替换进行总结。学生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回答课件出示思考题: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据已给出的内容填空。“换头”——替换 ? ?,掌握关于论点的阅读分析能力,抓住文章的核心;“换心”——替换关键句,把握承上启下的句子,并借此

;“换脚”—— 替换? ? ?,理清递进的论证思路;“换手”—— 替换词语,在细微处品味
? ?;“换血”——替换 ? ,尝试运用议论思维,独立表述。? ? ?明确:标题;梳理文章内容层次;段落顺序;逻辑谨严之美;论据。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填空活动,让学生们对这两节课的“替换”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体会替换过程中收获的议论文知识。换得有序,换出了主动思考的火花,换出了议论文阅读的能力,换出了逻辑思维的品质。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结合这两课时所学,尝试对第 19 课《谈创造性思维》进行替换练习,思考这篇议论文中的题目、关键句子、段落、词语、论据等,哪些是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何替换?请选择替换一到两处,并做详细描述。

【设计意图】

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所学替换技能,巩固本课所学,并预习下一节课的所学内容。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问 语文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