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文化根源

时间:2023-05-15 17:50: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拥有悠久的音乐发展历史,中国钢琴音乐在音乐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钢琴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沉淀,人类历史发展沉淀的哲学思想、社会风气和舞蹈等,都对中国钢琴音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特色。

【关键词】钢琴音乐;思想;风格;艺术;社会风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53-03

一、思想沉淀

(一)贵和尚中。“贵和”的思想往往与“尚中”之义相结合。《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思想内容,这种思想和理念也深深融入中国钢琴曲的艺术创作之中。

钢琴创作中的“贵和尚中”表现为同一钢琴曲中融合多种声音、接纳不同意见,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入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如《牧童短笛》。其作为中国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钢琴音乐作品,作者将西方对位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因素巧妙结合,在严谨的对位中,将民族风格和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无疑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性作品,《牧童短笛》所取得的成功,有力证明了音乐上“中西合璧”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中国新音乐实现再创造和再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和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我国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提出的文化理念,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已悄然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入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之中。

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它巧妙地运用各种技法,出色表达了当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展现了真挚的抒情风格、严密的音乐逻辑和现代的民族风格。魏廷格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美术、摄影、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常引起我对南国大自然的遐想。可是,却从没有如同我初次听到钢琴协奏曲《山林》时那样,引起那么真切、清晰而又激动的印象:我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瑰丽无比的亚热带森林之中,感受到那温暖、神奇、充满生机的气息。”他甚至称赞《山林》为“现代民族风格的优秀成果。”

《彩云追月》也是深受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钢琴作品,虽然没有深刻的奥秘与玄机,但透过复杂多变的指法和旋律,表现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彩云追月》以“月”为主题,在或动或静的音乐旋律中,展现了“云”与“月”的和谐之美,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境界。严格来说,《彩云追月》是中国传统民族乐曲之一,在音乐风格上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加之融入了探戈节奏,因此作品更具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该曲以“贵和尚中”的理念为基础,以中国钢琴曲娴熟的音乐技巧为基础,引入西方的快节奏感和强感染力,又深层次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以人为本。虽然东西方都注重人性和人道,但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人本主义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侧重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形成了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以人为本”,更擅长从重视自身修养、重视教化两个角度分析人本主义。

例如钢琴曲《双鹤听泉》,以鹤为象征形象,表现古代文人超然出世的清高思想,反映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文化精神。而汪立三在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中创造了代表鉴真形象的主题,并以这一形象突出作品主旨,宣扬了一种“去恶扬善”的佛家思想,并提醒人们要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

钢琴作品《平湖秋月》借助钢琴这一典型的西洋乐器多层次多音色的特点,散发出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质,是我国传统民乐发展与创新的例子,在它的第二次改编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该作品利用钢琴将传统乐器高胡及辅助乐器扬琴、古筝、长笛的演奏技巧和声音特性模仿得惟妙惟肖,演奏者左右手相互配合,不同乐器相得益彰,散发出广东音乐的韵味。乐曲分散自然,如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优美景致,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的“虚”“空”境界。

二、风格特色

(一)刚健有为。刚健有为,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则。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基本精神之一,它集中概括和提炼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融入音乐的创作之中。音乐的风格特色也集中表现在爱国情怀、临危不惧的民族气节和“日新又日新”三个方面。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体现了爱国情怀,整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铿锵有力,势不可挡,向世人传达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钢琴曲《梅花三弄》体现了临危不惧的民族气节,有不少诗句称赞梅花的铮铮傲骨,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诗人以梅花暗喻不畏霜雪、临危不惧的民族精神。

从《和平进行曲》的简单模仿到《牧童短笛》的中西合璧,从《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民歌与无调性和声的结合,到《太极》的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特色,都是中国钢琴创作“日新又日新”的結晶。

(二)物化移情。“物化”是指战国时期庄子消除事物差别、彼此同化的精神境界。叶明媚曾用“物我为一”“物我两忘”的“物化”境界阐述音乐中的移情作用。简言之,即人与音乐融为一体,此时音乐也更具有一种象征性,蕴含深刻寓意。

钢琴曲《二泉映月》借助于“触景生情”的传统手法,透过表面的写景刻画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钢琴曲《梅花三弄》借助钢琴技巧,塑造了梅花独傲风雪的气节。

汪三立创作的钢琴曲《秦王饮酒》,通过对唐德宗文治武功的夸耀和豪华饮宴场面的描摹,暗喻其生活腐败奢华,表现了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作者除了具备娴熟的钢琴技巧外,还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功底和艺术文化修养,使得歌词的虚实与不拘一格的曲调旋律相得益彰。

三、艺术熏陶

(一)民族乐器。我国的民族乐器按照演奏方式分为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四类,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其对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

不同的发音乐器有不同的发音原理,以钢琴音色模仿吹奏乐器渐渐成为潮流,如赵晓生的《冀北笛音》、王建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模仿竹笛的鲜活证明;王建中的《百鸟朝凤》、蒋祖馨《庙会》组曲中的《笙舞》、赵晓生的《苗岭笙舞》则模仿了唢呐和笙。

弹拨乐器音色明亮、清脆,节奏明朗,穿透力强。但余音短促,因此需要滚奏或轮奏长音,各类弹拨乐器主要以“弹、拨、抡、挑、扫”的演奏方法展现惊涛骇浪、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一方法也被钢琴家巧妙应用于钢琴创作中,其中,崔世光的《钢琴交响狂想曲》借助了琵琶的演奏手法,以力度和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增长,营造一种紧张急迫的效果,还原当时烽火遍地、狼烟四起的战场。

拉弦乐器主要为胡琴类乐器,发音优美,寓意丰富,常用于合奏、伴奏、重奏和独奏。在陈培勋的钢琴曲《平湖秋月》中引入高胡的音色,刻画了明朗星空下,明月与湖水遥相呼应、相互映衬的唯美画卷。而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翻身的日子》,虽然同《平湖秋月》一样都在模仿高胡的音色,但它充满了陕北民歌风味,欢腾、红火、轻松而喜庆。

我国打击乐器应用范围较广,既可合奏、伴奏,也可独奏,因其丰富的演奏风格和多样的音色,常常被引入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古代以钟鼓为主,现代以锣鼓居多,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正体现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吴祖强、杜鸣心的钢琴曲《婚礼场面舞》,以钢琴合奏的方式营造出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

(二)文学沉淀。中国文学与音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钢琴音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及书画一直以意境见长,而音乐则通过听觉与听众产生共鸣,创造新的艺术效果。

肖友梅出生书香世家,自小便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史知识见长。在1923年发表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中,以唐代《霓裳羽衣曲》的结构和各段音乐特点为基础,融入古诗的描述,发挥了新的想象力。除此以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也不在少数。

(三)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发展至今,它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一直追求一种线条美,线条也是书法造型的基础;章法和布局则是从整体上追求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

汪立三创作的《他山集》中的《书法与琴韵》,其序曲部分正是中国书法和中国古琴艺术的结合。从书法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用笔将墨在纸上移动,实现点线变化;而《书法与琴韵》则操控音符的长短变化,左右手连续演奏了三小节节奏相同的旋律,每一小节中,左手低音八度和右手高音八度遥相呼应,最后以开放排列的和弦的三拍延长结束。

(四)国画意象。中国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以营造抽象的意象见长,不拘泥于实物表面的形态相似,追求在“不似之似”中反衬事物的形态神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主观意向的表达也使得中国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空间的束缚,展现作品中洒脱的神态,展现画家心中的时空境界。

中国画对钢琴音乐创作来说,主要集中于艺术形象的刻画和装饰手法两个方面。“牧童骑牛吹笛”是中国画创作的主要艺术形象,它主要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也是深受中国画的影响,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画的精髓——以简洁的构图表达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

中国画中的装饰手法对钢琴曲音乐创作也具有重要影响。钢琴曲《平湖秋月》就借助装饰性旋律,描绘了一幅飒飒秋夜、镜湖月圆的典型东方式图画,旋律的交替使作品产生了空灵、生动的效果,令人陶醉其中。

四、民间瑰宝

(一)民歌的产生。民歌因其简单的旋律、贴近生活的歌词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情趣和文化传统,成为展现民族文化和时代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如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汪立三的《“兰花花”变奏曲》、瞿维的《花鼓》都是西方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风格相融合的典范。

(二)民族舞蹈影响。民族舞蹈同民歌都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内容,“音乐与舞蹈有着人体原生的心理、生理、物理及其节奏和表情的运动基础。舞蹈文化是反映人们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舞蹈和编曲。民族舞蹈对钢琴作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鲜明的节奏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如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钢琴小曲《花灯》,营造出民间节日“社火”的欢腾场面。

(三)戏曲的影响。我国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它将说、唱、打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同一种标准聚集一起,但又不失各个地区的民族特色和个性。戏曲对钢琴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方言和唱腔设计方面。

唱腔设计与地方方言二者紧密结合,唱腔以地方方言为基础,地方方言展现不同剧种的唱腔。在李其芳的《河南曲牌》中,反复使用重复音、四级音的连续升高以及豫剧音调复调对位手法,使听众感受到河南方言的韵味。

(四)风俗文化的结合。风俗是当地居民历代形成的生活模式和行为规范,因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引起的规范差异分别称为“风”和“俗”。崔世光谱写的《山东风俗组曲》则以山东的风俗文化为基础,以组曲的形式和作曲家特有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各个方面,是一首富含山东民间乡土气息的钢琴作品。

五、结语

鋼琴曲作为音乐艺术表达手段,与人类发展至今所沉淀的思想精髓、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都紧密相关,这些因素也被作曲家潜移默化融入到钢琴创作中。可以说,钢琴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同时,中华民族特色也深深影响了钢琴创作。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3]张敏.钢琴艺术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 琴(1979-),女,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中国 根源 钢琴 音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