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凉州贤孝音乐中的地域性特点研究

时间:2023-04-19 16:45: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前言: 甘肃省武威市在古代曾是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又称凉州。凉州贤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演唱内容、表演形式都极具地方特色。本文从语言、音乐与历史等地域性特点出发,再次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说唱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凉州;贤孝;地域特点

一、历史文化背景

武威,是古代河西走廊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亦称凉州,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唐代大曲中有名的“西凉伎”便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出来的。在经济与现代与了都不甚发达的过去,武威城乡的大街小巷、农舍茶馆随处可见盲艺人的身影,他们演奏三弦或二胡,自弹自唱,表演生动,引人入胜。围观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或蹲或坐或站,跟随着艺人的表演,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融入其中,为之感叹唏嘘,如痴如醉。凉州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种极具浓厚乡土风韵的艺术氛围中,品味着生活的甘甜与苦涩,感受着世间的喜悦与忧愁。这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称之为“凉州贤孝”。据《说唱艺术简史》记载,贤孝这种演唱形式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左右,根据其当时的发展状况以及一些艺人的口述史材料来看,凉州贤孝是一种极具历史价值的说唱艺术。《凉州风俗录》是对明朝时凉州城中的人文风情进行了详细记载的一本书,这本书中对于凉州贤孝的记述称: “州城俗重娱乐, 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末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表演者自彈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 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可见当时的凉州贤孝艺术已发展的较为成熟了。

二、传统音乐文化举要

(一)内容形式的民间性和通俗性

“贤孝”曲艺是完全扎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武威民间传统说唱艺术, 凉州贤孝所表演的曲目及唱段、唱词都是由各自的师傅教授传承,或是艺人们自己进行改编创作的,从事贤孝表演的艺人几乎都是盲人, 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经多次传教,且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唱词曲调都经多次提炼加工,使其更加通俗地道, 易于传唱。凉州“贤孝”的唱调语言以凉州方言俗语为主, 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加之表演形式活泼, 语言诙谐幽默、风趣生动,内容形式很受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和通俗性,适合在群众中传唱。凉州贤孝只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有十足的韵味,如果换了其他方言,其艺术感染力则会大打折扣。因此,它是凉州本土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形式在过去并不常见,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拉二胡或敲木鱼、碟子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被称为“接后音”。凉州贤孝的说唱内容多是一些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故事为主,寓弃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贤孝”。在“贤孝”表演过程中,艺人们经常边与听众交流,边有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二)音乐的基本特点

“贤孝”曲艺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 并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即兴性强,能生动形象、活泼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形象。唱词以 7 字句或 10 字句为基本句式,说白诵唱自由多变,间奏过门长短较随意,常用的曲调有:招揽观众 、烘托气氛的老调过门;赋此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老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悲愤欲绝呼天唤地的泪音,此外还有轻松明朗、诙谐多趣的花调等。

从基本曲调来看,凉州贤孝的音阶主要属五声调式样基础的微调式与宫调式,加以偏音的六声和七声音阶也是存在的。其七声音阶与西洋七声音阶是不同的:(微调式) 5 6 ↘7 1 2 3 ↗4 (宫调式) 1 2 3↗4 5 6 ↘7 1 这种音阶不是西洋音阶所采用的十二平均律,三、四音,七、八音间并非半音关系,这种调式的运用和西北民间音乐所用音阶几乎并无二致。

三、代表作品

凉州贤孝的源起,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当地一位姓沈名其玉的秀才,参加科考屡试不中,转而从艺。落榜后带回一本《宣讲大全》(即二十四孝的脚本),广收门徒,改编、整理和创作唱本,逐渐形成了凉州贤孝这一独特的曲艺品种。“贤孝”,顾名思义乃贤惠、孝敬之意。这一内容与华夏民族之传统美德相吻合,加之悲伤感人的曲调、声情并茂的演唱,深受百姓喜爱并很快得到流传和普及。由起初的中、短篇如《丁郎刻母》、《郭举埋儿》、《王祥卧冰》、《拾椹供亲》、《扇枕温衾》、《扼虎救亲》、《乳姑不怠》、《代父从军》等二十四孝和与之对应的二十四不孝,拓展为中、长篇(包括移植小 说、戏曲剧本),如《汗巾记》、《白兔记》、《金钗记》、《白鹦哥盗桃》、《卖油郎独占花魁》、《关云长单刀赴会》等七十余篇。“凉州贤孝”与“凉州十八杂腔”结合演绎,也演唱部分反映革命斗争、生产、生活、爱情為内容的段子,如《打西北》、《打东北》、《十劝干部》、《王贵与李香香》、《张良卖布》、《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反映清末农民起义的《鞭杆记》等。总括起来,凉州贤孝的表现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类,即:忠孝节义、千古轶事、爱情故事、生产与生活、革命斗争。

参考文献:

[1]金立新.凉州民间说唱艺术概述[J ].民俗研究.2003.(1)

[2]王沛.河州说唱艺术[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3]牛龙菲著.古乐发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4]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6]武威地区行署文化处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武威分卷[C].1996

[7]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地域性 甘肃 研究 音乐 凉州贤孝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