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时间:2023-05-13 09:15:0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承载者、设计师和迁移者,学生只有拥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 ; 情感教学 ; 提高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段语文教学,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的悲欢,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筑起一道生命的底线,一座精神的长城。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学的作用

1.积极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情”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学习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求知欲满足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促进学生情感和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活动。

2.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教师上课时,若能充分运用情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师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声调,讲的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积极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有效地培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教师要以高尚的、丰富的情感去培育学生健康的情感,时刻渗透出对学生真挚的爱,自觉地、有意识地、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致反应、变化,适度并有针对性地触动学生,形成亲师爱学的期望效应。“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教师课堂上充满真诚的赞赏、热情的鼓励和精当的点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1.情境设置中激发情感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地学习。恰当的情景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当他们身临其境的时候,往往潜藏在内心深处尚未发掘的情感因素便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2.品析感知中体味情感

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3.情感朗读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感,让学生能自觉地感悟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注重朗读,锲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我们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们一直提倡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缩短与作者、文本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无疑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生朗读前,给他们营造朗读目标所吻合的情感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中,使他们的情绪在教师渲染的氛围中达到饱满的状态,那么有感情的朗读将成为学生此刻宣泄的需要。如在教《掌声》一课最后一部分时,我这样引读:是呀,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师生共读时,我在板书的同时用歌曲“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完最后一段,趁学生激动之时,我又问:“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是想写点什么呢?还是想再次朗读……”话音未完,学生就抢着说:“老师,让我们再次朗读一遍,可以吗?”“当然可以,你们一定会朗读的更出色!”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4. 形象感知中丰富情感

没有形象地感受,就没有情感地激发;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新课标中也特别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是揉合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优美也就感悟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也就不难感受了。

表演式教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此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例如,讲授《小马过河》一课时,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请学生表演小马和其他动物。表演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均由学生尽情发挥,尽情演绎。表演后,由旁观学生依据文本对表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的反复中,体验小马的情感,把握小马的性格。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第八十九中学830000)

推荐访问:火花 点燃 情感 学生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