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次厦门建筑结构工程学术座谈会会议纪要

时间:2020-11-15 09:32:0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第九次厦门建筑结构工程学术座谈会会议纪要

第九次厦门建筑结构工程学术座谈会(结构沙龙)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 会主办、厦门华 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办。会议于 2013年5月17日 在华昉公司二楼大会议室举行。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林树枝 博士出席了会议并作关于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言。座谈会由局副 总工、总工办主任何庆丰主持。厦门市各施工图审查所主要负责人、部分 设计单位的结构总工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对结构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常见 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各参会的专家在会后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 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处理办法,可供设计参考。现纪要如下:

一、 地下结构构件迎水面裂缝计算及控制

按国家现行规范要求裂缝控制验算的地下结构构件,当采用常水位计 算时,地下结构构件迎水面裂缝验算宽度可按 0.2mm控制;当采用抗浮水

位计算且按规定设计建筑防水时,地下结构构件迎水面的裂缝宽度限值可 按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环境考虑。

二、 混凝土结构中部分大跨度楼屋面梁采用钢结构梁,楼板采用现浇混凝 土板的钢梁抗震等级确定

混凝土结构中采用现浇楼板的大跨度屋面钢梁, 其抗震等级应参照〈〈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第8.1.3条确定,板件宽厚比限值按相应抗震等级查〈〈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表8.3.2确定。

三、 门式刚架外围护采用幕墙、不设吊车的刚架柱柱顶水平位移控制

门式刚架外围护采用幕墙且不设吊车时,刚架柱柱顶水平位移宜按不 大于H/250控制。

四、 弹性分析时混凝土楼板钢梁刚度增大系数的取值

混凝土楼板钢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宜按〈〈高层建筑钢 -混凝土混合结构设 计规程》第5.2.2条的规定取为1.2?1.5倍,一侧有板取1.2,二侧有板取 1.5。

五、桩的水平承载力

1、 采用单桩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可将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结果按群 桩效应并考虑承台侧向土(或地下室外墙)的抗力作用,进行群桩桩基水 平承载力验算。

2、 对场地表层为淤泥、淤泥质土或可液化砂土层,宜采取换填处理或 采用其它措施处理,以提高桩的水平承载力、消除液化或减轻液化程度。

 场地表层为回填土,宜按设计的密实度要求先夯实,设计对场地表层土有 换填要求时,应先做换填施工,再进行桩基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

3、 未设地下室的建筑,不宜采用“按总基底水平力由总桩数平均分摊” 的算法,尤其是各轴网抗侧刚度差异较大的结构(如:框架 -抗震墙结构) 不应采用这种算法,如果采用该种算法,应采取能使各轴网的基底水平力

有效分摊的措施(如设置配筋地面,设置斜向地梁以使地梁形成水平桁架)。

 同一轴网的柱之间设有拉通地梁时,该轴网各承台桩的水平承载力(与轴 线平行方向)可共同承担该轴柱底水平力(合并验算),此时,地梁应考 虑传递各柱基底水平力而需要增加配筋。

4、 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且桩顶顶约束为较接或白由, 如果单桩 水平承载力Rha采用〈〈桩基规范》进行估算时,除了按〈〈桩基规范》公式 5.7.2.1 (强度控制)计算外,尚应按〈〈桩基规范》公式 5.7.2.2 (位移控制) 复核计算,取小值,尤其是较短的桩(桩的换算深度a h <3.0)。

5、 单桩、单排桩方向桩顶按较接或白由,多排桩桩顶可按较接或固接,

一般按较接,当桩顶需按固接考虑时(见〈〈桩基规范》 5.1.3条),应注意

以下几点问题:

a、 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如果仅按〈〈桩基规范》公式 5.7.2.1 (强度控制)进行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桩水平承载力应相应按桩顶固接约

束考虑,因为,桩顶按固接约束比按较接、白由约束的计算结果低。

b、 桩顶按固接时,应验算桩顶正截面承载力,采用管桩时,桩与承台 连接仅采用桩管填芯连接筋相连,桩顶与承台连接处抗弯能力较差,应加 强桩与承台连接措施,否则,桩顶应按较接设计。

6、 桩基水平承载力计算实质上是桩在竖向荷载(N)、水平力(V)以及 弯矩(M)共同作用下的桩身结构承载力的计算和桩顶位移控制的验算,比较 准确的计算方法是“弹性地基梁法”(〈〈桩基规范》采用m法,具体可按〈〈桩 基规范》附录C),但是,该计算方法过于复杂,设计人员难于执行。该 计算方法与地质条件相关的因素是 m值,建议:有条件的话,成立一个课 题组,总结本地区的桩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结果,反算出几种常见土层的 m值,提供设计参考,这样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可以按照桩基规范做简化计 算。

六、 厂房荷载

1、 工业建筑楼面活载采用等效活荷载时,梁、柱、基础计算的等效活 荷载取值可不同于楼板计算的等效活荷载。

2、 由于PKPM-SATWE柱计算未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为了弥补 该不足,柱、基础计算时,活载取值宜同梁计算的等效活载(即:不再按 楼层数折减)。次梁(或从属楼板较小的次框架梁)与主梁可根据从属面

TOC \o "1-5" \h \z 积大小,取不同的等效活载。为了计算方便和偏于安全,主梁、柱、基础 等计算的等效活荷载可与次梁取值相同(即:偏大按次梁的等效活载), 且主梁、柱、基础、次梁等效荷载不宜小于楼板计算的等效荷载 0.8倍。

3、 在抗震计算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和重力荷载代表

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不应小于准永久值系数且不应小于 0.70。

4、 满载使用几率较高的建筑(如:仓库类建筑)和楼面活载采用实际

使用的荷载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即:折减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 载组合值系数和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均应取 1.0。

七、 柱下独立基础抗剪计算问题

当地基净反力(基本组合设计值)较大时,宜都进行受剪计算,否则, 有可能出现下图不合理的结果:假设地基净反力基本组合设计值为 1000kN/m 2,基础碌为 C25。

图a:受冲切可满足要求(计算略),B=1500 >b+2h0=1400,不需抗 剪计算。

图b:不需进行受冲切要求,B=1500 v b+2h0=500+2 X550=1600 ,需 抗剪计算。

柱边截面处,剪力 V=1000KN/m 2 X1.5 >0.5=750kN

柱边截面处,b0= (1.5 + 1) X0.275/0.55=1.25m

柱边截面处受剪承载力:[V]=0.7 对ft*b0*h0=0.7 X1 X1.27 X1.25 X0.55 X 1000=611kN v V=750kN,受剪不满足(差 22.7%)。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设计者白行斟酌,最有效且简单的办法:当基 底反力较大时,无论B<b+2h0还是B>b+2h0宜都进行基础受剪计算。

八、地下水浮力对群桩承台配筋的影响

1、对承台顶面配筋的影响:地下室抗浮桩的拔力不会产生使承台顶面 受拉的负弯矩,不需要这方面计算,构造上,承台顶面宜与地下室底板顶 面同标高,并将地下室底板板面筋在承台范围拉通。

2、对承台底面配筋的影响:当地下室采用“柱下独立基础+防水板”或“条 形基础+防水板”时,底板的反向荷载(水反力和底板人防荷载)对于柱下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的底面配筋有增大效应(详见朱炳寅、娄宇、杨琦编 著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底板的反向荷载对柱下独 立承台底面配筋是否有增大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九、关于地下室地梁计算模型

当地梁地梁连接于多桩的群桩承台时,以四桩为例,采用PKPM-SAWE 对几种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供参考:

1、 基本模型:

I型:以地下室柱为支点(框架柱),计算结果过分偏于保守。

2、 考虑承台对地梁的约束作用:

n型:以承台平面尺寸模拟为柱(在此称为“大柱“大柱”与地梁重叠部 分作为地梁的“刚域”,计算结果比I型小,但仍偏于安全。

3、 减小计算跨度的计算模型:

m型:以桩为支座(桩作为柱),桩之间设地梁(截面宽度同桩径,截 面高度同地梁),计算结果比上述两种计算模型都小,计算模型比较接近 实际情况,。如果将在承台内的模拟梁截面宽度加大为 2倍桩径,地梁支

座弯矩有所加大。

IV型:将承台模拟为“大柱”,地梁在“大柱”范围内的梁段设为“刚性梁” (不同于II型的“刚域”),计算结果与m型相差不大。

v型:将承台模拟为十字剪力墙,计算结果与iv型接近,与m型相差不 大。

参考意见:I型过分偏于保守;n型偏于安全,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可用; 山型?V型三种模型计算结果相近,配筋最少,采用PKPM-SATWE计算时, 由于需要在梁轴网上加“节点”,在板荷载导为梁荷载时,梁的荷载按均布线 荷载处理,而正确的“导荷”应该按“双向板”导荷板荷载导为梁荷载应该是

“三角形”或“梯形”,按山型~ V型模型计算,梁的弯矩偏小虚~25%,偏 于不安全,不宜采用。各模拟计算模型的边角柱(剪力墙)截面的对地梁 端跨配筋有较大影响,计算模型的边、角柱截面模拟应根据边角承台的桩 数合理确定。

十、剪力墙开洞的输入方式

通常剪力墙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输入方式,目前的计算程 序给出的计算结果多数差异很大,难于判定采用何种方式输入比较准确, 通常按:

(1) 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0时按普通梁输入;

(2) 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时按墙开洞方式形成;

(3) 连梁跨高比大于2.5,但小于5.0时可视工程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4) 连梁一端与墙相连、一端与柱相连,宜按普通梁输入。

无论跨高比如何,采用墙开洞方式输入,结构抗侧疑似有偏大,位移 控制宜从严些,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倾覆力矩要求宜留有余量,当位移和 抗倾覆力矩等控制指标接近临界状况时,应特别注意,必要时,改用“按梁 输入”复核计算,如果“按梁输入”的计算结果与控制指标相差太大,宜调整 结构布置。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林树枝、何庆丰、李建龙(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李绍祥、郭立(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所),廖良辉、汤德英(厦门华 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陈礼建、廖文彬、杨建明(厦门中福元建筑设 计研究院),谢益人、杨玛莎 、陈跃辉 (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 司),朱泰儒(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郑瑞雯(厦门东厦设施工图审查有 限公司),黎文(厦门合道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肖祈林(厦门大学建 筑设计研究院),林建煌(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郭天祥(厦门新 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李良勇(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管辉 权(福州市建筑设计院厦门分院),高洁来(天厦建筑设计厦门有限公司), 黄秋来(汉嘉设计集团厦门分院),陈国春(中元厦门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翁志宏(厦门泛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整理:廖良辉、汤德英

2013年6月25日

推荐访问:座谈会 会议纪要 厦门 建筑结构 第9次厦门建筑结构工程学术座谈会会议纪要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