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的偏颇与三个维度

时间:2023-06-01 17:40:3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教材解读就是教师对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的开发和利用,最主要是指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和开发。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然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在使用教材中确确实实存在着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同一课内容,不同的教师会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笔者通过分析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内容的一次教学大比武中选手们对教材的解读,结合教材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解读中行为失当的表现

1.注重微观知识,忽视宏观结构

【案例1】某教师的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了解美国的华尔街运动?美国政府处理此类事件的最高法律依据是什么?(教师意在引出美国1787年宪法。)

新课学习部分:

(1)提问学生“新生的美国面临哪些问题”,介绍华盛顿其人。(意在让学生了解1787年宪法的制定目的。)

(2)通过3则材料的阅读引出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权利、三权分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对1787年宪法的内容学习的设计。)

(3)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模拟记者招待会,两名记者分别采访总统、参议院院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以了解其责权。(意在强化1787年宪法的内容掌握。)

(4)问题设计:探究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略)

【评点】

历史教材兼具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功能,它对丰富的历史内容作宏观上的叙述,还对一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因果联系、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作入微、透彻的分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把握历史知识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将知识按照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将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这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之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增生的重要基础。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局限于引导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学习,过于依赖现成素材,缺乏基于大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琐碎,陷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对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理解和情智发展。

2.表面热闹有余,内在体验不足

【案例2】某教师的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1787年宪法”制定背景的学习

(板书)追求民主:新国新期望,新国新烦恼

师:播放《大国崛起》片段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美国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生:略

师:指出“美国的成功在于它的法治和制度”,同时出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领会要旨。

【教学片断2】“1787年宪法内容”学习中教师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1: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模拟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再在每组选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活动2:教师通过情境再现、案例展示请学生辨析真伪。

活动3:教师展示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关系图,请学生据此叙说相关史实。

【评点】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历史,进一步学会如何学好一门课程。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点。

在该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充斥着许多时尚、热闹的教学元素,然而热闹有余,体验不足。第一,视频、图画等多媒体让人眼花缭乱,学生走马观花,多媒体设置形式大于实质,学生被”绑架”于课件上,能力和素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提高。第二,表演、讨论、辩论各种手段接连上阵,但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思维体验不足。在【教学片断2】中教师对于“1787年宪法内容”学习指导有三个疏忽:一是设计中把最难的环节放在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而最易的环节置于最后的环节,没有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中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学生的讨论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二是在探究环节中,各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不清晰的,所以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与交流。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个体着眼于宪法的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每一个个体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教给学生想要的东西,还是教给他们应该具备的东西?答案无疑是后者。

3.着力认识灌输,异化人文教育

【案例3】几个有代表性的课堂小结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在课堂小结中的思想教育

师: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建立必须符合实际,结合本国国情。政治体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相信下一个“乔布斯”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在在座各位中间(导入新课时教师以“乔布斯的成功与美国的制度分不开”开始,结束时予以呼应)。

【教学片断2】课堂小结中的意义强调

师: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来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法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评点】

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强调的是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提倡教师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然而在以【教学片断1】为代表的感悟升华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片断2】为代表的对意义的认识则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两者都漠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完全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理解为教师对其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

二、教材解读中三个维度的架构

准确地解读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三大意识:一是学习目标意识,不能抛开目标盲目进行,要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着眼,分析历史教材的教育价值,即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作用;二是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必须遵循知识内化规律,照应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要联系学情,顺乎学情。三是学科文化意识,要有超越学科知识的学科文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如何在解读中体现这三大意识,笔者认为通过架设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循序渐进解读教材,读准、读透、读清教材,以下是笔者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解读的一点拙见。

1.建构学习主题——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一维度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历史学科也是一个由各种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解读教材首先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内容,建构学习主题,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等,使复杂分散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解读《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从整体角度可以把它作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部分来学习: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即本课是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一的共和政体的建立——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相关内容。这样的主题建构为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类型和发展过程、理解和比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历史思考的纵深度。从宏观上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具体史实,教材内容就变得有序化,系列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可以“站得高、看得远”。

2.重组教材内容——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二维度

在确立学习主题基础上,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从教材内容出发,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统整。因为教材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反映出历史的全面内容,重组教材内容就是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进行合理调整,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如下:概念突破(联邦制和邦联制、共和政体);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原因和目的(邦联制之下美国的困境;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包括华盛顿个人原因;目的在于建立强有力的政权确保独立、防止政权走向独裁);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发展和特色(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政体的异同;深刻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样就使教材内容变为一个立体化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并且揭示了各具体内容在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不会显得零散琐碎,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和分析理解。

3.进行生本设计——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三维度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围绕知识点和对教学的理解做综合的学生发展意义上的学习设计。这需要从细化学习目标、激活具体知识、创设动态过程三个方面着手,以课程标准中“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

细化学习目标。通过图文资料提炼1787年宪法内容要点;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资料和一些实例的解读,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权与制衡”原则、影响,并对宪法作出评价;综合以上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美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创新性和局限性。

激活具体知识。通过节选的1787年宪法三则原始材料(略),让学生提炼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通过美国建国初的困境和华盛顿的有关言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产生的原因和目的;通过现实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体现的原则和影响。

创设动态过程。主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并及时得到反馈以纠偏。主要活动如下:(1)全体学生带着问题“1787年宪法中规定了哪几种国家权力?分别是怎样产生?”进行自主研读材料,教师通过个别提问进行检查、纠正。(2)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请部分学生展示并作说明。(3)结合有关资料(略)合作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小组讨论展示交流)(4)阅读1787年宪法中有关“弹劾案”的内容,联系历史上约翰逊、尼克松、克林顿有关事件,展示奥巴马总统国会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的场景,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实,请学生说说对宪法特点和影响的看法。

学习目标与抽象性、指导性的课程标准相比具有细致、更具体的特点,学生知道“学什么”(即知识和技能)、“怎么学”(即过程和方法)、“学习后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阶梯式呈现的目标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教与学从浅层走向深层,课堂从教书走向育人。

通过将书本知识与原始知识相联系,与学生已知知识联系、与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这就“多向激活”了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命状态,从而激活、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在教与学之间、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之间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有知识的进步,更有学习的体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笔者不揣浅陋,相信教材作为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对其的解读肯定是要体现一定的标准、育人的价值,而不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历史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解读,只有解读得当才能更好地发挥所有课程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和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 赵亚夫.历史课程目标的拟订与教学价值的彰显.http:///view/view17299.html.

[5] 赵亚夫.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要求.http://wenku.baidu.com/view/14c78ed276a20029bd642d43.html.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推荐访问:维度 偏颇 解读 教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