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张力下的电影创作

时间:2023-06-01 15:55: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当下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作为最普遍最前卫的媒介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性。在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看电影成为一种普遍的日常的消遣方式,电影也日益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具有产品工业化;观念娱乐化;故事类型化;语言通俗化;走向世界化等主要特征。在市场经济社会,电影创作越来越偏离轨道,因此笔者提出电影要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双重张力下进行创作。

关键词:电影创作;特征;历史理性;人文关怀

写与读是人类的两种认知方式,“写”可以说是人类将自己的精神物化的过程,而“读”可以理解为人类将物质精神化的过程,这其中任何一种过程都必须涉及到媒介,没有媒介的参与那么任何过程都不可能实现。在当下的数码时代,“写与读”都不可避免的涉及数码技术,正如1935年—1936年,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概括出“机械复制”这一概念,而面对当下的“数码复制”时代,人类又开始另一个征程。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的运动速度,将被拍摄的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放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的活动影像。电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影文化产品也在大步向前发展。当下电影文化具有如下几大特征:产品工业化;观念娱乐化;故事类型化;语言通俗化;走向世界化等。

一、产品工业化

世界大部分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产品,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经济的发展而走向工业化生产。导演们纷纷拍摄不同类型的电影,可以像商品一样供人们挑选。同时产出的影片胶卷大量的复制,送至全国甚至全世界各类影院上映。票房成为衡量一部电影的标准、金钱决定一部影片的好坏,电影成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

二、观念娱乐化

电影的导向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和精神生活。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固然电影艺术要和意识形态、社会现实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归根结底还要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兴趣。

三、故事类型化

在电影拍摄时就形成固定的路数,从外部的形式与内在观念上按固定套路摄制。形成故事片、纪录片、专题片、自然风光片、广告片等。针对人们普遍观看的故事片,又可以分为爱情片、喜剧片、悬疑片、惊险片、动作片、警匪片、科幻片、战争片、武侠片等。

四、语言通俗化

电影的受众毕竟是大众,因此语言要清楚明了,使得高雅人士与普通大众都能够听懂。语言表达上要有可传达性、客观性。

五、走向世界化

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所拍摄的电影都是希望走向世界,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可。通过走向世界,展现本国的电影文化和民族文化。譬如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展示出东方的社会规范,并隐含着中国古代的江湖精神。该片是迄今唯一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片。

如今,电影的数量、类型都越来越多。除了娱乐功能以外,作为大众认知社会的一种方式,电影具有重要的传达正面思想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下,缺乏艺术性、历史性、人文性、客观性等的电影也是屡见不鲜。因此,笔者提出电影要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双重张力下进行创作。

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作为电影创作者不应该抛弃社会现实问题,要有对社会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没有历史深度的作品必然不能够体现时代的精神。人文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思想肯定人的尊严,肯定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正像鲁迅的创作在当时社会问题凸显的时代,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不失历史理性。同时,从麻木的闰土、愚昧的华老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等形象上,赋予高度的人文关怀,是作家自身的责任感需要将这些形象描绘出来。同样像巴金也说他的小说凝聚着强烈的情感,矛头指向“一切旧的传统,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人文关怀成为人们追寻的永恒话题,最终体现在对“善”的永恒追求,而历史理性正是人们对于“真”的永恒追求。艺术作品正是对于“美”的体验。因此,对于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下进行创作正是对人类最质朴、最高贵的精神追求,融合对“美”的体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除部分受政府主导的电影作品以外,进入市场的电影作品都以经济效益和票房利润为基本的评判标准。电影成为一种赚取巨额利润的工具,因此,电影就会走向大众化、工业化、产业化和娱乐化。大众类型片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有代表性的如张艺谋执导的商业电影以及冯小刚的喜剧贺岁电影。

另外,近年电影创作亦走向娱乐化,对历史维度与人文关怀的关注和表现越来越少,只注重影片的动作化、场面化、色彩化等,譬如张艺谋早年执导的《红高粱》(1987)、《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等还具有精英意识观念,注重电影创作的内容等,而后来的如《英雄》(2002)注重动作的潇洒飘逸、场面色彩的浓重;《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对于艳丽的黄色的推崇,而故事内容乏味、思想性不够丰满。

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教授曾多次在讲座中谈到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在1957年苏联文艺界甚至中国文艺界都引起巨大轰动。在当时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下,《一个人的遭遇》却获得巨大成功,影片的创作也是获得极大成功。影片以讲述的方式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索科洛夫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战争突然爆发了。他应征入伍当了汽车兵。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炸弹炸昏了,他被俘虏了。在俘虏营里,他掐死了叛徒,他逃跑被抓回来,被枪毙时表现的毫无惧色以至敌人敬佩他,并决定暂不枪毙他。他最终逃出了俘虏营,并俘虏了一个敌军军官然而。在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回到了家乡。家人却都在战争中去世。唯一的安慰是他的儿子在进攻柏林的前线被升为大尉,然而没多久,他的儿子也为国捐躯了,最终他没被绝望压垮,当了司机并收养了一个孤儿继续生活。

《一个人的遭遇》的创作者把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并置表现,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甚至悖立,改变单一的歌颂基调,展现了战争原有的复杂、真实的面貌。这对于中国电影具有着重要的启示,不能只一味追求票房和经济价值,而应该创造出具有文化和精神价值,历史和人文双重维度共存的好电影。

当然,如果单纯从固定的状态来理解“历史—人文”的双重张力也是不行的,这个双重张力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今天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商业化社会,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操纵,诸如故意添加角色,增加广告投入等等。所以在此背景下也需要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影响的电影创作,主要面临的挑战是从商业的牢笼里摆脱出来,真实的反映历史,体现人文关怀。近年来一部非常好的科幻冒险电影《星际穿越》,笔者认为这就是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双重张力下的电影创作,利用人类发现的宇宙虫洞,开展了星际探索的冒险故事。从电影一开始个人的叙述中知道随着社会环境的破坏,一切都会被风沙所覆盖,人类的生活环境岌岌可危。这也正是当下人们的思考,自然环境正在被我们现代的商业社会所破坏,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保护环境,保护自我生存的环境,如果破坏下去,只能寻求外在于地球的生存环境,找不到人类就会随之灭亡。同时影片对人间真情的表现和赞扬也真诚感人,父女的信任和亲情贯穿影片。此外,导演托弗·诺兰利用的IMAX高清2D真实场景模式表现的电影艺术的美,三者的融合正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另外,中国导演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展现了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人文关怀,女儿心中的心结母亲下跪的一瞬间一切打开了。母亲在忏悔多年来的过错,女儿心中“救弟弟”的一生的心结在此刻打开了。但笔者认为电影对于人文关怀的处理还不够完美,既然对于“救弟弟”这一行为可以理解,那么对于养父母为什么永远不能理解。养育的恩情也是一种父母恩情。养女永远违逆养父母的愿望,养母不希望学医就偏学医,甚至非要逃离到南方的杭州上大学,养母病重方才来看望。但是陈道明饰演的养父总是顺从保护养女的心灵,养女未婚先孕并退学逃走,六年后,大学未毕业的养女带着孙女回到家中,养父依然原谅了女儿。此时养女又要嫁给一个远在加拿大的外国人,定居加拿大。笔者认为,电影的创作者对亲生父母子女的血肉之情进行了弘扬,却淡化了养父母和养女之间的养育之恩,在对人文关怀的表现方面是有缺陷的。

因此,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是要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死守的概念。历史理性的真和人文关怀的善蕴含到电影艺术手段中表现出的美,这样完善表现出真、善、美的艺术创作才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的作品。

注释: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2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M],34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童庆炳等: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16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巴金:探索与回忆[M],285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童庆炳: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J],文艺报,2010年10月15日.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童庆炳等.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童庆炳.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J].文艺报,2010,10,15.

推荐访问:关怀 人文 理性 创作 寻找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