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这边,穷人那边

时间:2023-05-30 08:2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理财,我们发现

中国人的理财产品和投资习惯

我们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渠道: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

事实上,我国金融业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分业经营,金融机构割据并立,每一行业的理财产品都有很强的行业特征,理财产品单一,缺乏特点和个性。

大部分人持有基金:不超过三年。

基金投资应该作为一种长期投资行为,但由于大众受住房、医疗、教育、生活等大额支出所累,更看重资金流动性,更愿意接受短期性基金产品。

超半数高收入人士谨慎看待外资银行服务

在全球老牌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的中文网站(FT中文网)对中国中高端商务人士理财需求展开的在线调查显示:54%的高收入者担心外资银行收费过高,对是否在外资银行开户仍持观望态度。

多数人期待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个人和储蓄理财提供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同样会担心,这些舶来的金融产品能否真的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高额的服务费是否能够换回等值或超值的服务。一位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在受访时表示:“在外资银行开户没有问题,但如果它提供的服务并不能让我满意,那我就会觉得钱花的冤枉了!”据悉,渣打银行开户“创智理财”、不足1万美元每5个月要收取150元服务费;在花旗银行开设的综合账户,若日均余额低于1万美元,则要每月交纳50元人民币的账户管理费。

谁在理财?

超过58%的人理财。

典型的理财人形象是:男性,25至34岁之间,月入6001~7000元,大学学历。

这些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比较好的工作,容易接受新事物,乐于理财。

上海上理财最积极。

大部分人最了解:国债。

感谢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中国人第二了解的是商业保险,再次是股票,在国人的投资生命中,股票功不可没——虽然成熟市场上很难找到这么多的个人从事股票投资。

我们的理想理财产品:收益可观,风险一般。

信息何来?

网络无敌

专业理财杂志、与身边人交流这三个渠道占有绝大部分比例,而选择大众报刊理财栏目、电视或广播、专业理财杂志和报纸、理财机构各营业点资料的比例很低。

我只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

调查表明,与身边的人交流始终是人们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由于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家族观念一直对于国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回忆决策过程

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理财伙伴

相比专业理财人员的建议而言,公众更容易接受配偶或家里人的建议,毕竟理财行为更多是一种家庭行为。绝大部分人最重视的社会价值是家庭幸福,这是所有价值观中认同度最高的。通过增强其家人的理财认识和理财观念,可以有效地影响到理财者的决策行为。

专业有价!?

专业的金融理财师对于理财者而言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国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理财师对于公众而言很重要。市场经济发展了很多年,市场也需要专业的金融理财师。一方面,理财师掌握的理财知识丰富、又有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理财机构为了适应市场而推出很多产品。对于大部分公众而言,就很难分出优劣,他们也不得不借助专业的理财师、调查显示,女性公众更容易接受专业理财师的建议,而男性公众相对而言自主性要强一些。年龄越大,理财师对理财者的影响就越小。

理财顾问为谁工作?

大多数公众对金融理财顾问所推荐的产品持保留态度,不会完全将自己的财务状况真实全面地告诉金融理财顾问。然而,随着理财观念的逐步变化,理财市场的规范化,投资者对理财师的信任程度也将越来越高。调查中,大多数理财者希望得到理财规划师的服务,并对理财师的现有服务表示认可,也愿意去相信他们。

中国人容易犯的五个理财错误

常听人以“没有数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财”等借口回避与每个人生活休戚相关的理财问题。似乎一般人易于把“理财”归为个人兴趣的选择,或是一种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与所学领域有连带关系,非商学领域学习经验者自认与“理财问题”绝缘,而“自暴自弃”“随性”而为,一旦被迫面临重大的财务问题,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叹没有金钱处理能力。

没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来自于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最重要的就是,别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误区1 理财就是赚钱

有72.9%的公众赞同——“理财就是生财,让财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的”。其实,这种理解容易让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本世纪初不少理财者倾其毕生的储蓄,投资于股票市场,而后深陷深渊,随后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美国理财师资格鉴定委员会对个人理财的定义是:“个人理财是指如何制定合理财务资源规划,实现个人人生目标的程序。”我国理财规划专家认为:“个人理财的目标是要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个安心富足健康的生活体系,实现人生各阶段的目标和理想,最终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

大部分公众不赞同这个观点,但也有超过1/5的人同意这个观点,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其中,年龄越小,同意这个观点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学历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这些说明年轻人理财心态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学历高、收入高的公众认知就相对成熟。

专家点评

理财的核心目标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最终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既要考虑财富的积累,又要考虑财富的保障;既要为获利而投资,又要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既包括投资理财,又包括生活理财。理财规划涉及到人生目标的方方面面,构成一个理财规划体系。因此,个人理财首先要保证满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对剩余财产进行合理安排,合理划分生活开支与可投资资产。

误区2 我只存银行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近七成的公众都认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有36.90%的公众认为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而52.10%的公众不同意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这与上面的观点基本吻合。

通过深层次分析,年龄越大的公众,同意这个观点的人也越多。说明年龄越大,人们的观念趋向保守。收入越高的公众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人就越多。学历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人就越多。说明学历高、收入高的公众,相对而言对理财手段的关注更多一些。

存和不存的矛盾

继续深入下去,1/3的公众明确承认“我现在只懂得把钱存银行,没有理财,投资的观念”。而同样有1/3的人认为钱长期存在银行资产也会迅速消失。

专家点评

是什么产生这样的矛盾,既相信存银行等于金钱贬值,又不知道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渠道。“钱长期存在银行资产也会迅速消失”,39.50%同意这个观点,45.20%不同意这个观点。随着人们对理财知识的掌握和理财信息的了解,这一观点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也由于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存款只是资金存在的一种形式,还有一些效率更高的“钱生钱”之道。

误区3 节俭生财

节俭生财,这是我国居民的传统理财观念。调查中,有48,80%的公众同意这个观点,有38.50%的公众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对立说明传统与现代的理财观念在发生激烈的碰撞。

调查显示,50-55岁的公众中,有一半以上的公众(58.6%)同意“节俭生财,这是理财的关键”,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持有此观点的人越多。但是,也有40%左右的公众不同意节俭生财,50-55岁之间的人也有36.90%否定了此观点,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正在不断更新。

专家点评

长期以来,中国的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中国人看来就很简单,原因是中国目前生活成本的巨大压力。教育、医疗、房地产,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领域长期以来收取的费用居高不下,并且逐年增长。调查显示,年纪越高的公众,越同意节俭生财这一观点;收入越高的公众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一部分公众将继续持有这一观点。

很明显,节俭是一种变相的理财,聚财。但如果因为节俭伤害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因噎废食,节俭则变成了一种财务束缚,想想中国人的老话:开源节流。看起来,开源比节流显得更重要。

误区4 鄙视专业

银行顾问只是为了获利或者销售业绩才向我推荐某种产品的?

“银行顾问只是为了获利或者销售业绩才向我推荐某种产品的”,40.60%的公众同意这个观点,36.70%的公众不同意这个观点。收入越高的公众赞同这观点的越多。

“我不会完全相信理财顾问,将自己的资产状况全盘脱出”,58.80%的人同意这个观点,有26%的公众不同意。从年龄上分析显示大家基本一致,收入上也区别不大,而学历越高的公众越谨慎。说明大部分公众对银行顾问的评价还持有保留态度,银行顾问的素质、服务以及宣传还有待提高。

为什么有40.6%的人同意“银行顾问只是为了获利或者销售业绩才向我推荐某种产品的”这个观点?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相当部分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实际在今天的中国,相对于美国的服务意识还是欠缺的,因此当有人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的时候,便令他们产生错觉,不肯轻易相信,只有银行顾问增强自身的素质,为公众量身推荐理财产品,才能赢得更广阔的理财市场。

专家点评

为什么你需要一位理财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若能借助专业的、熟悉理财领域的理财师,在投资理财过程中予以指导,投资者便可少走弯路,及早有所收获。这主要缘于几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大众不易再以传统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二、市场现有的理财产品,需要专业知识去了解、认识与选择。普通人要通过学习知识了解产品,成本高且不现实,因此宜委托理财师相协。

三、资本市场变幻莫测,无太多规律可循,尤其我国是没有完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影响因素更多,通过委托具丰富经验的理财师,有利于规避风险,获取回报。

四、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得以接触大量资讯,但其中不少属无效、虚假信息,仅靠个人难以甄别,此时就需理财师协助进行筛选分析,提供理财咨询。

五、个人从事理财规划,缺乏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委托理财师操作,在时间、精力与财富增值方面,都很划算。

误区5 没空理财

理财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我没有时间与精力。

有54.50%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也有超过1/3的人同意这个观点。分析显示,年龄越高,同意这个观点的人就越多;学历越低,同意这个观点的就越多。学历越高、年龄越低的公众则愿意为理财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理财致富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对于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具有高报酬率之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而我们应该清楚理财绝非不顾一切的追求利润,而是对风险、收益、资源,目标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综合规划与管理。

专家点评

现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忙得找不出时间来了”。每日为工作而忙忙碌碌,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就像常怨叹钱不够用的人一样,是“时间的穷人”。在相同的“时间资本”下,就看各人运用的技巧了,有些人是任时间宰割,毫无管理能力,二十四小时的资源似乎比别人短少了许多;有人却能“无中生有”,有效运用零碎时间;而有些懂得“搭现代化便车”的人,干脆利用自动化及各种服务业代劳,“用钱买时间”。想向上帝“偷”时间既然不可能,那么学着自己“管理”时间,把分秒都花在“刀口”上,提高效率,才是根本的途径。

要占时间的优势,就要积极地“凭空变出”时间来,以下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让你轻松成为“时间的富人”。

尽量利用零碎时间:坐车或等待的时间拿来阅报、看书、听空中资讯。利用电视广告时间处理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家事。稍稍改变一下工作习惯,能使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此种“时间共享”的作业方式可在工作中多方尝试,而“研究”出最省时的顺序。

批量处理,一次完成:购物前列出清单,一次买齐。拜访客户时,选择地点邻近的一并逐户拜访。较无时效性的事务亦以地点为标准,集中在同一天完成,以节省交通时间。

工作权限划分清楚,不要凡事一肩挑:学习“拒绝的艺术”,不要浪费时间做驯人该做的事,同事间互相帮忙偶尔为之,不要因“能者多劳”而做烂好人。办公室的工作各有分工,家事亦同,家庭成员都该一起分担,上班族家庭主妇不要一肩挑。例如,先生的书房、车子;小孩的房间、玩具要求他们自己清理,家事也要分工负责,把省下的时间用来自我充实,做个“新时代主妇”。善加利用付费的代劳服务;银行的自动转帐服务可帮你代缴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信用卡费、租税定存利息转账等,多加利用,可省舟车劳顿与排队等候的时间。

事实上,任何一项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学习与实际经验才是重点。理财能力也是一样,也许具有数字观念或本身学习商学、经济等学科者较能触类旁通,也较有“理财意识”,但基于金钱问题乃是人生如影随形的事,尤其现代经济日益发达,每个人都无法自免于个人理财责任之外。

现代经济带来了“理财时代”,五花八门的理财工具书多而庞杂,许多关于理财的课程亦走下专业领域的舞台,深入上班族、家庭主妇、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这时,你还认为理财是“有时间玩金钱游戏”,与己无关的行为,那就证明你已落伍,该急起直追了!

中国人的理财习惯

你是否选择了某种形式打理自己的收入?严格意义上讲,把钱以活期储蓄的形式存入银行和拥有三种以上的金融产品都是理财,差别仅在于彼此的选择不同。

2006年5月,《钱经》采访的一位投资人士表示看好金融银行股;一个月后,一期名为《基金攻略》的文章出

炉,这可能是对投资基金最坚定的建议之一。但是,到2006年末的时候,还有投资者咨询“基金涨这么贵了,还要不要买?”

关于理财,我们究竟是了解得太多还是太少呢?

对于自己理财的信心

专家一直确信,会赚钱并不意味着会理财,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大多数的人并非是自己财富的最好管理者,所以他们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

根据对1400名被访者的调查显示,63.50%的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绝大部分公众认为自己对理财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充分。尽管如此,他们却坚持认为,要自己对投资做出决策。主观性恐怕就是长期以来导致储蓄仍是人们最主要的理财方式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对于理财产生的不同态度,受到性别、年龄、收入和学历水平甚至不同地域的影响。收入稳定、生存压力低的人群明显更容易接受理财产品和建议。

理财和年龄 年轻人在各项指标中的表现都很突出,他们对于理财的信心更强,掌握的知识和手段也更丰富,愿意冒险,尝试不同的理财方式,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指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对于理财信息的关注,恰恰是相反的,年纪大的人,比较注重信息带来的变化。在25-55岁不同的年龄段,对专业人士建议的态度并没有多大变化,均排在“以自我判断为主”和“配偶和家人的意见”之后。

理财和收人 传统的认识是,收入高的人有更多的闲置资金,更适合进行投资。调查也证明,收入越高越需要理财,也越关注理财的信息。个人月收入4000元以上,有5.00%的人非常关注理财信息;到了10001元以上的阶段,这一数字上升到18.5%。

同样,收入高的人群还容易呈现出对于投资判断的“独断独行”,比例呈正向上升趋势。

理财和学历 学历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理财信息的关注情况。一般学历越高的人,越希望获得较多的理财信息,以帮助自己更科学、更有效地理财。同样,他们也相对更愿意接受投资专家的建议,但是,个人做出决断的比例也在增加。虽然没有明显的数据表明这样的情况,但现实是,高收入者和高学历者在某种程度上趋同,他们的交集在不断放大。

贴近公众的媒体更受关注

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与身边人的交流一直是投资重要的信息来源。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在各种理财信息来源渠道中,选择大众报刊理财栏目的占43.80%,选择专业理财杂志和报纸的占35.50%,选择理财机构各营业点的资料占35.30%,这些都是比较集中的信息获取方式。

调查显示,公众对理财媒体的评价中,持一般态度的比例为42.70%,认为比较充分的占28.40%,认为不太充分的占21.60%,非常充分3.40%;非常不充分的3.90%。总体而言,多持认可态度。

从学历上看,学历越高,给予肯定的人越多,这也说明现有的理财媒体内容仍偏于专业化表述。这也说明,一旦理财的表述形式更贴近公众,其效果必受公众欢迎。

然而,即便在如此丰富的获取方式下,公众对理财产品的了解仍显得十分可怜,了解比例均不超过10%。尤其是外汇和期货这样“生格灵活”的金融工具,如调查项目中加入金融衍生品的调查,这个数据恐怕还会更低。

公众当中一半以上对各种理财产品不了解或不太了解,这就要求理财业务机构应加大对各种理财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只有让公众更多的了解理财产品,他们才有可能接受并利用这些理财产品进行投资理财。

投资者的期望

对理财者来说,上网查询是影响力最大的信息渠道,以后依次是专业的理财杂志、与身边的人交流、大众报刊理财、电视或广播、电话咨询理财专家、理财机构各营业点的资料。

随着年龄的递增,“与身边人交流”对理财者最终决策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专业理财杂志对35-44岁理财者的决策影响程度较高,这一部分理财者更容易接受专业理财杂志的观点。

对于理财师的期望

大多数理财者希望得到理财规划师的服务,对理财师的服务也比较满意。调研显示对理财师不满意的仅占8.9%。但有42.20%的理财者认为从未没有遇到过理财师,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是理财的主要渠道。

一个理财师,究竟能对投资回报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理财师能做什么

每个人都有生活目标,要将之实现,就需合理规划理财方案。富人偏重投资理财,理财师的工作便是给出战略性的投资指导意见,助其挖掘理财目标,提升生活品质,使财富保值增值。普通人偏重生活理财,理财师的任务就是助其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基本生活目标,做好增收节支与原始积累,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总之,理财师就是综合客户的理财目标、资产负债、个人收支、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为其对一、面对面的度身定制理财方案。因个人投资者往往缺乏自控能力,所以理财师不会只谈收益而回避风险,其在为客户做规划时,会更关注组合的风险与回报,帮助客户更理性和客观地认识并对待风险。

首先,整体理财规划。理财师能以个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为出发点与依归,从收入、支出、投资、风险规避等方面,全方位设计与规划,使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其次,渗透理财理念。理财师能在行动中不断为客户渗透最合适的理财理念,使之观念上更新,实现整体理财规划。

此外,教授理财方法与技巧。专业的金融知识、丰富的投资经验、大量的时间精力,非一朝一夕和每个人都能达到。理财师却能“授之以渔”,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回报。

如何选择理财师

由于受从业领域、工作阅历、知识水平、理财观念等因素影响,不同理财师设计的理财方案,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要进行选择。表面上,需看其是否拥有被认可的专业资格,实际是选择理财师所提供的服务。

看被认可的专业资格。鉴于目前社会信用状况不甚好,在选择投资咨询公司和理财师时,要审查对方资格。选择公司,要看其是否拥有工商行政部门的许可证书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明,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服务内容的合法性。选择理财师,要看其有无从业资格与从业经历。目前含金量较高的理财证书,包括注册金融策划师(CFP),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香港注册财务策划师(RFP)、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特许财富管理师(CWM)。

二看知识是否全面。理财师需掌握银行、保险、股票、税务、法律等相关知识。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房地产等属分业经营,这些行业的理财师,知识不一定全面。尽管目前银行、保险、证券都推出个人理财服务,但多停留于产品营销层面。而专业投资咨询公司的理财师,拥有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可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咨询与委托服务,会给现有个人理财市场带来冲击。若有条件,要尽量选择知名度高、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财中心或理财工作

室的精英人员。

三看责任感。投资者要知晓理财师会否长期在此行业工作,对客户有否责任感和承担感。因为投资者与理财师的关系,犹如病人与医生。病人每次找同 个医生,医生对其病情自然更了解,所以不宜随便转换。

四看是否独立。与专属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的理财师不同,独立理财顾问不属任机构,其出发点是站在客户角度,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理财方案往往涵盖基金、保险、债券、信托、税务等多项内容,特别适合积蓄较多、资产增值愿望强烈的富裕客户。

五看是否善于沟通。一般说理财师和客户接触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后者的家庭资产状况和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随后结合市场及投资品种,为其合理分配资产,使之最大程度的增值,这就需要客户与理财师多次沟通。从此意义上说,宜选择一个善于与客户沟通的理财师,因为“点对点”服务是使财产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径。

对投资产品的期望

研究表明,周期相对较短、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更容易受到理财者的青睐。对于风险与收益选择,理财者更倾向规避风险;38.30%的理财者注重长期回报,期望每年每月都有固定的现金收入;35.3%的理财者偏向资产增值收益越高越好。

年龄和收入产生的差距仍旧巨大,对于10年以上的产品,年龄越大选择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倾向选择1年以下的产品。

具体到某类型产品,理财者在投资理财决策中已经趋于理性,只有31.90%的理财者对类似于承诺保本的产品有过关注。年龄越大,不关注的人越多;收入越高,关注的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关注其他方面的理财信息越多。

而此前,很多银行的产品设计人员都笃定居民对保本产品情有独钟。

理财者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可能会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却也是前瞻理财市场发展趋势的依据,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服务好“上帝”,是一个值得一而再讨论的话题。

谁来关心大众的理财?——专访派丰网内容总监

罗琼认为,公众可能获得了海量的信息,但并非充分信息。在两类理财人群中,新兴富户投资人和大众级投资者,似乎前者直是中国理财市场中的活跃一族,但长久看,他们未必会是这个市场中的真正主角。在整个报告中,

让你印象深刻的数据有那些?

罗琼:首先,调查显示有58.07%的人理财!我认为这个数字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其所代表的中国私人理财市场的繁荣程度不值得夸耀。

其次,超过80%的理财者认为自己的相关知识的欠缺。在74%的关注理财信息者中,偶尔关注和一般关注的数字远远高于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数字,同时在决策的时候却有67.50%的人凭自己的感觉决定购买什么产品。这说明大家的理财行为非常主观盲目。再有超过70%的人不信任金融机构的理财顾问,认为他们给理财者留下的销售者的印象高于顾问的形象。所以超过60%的人不会把个人资产情况全盘托出告知给专业的理财顾问。

派丰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推出这份报告的?

罗琼:简单的说就一句话:因为派丰网的定位就是要做最了解中国非专业理财人士的网站。所以我们推出这样一个全面关注理财者的调查报告,正好也是想强调我们网站的定位。

作为派丰网的一员我应该庆幸,派丰网有涉猎行业非常全面的股东团队,超过半数的股东来自金融领域,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份报告也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他们的专业背景及对市场前瞻性的判断,同时我们的团队中也有来自传媒及市场领域的资深人士,对建设一个被接受的媒体(网站)有很多心得,所以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这份报告的出炉。

派丰网最注重提供给一般大众理财者什么样的用户价值?

罗琼:结合我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大家的问题在哪里?大家的需求是什么?那也就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了。

提供一个功能属性与媒体属性相结合的网站,我们强调建设一个去中心化的私人理财意见社区,让这个社区里的信息提供者与获得者有高度的平等性和一致性。这样可以让非专业的理财者有一个相对可信的信息源。同时在强大的专业理财工具和金融数据库的支持下,提供给大家更多发表意见与获得意见的空间。我们强调的不仅是让大家关注产品和数据,更是理财者的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非专业的理财者获得更可信的信息,提高理财能力,我们也可以实现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营销平台。

调查报告结语 你开始理财了么?

这些年,中国人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家庭资产的概念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投资理财成为许多居民的当务之急。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资产大多是指现金、存款、国库券以及冰箱、彩电等“值钱”的大件;90年代。除了存款、国债之外,又多了股票和保险,此时冰箱、彩电已算不上重要的家庭资产了,住房开始占据这一位置;进入21世纪后,投资渠道不断增多,股票型基金、货币基金、信托、外汇及人民币理财逐步走进生活,在家庭资产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正是个人(家庭)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个人(家庭)理财市场空间。

一方面,我国公众对个人理财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仅仅有些并不老道的理财理念,面对着并不成熟的产品体系、并不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以及并不那么可靠的理财顾问,这便是这份《中国私人理财形态调查报告》产生的背景。

我们的愿望在于读者依靠这些数字了解自己,你是那不到1/2的还没有开始理财行动中的大众一员吗?

开始吧!

推荐访问:富人 穷人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