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艺术与人物情绪

时间:2023-05-29 20:35: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提 要】本文以生活感受为依据,通过对大师的人物肖像作品的人物表面情绪进行浅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以及创作背景,对其進行个人的看法和一些探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淡忘忽略自己本身的情绪发挥以及真实的内心,大家逐渐习惯了城市钢铁丛林的冷漠与社会飞速前进的人人之间疏远而礼貌的距离感,我希望通过我这次的作品可以展现人物当时被我记录下的表面情绪以及当时人物最真实的情绪,通过作品来激发什么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被外环境所束缚,我选用套色木刻的方式来表达。

由于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奔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活的压力,心里的欲望,以及社会的整体环境,让我们毫无闲暇,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越来越拥挤,慢慢我们与他人没有多出利益之外的心灵交流,人们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人们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独处于各自的小世界天地,对他人充满戒备,一切的一切使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所有人闭上了嘴巴,想把一切藏在心底。

【关键词】肖像艺术 人物情绪 发展起源比较

一、中西方肖像的发展起源与比较

翻阅词典,对于肖像的定义是指通过文字,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得一种观赏性造型。肖像画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异常密切,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角色由单纯的记录到文明的进步,通过它人们更加深层的看到他人同时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

在中国肖像的分水岭应该是宋代,在宋代前,纯粹的只是为画人物的人物肖像其实很少,大部分的肖像都表现为帝王将相图,鬼怪图以及宗教人物图。肖像最早起源应该是出现在石窟的壁画,陶器,青铜器上面,但大都只是大概的人物形态。肖像画最初最平常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应该是出现在寻常人家门板上用于辟邪的门神画。然而西方肖像画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最初是宗教画,接着人物肖像逐渐从宗教画中分离出来。在西方相机发明出来之前,人物肖像一直代替着相机的功效,以逼真写实为主。西方肖像的鼎盛时期是十五世纪以后,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肖像大师,例如达芬奇,丢勒,伦勃朗等。

二、个人角度解析大师的人物肖像作品

因为是学习创作人物肖像就不得不解析一些大师的肖像作品,笔者挑选了几个对笔者创作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从个人角度浅析了一下。分别是佛洛伊德、莫迪里阿尼以及德国艺术家马丁韦默尔,佛洛伊德相对后两者是根据被描绘者的情绪而作画的表现方式,然而莫迪里阿尼以及马丁韦默尔则更多是将创作者自己的情绪带入创作中,被描绘的人或物往往是介入了自己的情感,用画面表现自己的情绪与想法。

看佛洛依德的油画,出乎意料的与一般人物肖像的美感,人体的美感完全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生气的灰色以及杂乱破旧但有自然真实的场景布置,人体向来被表现成最美的事物,可在佛洛依德的作品中,人体却变得扭曲和丑陋。在他的画中,人物常常被描绘成十分扭曲病态的姿势,人物的体态永远是真实不被美化并有意描绘出真实的丑陋,皮肤的颜色也大多是病恹恹的黄灰色,画面上的一切,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内心所呈现的空虚与孤独。就拿《女王》这幅作品来说,女王也只不过是一个面色晦暗,有着大眼袋和浑浊眼球的老妇,即使她拥有华丽的珠宝,亮色的华服也掩盖不了一个孤独老妇的疲态。与之前那么多的女王肖像相比较,佛洛依德的作品并不能体现出被画者是光鲜亮丽,高高在上的女王,并不能体现女王这个词,但更真实诚实的告诉我们即使她拥有女王的头衔也只是一个年龄到了的沧桑老人。佛洛伊德的模特大多是情人或身边朋友最大的原因大抵就是,对这些人物的情感可以自然有深刻的流露在作品中,这也使得佛洛伊德的肖像人物作品如此生动打动人心。佛洛依德独特的创作风格,开创了写实领域的新风格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无人可以代替。仔细把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拿出来比较,让我觉得很惊奇的是,虽然他的画作大调都是暖色调,但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温暖明快的感觉,反而相对冷色调的作品更加惆怅,似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也不想去解释的孤独。

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就我而言,影响更大的是在画作的精神和人物状态的刻画,不论是男女老少还是不同生活阶级人物,在他的笔下,似乎都成了一个人,他们虽然有着不一样的表皮但让我强烈的感觉到他们的灵魂相似的,他们似乎都成了作者的影子,画家画的说他们,但却在表现自己的精神。佛洛依德也是如此,所有人物的形象似乎都是扭曲的病态,画家诚实的展现了被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真实的展现着画家自己的思想精神。特别想学习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呈现在画作上,并且能够让观者产生共鸣。在技术上特别喜欢德国画家,马丁-韦默尔的作品大都颜色鲜艳对比鲜明,不同于之前两位画家的作画方式,他擅长于用油画刀作画,油画颜料干了之后会在笔触的边缘形成棱角,就算是同一个色块似乎也或轻或重的有着各自的语言与轮廓,使一幅画面即使只用一种颜色也能体现出各个层次,丰富了画面也给了观者更开拓的思维空间。也就是这种直接的笔触和大块面的色调更加鲜明的体现了被画人物的人物特点以及性格。

三、我的作品以及创作背景和过程

在毕业创作的最初,有一个想法是针对现代新闻事件的,现在大部分的新闻事件是通过图像来传播的,人们往往只是被那个图像所吸引,似乎也就没那么在意这个事情的本身以及真相,感觉现在的绘画也是这样,人们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在乎本质的意义,而是更加关注新奇于表现方式的独特。这个想法当时也画过稿子,但由于不知道怎么描绘我所想表达的,就暂时放弃了,转而从人物出发。之后我就是想创作一组可以表达人物情绪的两面性,因为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越来越封闭自我,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那个场合需要的形象,久而久之人们忽略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本来打算是用叠影来表现的,就类似一张哭脸一张笑脸那样的有对比性的表情叠在一起,但打完草稿发现,这样的叠影会显得很乱,画面没有重点,然后当时那段时间,又在看佛里达和厄格罗的作品,一下子就被他们的肖像作品中人物情绪的表达吸引了。于是就慢慢萌发了做人物肖像。

在决定了做人物肖像之后,我选择了套色木刻,首先是我个人很喜欢木刻,其次我觉得木刻很真实,正好利用木刻可以印出木板原本真实纹理这一条件,更加符合我想表现人物真实状态的这个理念。学习马丁韦默尔的作画方式,大块面的色彩拼接,利用在套色木刻上,利用套色木刻的特点正好表现大块色彩的拼接,不同的是我的每张作品都是单色调的,一个颜色利用深浅的不同来描绘人物。有点像安迪沃霍尔的人物肖像,但不是鲜艳的撞色,而是一层一层由浅到深的颜色重叠出来。在制作中,常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例如印版的时候,标记没对齐就会导致整幅画面的错版,叠影,从而整幅画面的结构对不上。在印板时要求颜色层叠逐渐变化,因为要求控制在一个色系之内,所以每个颜色之间既要有区分又不能太跳跃,但又因为在制版时,每次只能印一个色块,并且油墨颜料在干和湿的时候显色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每每在一个颜色的印刷完成后,下一个颜色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常常油墨颜料在没有刷上木板前和印上纸上是完全两个感觉。所以在油墨颜料最终确定前,最好先预备好纸张,多尝试几次,确定了再正式上色,以免在進行到一半由于颜色的误差而功亏一篑。

四、结语

艺术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我们通过它展现着自我,渴望他人的理解,艺术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其不同的理解与定义,是个暧昧的存在,就不同的观者,甚至专业的评论家们也无法给一件艺术作品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解读,大家都只是借用这件艺术作品来解读自己出发的角度和态度,无法判断这解读是否是正确的,因为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希望我以后终于自己的内心,不迎合他人以及外界因素,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做自己的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尊重自己的内心,在创作他人的肖像艺术的同时,不仅是看到他人更多的是在观察,看到自己。

参考文献

让-吕克南希《肖像画的凝视》,漓江出版社。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汉斯-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金 金2013《浅述中国传统肖像艺术的发展历史》,《金月芽》第5期。

刘 连2006《社会心理与视觉需求下的肖像艺术》,安徽师范大学。

李雪静2011《从肖像艺术看摄影的诞生对大众视觉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

王少华2015《瞬间定格-摄影艺术创作的独特表现方式》,《大众文艺》第17期。

2017《复制与差异:安迪沃霍尔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意义表达》,《艺术百家》第5期。

蒋梦婷《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研究》安徽财经大学。

彭 锋2007《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艺术》,《美苑》第1期。

(通信地址:200444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肖像 情绪 人物 艺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