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高科技引入古典作品人物服饰翻译

时间:2023-05-24 21:00:0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摘要】“衣、食、住、行”,把“衣”放在人类物质生活的首位,足见“衣”的重要性。从“衣”的产生及其发展可以看出,“衣”的能指和所指越来越复杂了。很显然,由于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衣”也就成为翻译中的死角和难点。尤其是在古籍翻译中。由于穿某种服饰的人物距今历史久远,即使译出来了,也很难给读者一个生动逼真的形象。对此在翻译人物服饰时笔者提出了三种方法,以帮助译者让读者获得逼真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思想。

【关键词】跨学科服饰翻译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40-03

The Preliminary Study Clothing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Works

——Some Advice on Clothing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Zhang Enhua

【Abstract】Clothing is put the first among the four basic material needs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traveling”, from which,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lothing can be seen clearly. As we all know, from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its functions and meaning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Obviously, because of its complication and varieties, clothing has become a nut in Translation. It is more difficult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works.Because of the characters being age-old from now, even if their clothing is translat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lifelike image in the minds of reader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writer proposes three methods to help translators supplying readers with a lifelike image so that the reader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 and thoughts of the characters.

【Key words】cross-disciplineclothingtranslationhi-tech

“衣食住行”,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在这四种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中,“衣”又被放在了首位。由此足见“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 “衣”的起源

根据现在的人学家及考古学家的研究推测,地球上有人类的年代,约为二白万年之前。当初的人类体表覆有体毛,具有自然防护的机能,可适应环境的变化。经过了常年累月的进化过程,人类的体毛逐渐退化脱落,露出表皮。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护身体不受风霜的侵袭,及不受外物野兽的伤害,人类就把植物的皮叶,动物的皮毛或鸟类的羽毛连在一起,做成衣服,既可以遮挡身体抵御烈日与严寒,又可以对付蚊虫及野兽的侵袭,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服装。

当然关于服饰的起源,不少学者也给出了其他不同的解释。比如羞耻说,武装说,气候说等。

2 “衣”的发展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们对服饰的起源有种种推测,但不管其是单一因素作用的产物,比如抵御寒暑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比如上述六种或其中几种因素作用的产物,毕竟服饰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况且自从服饰出现以后,其就上升到人类生活的首位。“衣、食、住、行”把“衣”置于“食”之前足见其在人类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的作用与功能也越来越复杂。《霓裳神话》写道:“由于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们的了解和判断要依靠于外表的包装,服饰就是最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它无声,却总是昭然若揭地向人们说明穿衣者的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角色的建立与分工,服饰越来越超越它原始的意义。服饰也是一种语言。如黑色代表肃穆,红色代表喜庆(中国),西服代表庄重,僧袍代表着和尚的身份等”。

在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历来在衣冠服饰上有十分明显的反映。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法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面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违者要用僭逾礼制处以重罚。如明清两代用“补子”表示官员的品级。“补子”是一块形状为40-50厘米的正方形的丝绸材料,可织绣上不同的纹样。然后被分别缝缀在官服的胸前和背后各一个。文官的补子用飞禽,武官的用走兽,分成九个等级。(2009,龚莉、辛德勇,49)如下图:

从服饰的出现及发展可以看出,服饰的功能与作用,能指与所指越来越复杂了。从而使译者在翻译人物衣着时,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有时虽然译出来了,但并不能给人以生动鲜活的穿戴某种服饰的人物形象。

3 译“衣”的困惑

下面我们看看《红楼梦》中 王熙凤和贾宝玉的服饰翻译: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慌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双鱼比目玫瑰佩(有的版本是: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穿福袄(有的版本是: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2003:68){《红楼梦》第三回.拖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此段是对‘凤辣子’的服饰描写。

读罢此段文字,对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来说,即使是母语读者,也难以对“凤姐”的着装在脑海中形成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凭感觉只是知道其服饰着装是非常华丽的,极尽奢华之能是。王熙凤虽然只是个女子,但是她是名副其实的大观园的掌权者,从某程度上来看,如果把大观园比喻成一个小国家,那么王熙凤就是当之无愧的女王。她泼辣的个性,喜欢掐尖要强,在众人面前爱显示自己的聪明伶俐,因此她的打扮自然而然的会比别人更加华贵,与众不同。下面看看英语的译文:

:“Unlike the girls, she was richly dressed and resplendent as a fairy. Her gold-filigree tiara was set with jewels and pearls. Her hair-clasps, in the form of five phoenixes facing the sun, had pendants of pearls. Her necklet, of red gold, was in the form of a coiled dragon studded with gems. She had doubled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 attached to her skirt…

Her 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 Her turquoise cape, 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 was inset with designs in colored silk. Her skirt of kingfisher-blue crepe was patterned with flowers.” (杨宪益、戴乃迭,2003:69)

对生活在现代的读者来说,即使是母语读者对“金丝八宝攒珠髻,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双鱼比目玫瑰佩,缕金百蝶穿花,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都难以想象其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对英文读者来说对下面这些英文所描述的形象笔者认为更是难以想象了!!“gold-filigree tiara,a coiled dragon studded with gems,pea-green tassel,turquoise cape, 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 kingfisher-blue crepe”.

而下面的银幕形象,只需一眼就把王西凤这个人物生动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下面是对贾宝玉服饰的描述:“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曹雪芹,2003:82)

下面请看英语的译文:

“He had on a golden coronet studded with jewels and a golden chaplet in the form of two dragons fighting for a pearl. His red archer’s jacket, embroidered with golden butterflies and flowers, was tied a colored tasseled palace sash. Over this he wore a turquoise fringed coat of Japanese satin with a raised pattern of flowers in eight bunches. His court boots were of black satin with soles….”

读完此段关于贾宝玉服饰的描述,一般读者如果不是从影视作品中已了解其大概的人物形象, 就会知道什么叫晦涩难懂,只是感觉看到是支离破碎的单词, 或短语,很可能在脑海中不能形成这个人物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是贾宝玉的银幕形象。如果按照此段描述又是什么样的呢?

从服饰的出现及发展看出,服饰的功能与作用,能指与所指越来越复杂了。从而使译者在翻译人物着装时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有时虽然译出来了,但读完译文给人仍然是支离破碎的形象,不能让人想象出穿戴某种服饰的人物的具体形象。鉴于服饰翻译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想使生活在不同文化中及生活在同一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用复杂的语言描述的穿戴某种服饰的人物能获得一个鲜明的生动的逼真的形象,笔者认为在翻译中运用下列方式会大有裨益:

4 典籍中怎样译“衣”才能给读者生动逼真的形象

4.1 借助考古学的发现:即使生活在同一国度的人们对生活在距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们的服饰,仅凭文字也难以形成鲜明清晰的形象。而借助考古发现的实物照片,就可以比较明了的把某一时代的某种典型服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下面的一段着装描述:“从秦开始流行的袍服,不断被统治者定为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国家大事时必穿的服装。在汉朝,无论是皇上还是官阶较低的小吏都必须穿着特定的袍服,这也是当时公务人员的日常服饰。”(龚莉、辛德勇,2009:20)。下面是这段描述的英语译文:

“The robe had been popular since the Qin dynasty, and it had been designated by the rulers as the formal dress for ministers to wear while discussing national affairs in the court. In the Han dynasty, all officials had to wear designated robes, which were ordinary dress for the civil servants at that time as well.” (龚莉、辛德勇,2009:106)

无论我们读汉语还是英语,对距今约两千多年的服饰(西汉/东汉 206BC-220D)都难以形成鲜明逼真生动的形象。如果附上考古出土的西汉印花敷彩纱棉袍(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对当时流行的袍服就一目了然了。如下图:

笔者认为,在翻译某个时代的人物服饰时,最好借助那个时代的考古发现,使译者对那个时代服饰的翻译更贴近事实,反映事实。这也是翻译中“信”的一个看得见摸的着的非常重要的物质的物质方面。

4.2 运用图画:当今图画已经大有取代文字,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势。读图时代的概念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创造、所接受。整个大众文化几乎要被视觉媒体所主宰。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20世纪之初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表述“世界图象时代”指出了世界作为图象被把握和理解;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故作惊人之语,大胆宣布“景象社会”的到来;80年代末以来,“语言学的转向”似已寿终正寝,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迷恋于“视觉的转向”,或“图象的转向”,或“视觉文化的转向”,当20世纪的大门开启之后,仔细审视我们的时代,你会发现,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象时代”已经到来,图象文化正在生成。海德格而所预言的世界图象时代,是世界被以图象的方式把握的时代。

现在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象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常见的方式,再生动的语言描述,也不如一张图片更鲜活生动,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4.3 运用高科技手段:高科技将会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最近的考古将运用三维技术复原马家浜人像。据考古专家介绍,他们将在发现的遗骸中提取DNA 复原一男一女。研究人员还提到,目前,计算机三维复原可以很好地反映人的体质特征,如形体、年龄、皮肤,甚至肌肉的发育程度都可以表现。在对一些非颅骨特征的处理上,如毛发的浓密、眉毛的稀疏、耳朵的大小、嘴唇的厚度,还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诸如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而为了让人像更完整更细腻,要添加衣饰品,根据考古资料进行科学的综合察分析,引入历史学、民族学、环境学等研究。他们将把多学科的研究容为一体。

毫无疑问,高科技及多学科研究容为一体,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将会把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马加浜人生动逼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人物形象将会更接近当时的现实,也更能反映当时的现实。而这也必然对古籍翻译带来不小的影响。译者们在对古籍中的人物服饰进行翻译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考古研究人员用高科技及多学科研究所复原的人相,使翻译人员对古籍中人物服饰的翻译更有根据,更可信,更真实,也让同一文化的今人及异域文化的人们对古籍中人物的服饰更容易理解,从而也能更好的理解人物的行为及思想。

5 结论

本文从“衣”的出现到“衣”的发展,阐述了“衣”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衣的能指和所指越来越复杂了。很显然由于“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物服饰的翻译也就成为服饰翻译中的死角和难点。尤其是在古籍作品中的人物服饰的翻译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穿戴某种服饰的人物距今年代久远——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使穿西装革履牛仔T恤的现代人——即使在同一文化中,也很难对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服饰形成一个清晰,逼真的形象。对异域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就更难理解更难想象出人物的真正形象了。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其对人物行为思想的理解。充分利用对那个时代的考古发现。其二充分利用图象。现在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其一是利用考古发现,在翻译某个时期的作品时,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象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常见的方式,再生动的语言描述,也不如一张图片更鲜活生动,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三利用高科技及多学科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使人物服饰的翻译更贴近那个时代的现实,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使人物的形象更生动、逼真,因此也更有助于读者把握穿戴某种服饰的人物的行为及思想。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2] 曹雪芹、高鄂著.杨宪益、戴乃迭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第68-69页,82-83页,224-225页;1394-1395页

[3] 龚莉、辛德勇.服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第49-51,106页

[4] 赵长华.世界艺术经典[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1-5页

[5] 蒋原伦、曹卫东.霓裳神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27-28页

[6]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Google, 明清时代的补子,图片

[7]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Google, 红楼梦人物,图片

[8]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Google,马家浜考古

推荐访问:跨学科 高科技 引入 古典 翻译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