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發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3-05-23 18:10: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發展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目前,部分發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左右,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5%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近55%,部分国家已超过60%,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發展速度非常引人注目。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期,抢占世界经济發展新的制高点,谋划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都与大力發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个重要命题紧密相连,本文就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界定、对经济發展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發展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發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13-04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从20世纪中期起,西方经济發展的产业要素有了重大转变,在货物生产之后,知识、资本、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载体,服务业开始逐渐成为经济發展的主导产业,关于服务业的研究成为重要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开始关注生产服务业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是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加拿大经济学家Gruble和Walker、Coffer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生产性服务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产业工业化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發展起来的产业,是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全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投入要素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其产出的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即包含了以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组织形态形成的知识服务业。也包含了以传统模式提供生产服务的一般服务业,其实施主体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又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生产性服务业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经济發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有效深化’另一方面又使分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是增加产业附加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产业实现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因素。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發展的作用

1、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的日益深入,许多發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特征,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發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细化和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發展方式,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有效连接器

以营销策划、技术研發、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有研究数据表明: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除制造环节以外,共存在财务会计、产品开發、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机械修理等19项职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部倾向。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發、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也就是说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地依靠服务业。现代企业的發展趋势是逐渐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在外部市场上购买专业化服务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有效连接器。

3、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發展新的增长点

未来制造业生产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价值有七到八成来自于服务。如当今汽车产业的利润分配,整车制造只占20%,零部件生产占20%,而设计、研發及售后服务却占了60%。加快發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本身發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發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和经济总体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近55%,部分国家已超过60%,成为带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美国达70%,欧盟55.6%,日本57%。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發展与升级,使国际竞争以成本和价格竞争过渡到技术和品牌的竞争,进而演变到了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并对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际经验表明,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的传统制造业单纯依靠扩大加工制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制造业發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以發达国家为例,美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所产生的增值已占到总增加值的70%以上,2005-2008年间,美国研發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1.7%。

4、生产性服务业是有效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發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式就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有数据表明:1980年-2005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社会的就业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居各行业之首,对经济發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劳动密集的工作(如金融、物流、电信、研發、中介等),门类多、弹性大、包容性和衍生性强,大力發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就业者知识贡献能力,有利于增强城市资源聚集、辐射、带动和配置能力,从而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三、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衡量一个大国经济是否發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强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有了长足的發展,对制造业和农业形成了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仍偏低,發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發展速度明显滞后。200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9.3%,这一数据不仅比美国和韩国低24和22个百分点,也低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巴西、俄罗斯。知识性生产服务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成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1、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以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会展、商务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服务业。但总体上看,服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發零售等比重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比重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發展不足,研發、外包等知识性生产服务业规模小,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發展缓慢。

2、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够

生产性服务业發展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信息传输、物流和咨询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發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發挥。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薄弱,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垄断现象严重,市场准入门槛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不分,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發展能力较差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进程不能同步發展。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产业發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服务、重速度轻质量、重自身轻关联、重数据轻效果的现象严重,技术进步、产品开發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产业發展依赖资源消耗、规模扩张、价格竞争的模式仍比较普遍。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研發、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

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發展对策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当代最重要最活跃的产业形态,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无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着力發展生产性服务业,就难以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發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就难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發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以信息服务领域、研發设计服务领域、科技创新相关业务服务领域为重点,从以下几个目标环节人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發展。

1、积极营造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体制和环境

目前我国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如铁路运输、邮政、通信、金融、保险等存在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以及透明度较低等问题。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如教育、研究、咨询、中介等机构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社会定位不清晰的状况,这些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性障碍。实践证明: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化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根本性措施。首先,我们要按照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按公共性、准公共性、营利性分类指导,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改变行政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化的经营。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和集中化进程。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种市场主体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其次,我们要制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土地政策。优先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用地,引导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区退出第二产业,推进第三产业;要制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金融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發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大力扶植發展前景看好的中小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第三,我们要从财政、税收、融资、采购等政策方面,积极引导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研發、科技服务等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發展空间,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扩大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發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区域和城市都处于开放的全球大市场中,所有的产业也都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低的,服务业吸收外资总额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还不足30%,70%都集中在制造业,两者差距明显。究其原因,这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發展中将自身定位于世界工厂所决定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發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采取对外开放的战略,一是实施“引进来”的战略,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二是抓住世界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自身的承接能力,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级供应商,促进自身在服务质量、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升级,积极融入国际大市场和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系之中去。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發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并购,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建立合作联盟。

3、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發达国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信息和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撑。美国金融危机爆發以后,美国、欧盟等發达国家纷纷推出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我国也出台了增加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的方案。为此,我们应通过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关联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费需求。要尽量促成新建项目与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衔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效能:要打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壁垒,形成基础设施服务的网状格局;科学规划各类基础设施,形成职能配置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分工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服务产业,它的發展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源。高度的灵活性、创造力、责任感、沟通能力以及独立性等要素成为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的必备素质和要求。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因此,發展生产性服务业要高度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

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快设置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發展急需的紧缺专业,如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要鼓励社会积极加大对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其次,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国际贸易外包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第三,通过改善人才的开發利用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使用、股权、期权激励等措施,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空间集聚,进一步释放人才的生产力价值,發挥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关键作用。

5、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选择集聚方式,是其追求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国际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發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我国也有许多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發展的成功案例,比如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等。我们应针对各地方区域的产业發展特点,围绕产业集群构建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与合理布局多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如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者附近,建立各种技术、金融、贸易、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在各种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建立为其服务的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增加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的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在核心城市大力發展都市中心商务区(CBD),發挥商务中心区对地区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核心城市经济存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逐步将生产性服务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6、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發展

当前,现代制造业的高度發展已呈现“服务化”的趋势,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这些服务投入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促进了制造业的集群化發展和规模效应,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制造企业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越来越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以进一步做强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样,便大大增加了对服务性中间投入的使用,产生了制造业对服务的需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度和正向的相互推动力变得越来越紧密,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發展生产性服务业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發展为出發点。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合理定位,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观念,在保留和發展制造业部分核心价值创造环节的同时,将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走专业化發展道路;要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如软件产业内企业间要加强合作,从嵌入式软件向应用基础软件延伸,形成软件外包体系;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制造产业环节的有机对接和互动發展:要从税收和其他政策上赋予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高技术企业同等待遇。

五、结语

生产性服务业以其拥有的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深度关联性和效率倍增性等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過程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發展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和粗放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也得不到提升。大力發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發展水平,引导我国经济發展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以“注重高端功能提升、注重资源统筹利用、注重产业融合發展、注重重大项目带动”为指导原则,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产业在产业链中的知识性、倍增性、关联性、融合性作用,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资本驱动、技术进步、信息集成、产品增值、产业链构建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效能,坚持生产性服务产业与支柱产业的互动發展、协调發展、融合發展,充分發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發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和支持作用。

责任编辑 梅瑞祥

推荐访问:服务业 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研究 背景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