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兵团文学产生的文化渊源

时间:2023-05-23 08:20:5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学是历史上西域屯垦文学的继续。本论文从新疆的文学历史渊源、新疆的屯垦文化渊源、解放区文学文化渊源、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渊源、新疆移民文化渊源等五个方面论述新疆兵团文学产生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文学历史 屯垦文化 解放区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移民文化 渊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学事业,经历了近六十个春夏秋冬,结出了丰硕的文学成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学是历史上西域屯垦文学的继续。本论文从新疆的文学历史渊源、新疆的屯垦文化渊源、解放区文学文化渊源、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渊源、新疆移民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述新疆兵团文学产生的文化渊源。

一、新疆的文学历史渊源

新疆位于中国遥远的大西北,地域辽阔,拥有大漠戈壁雪山草原,自然风景独特,自古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反映新疆自然风物、人文景观的文学历史著作源远流长。

巍峨而神秘的昆仑山,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向往。古代神话《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到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以“尚能复来”表达了对周穆王的欢迎之意。位于新疆境内的昆仑山形象在历代不少文章中均有描述。例如《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屈原的《离骚》:“■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到了唐朝韩愈《杂诗》之三:“昆仑高万里,岁尽道苦■。”宋朝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汇报写成。列传所记以大宛为中心,涉及中国新疆和川、滇部分地区。叙述了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历程。东汉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是又一篇比较系统记述西域历史的著作。对研究古代西域和中西交通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班超列传》记载了班超出使西域、平定西域叛乱、促进民族融合的功绩。唐代高僧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十九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印度等地的情况。明朝《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火焰山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由红色砂岩构成,山上无草木,通体呈赭红色,在烈日的照耀下,地气蒸腾,烟云缭绕,酷似燃烧着的熊熊大火。《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寓所妖魔山,就是雅玛里克山位于乌鲁木齐市西侧。这里山上每升云雾,夏则降雨,冬则降雪;妖魔山峰峦叠嶂,沟梁交错,遇风便飞沙走石易迷失方向。于是,人们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说山上有妖魔作怪。

清代把大批迁客罪臣贬谪流放新疆。有不少作品创作于他们在新疆流放或供职的时期。比如清代文学家洪亮吉在京供职,以越职言事获罪,充军伊犁。写下了《伊犁记事诗》:“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林则徐在1841年,因鸦片战争被清廷遣戍到新疆。在流放新疆期间,以诗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述下来。林则徐的诗文反映清代南疆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的婚姻、丧葬、历法、宗教、文字、节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新疆的屯垦文化渊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屯垦戍边。前期垦荒主人的身份是兵,他们开垦荒地叫军垦;后期垦荒主人的身份是民,他们开垦荒地叫民垦。新疆兵团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垦荒,包括军垦和民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是历史上西域屯垦的继续和深化。新疆屯垦历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隋、唐、元、清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长期的屯垦实践活动,产生了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西极天马歌》《乌孙公主歌》为西域屯垦戍边诗的萌芽。汉武帝刘彻的《西极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此诗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诗中的天马、流沙等意象构成的画面,展示了西域边塞景观,给后来的西域屯垦戍边诗以深远影响。《乌孙公主歌》的作者细君公主抒发的是远涉西域的幽怨。

隋代的西域屯垦戍边诗主要有薛道衡的《出塞》、杨素的《出塞》、虞世基的《出塞》等。隋朝诗人们对边塞战争和边地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突破了南北朝同类作品凭空想象的传统。

唐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岑参。岑参如《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等把戍边将士的英雄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王之涣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是描写玉门关外西域戍卒生活的名篇。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揭示出战争给士兵和边民都带来苦难。

西汉是屯垦戍边诗的萌芽,隋唐西域屯垦戍边诗发展壮大,而到了清代屯垦戍边诗则相当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歌曲《草原之夜》以屯垦军民的生活为背景,已成为世界著名小夜曲,电影《军垦战歌》、小说《军队的女儿》等众多作品,激励许多青年远离亲人到边疆报效祖国。

三、解放区文学文化渊源

新疆兵团文学在进疆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宣传和创作中产生。而这些文艺工作者来自解放区。新疆兵团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一脉相承。

据资料记载,1949年,随部队进疆的就有七个文工队,人数达到近千人。这些人中,有的是延安鲁迅学院的学子,有的亲自聆听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这些训练有素的军旅文化干部,培育了兵团屯垦文学的萌芽。

1949年8月,宣传队随部队西进途中,先后演出了《血泪仇》《红娘子》《穷人恨》等剧目。1950年5月,二十二兵团文工团公演了改造旧思想的话剧《新生》(又名《思想问题》)。1950年7月,人民解放军二十六师(兵团农八师前身)政治部宣传队成立。为配合部队的思想改造教育,先后排演了《解放》《见面》等小歌剧,并陆续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王秀鸾》等新中国优秀剧目。

在文学创作方面,同样可以看到延安文艺传统得到继承和延续。利用旧形式、民间形式创造文学的民族新形式的模式首先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中,旧形式包括两种即旧体诗词和通俗歌谣,而民族新形式是指新疆火热的屯垦戍边生活。旧体诗词的创作数量上不多,但也构成一种奇特“景观”,创作者多为兵团的老领导如王震、张仲瀚、陶峙岳、陶晋初、王法僧、陈德法等,王震在率解放军进疆途中就曾挥毫抒怀,写下五言古体诗《凯歌进新疆》,后经王洛宾谱曲在部队传唱。

这些旧体诗词以诗言志,很有盛唐“边塞诗派”的遗风,从中可以感受到将士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豪情。另外,这一时期来新疆视察和访问的国家领导人如董必武、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也留下了一批赞颂兵团的诗词。

随着规模宏大的大生产运动的进行,部队中创作了大量的“枪杆诗”“镢头诗”“顺口溜”等群众诗歌,这些被赋予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诗歌在民间传统歌谣的形式中注入了生产、学习、剿匪等内容,达到了宣传教育普及屯垦戍边革命思想的目的。

四、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渊源

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书面创作和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流传数百年的文学名著,如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等。

《突厥语大词典》是11世纪喀喇汗王朝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编写,堪称是一部当时最完备的简明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中世纪高度发展的维吾尔族文化的丰硕成果。《福乐智慧》是一部劝诫性的长诗,宣扬伊斯兰教的哲学论理思想,作者系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撰。是用回鹘文(古维吾尔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真理的入门》是由阿赫买德·玉格乃克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用回鹘文写成的一部劝谕性长诗,它在全中亚广为流传。

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史诗中西域(新疆)就流传了三种: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玛纳斯》史诗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中亚也有流传。《江格尔》代表了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最高成就。《格萨尔》是传唱千年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口头文学的地位十分重要。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二百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17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的维吾尔族大诗人阿不都热依木·那扎尔(1770—1848年)长篇巨著《爱情长诗集》具有进步的反封建的民主倾向,在维吾尔族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哈萨克族现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唐加勒克·卓勒德(1903—1947)的《伊犁即景》《告别家乡》《你好,我的家乡》等大量的短诗;还有《萨纳瓦尔》《啊,娜撒吾列》等长诗是哈萨克现代文学的奠基作。维吾尔族革命烈士黎·穆特里夫(1922—1945)爱国诗歌《给岁月的答复》等是劳动者的诗和斗争的艺术。

当代新疆兄弟民族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国声誉的诗人和作家,如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祖农卡迪尔,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铁依甫江(1930—1989),其《爱情抒情诗》《故乡抒怀》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诗刊》编委,中国作协理事的克里木霍加诗集有《克里木·霍加诗选》《春天·土壤·种子》等。

五、新疆移民文化

新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往来和商贸为主的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新疆多元移民文化的形成。比如西方的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迁入塔里木盆地之后,逐步融入了维吾尔族人中;塔里木盆地西缘的阿图什维吾尔族人经商大批向外迁徙,迁往天山南北中原各地和中西亚的很多。

历史上迁移到新疆的汉族移民主要聚集在哈密、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等东疆和北疆一带,南疆各地基本上是维吾尔族集中居住地。1949年以后,新疆汉族移民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达到历史之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全疆范围分布广泛,使汉族分布到新疆的各个角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36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社会群体。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融入到新疆文化中。汉族占兵团人口绝大多数,他们大都来自中原地区和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带着各自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到新疆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的屯垦文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为新疆兵团文学事业输送了大量的后备队伍。涌现出一批从新疆兵团走向全国文坛的作家和有全国影响的优秀作品。比如王伶的《化剑》,韩天航的《母亲和我们》,王刚的《英格力士》等。另一方面,不少内地的作家为新疆多彩的生活所吸引,纷纷来疆,他们有的长期安家落户,有的做短期访问,比如闻捷,艾青,王蒙。他们把在新疆生活的体验转化成文学作品,对新疆兵团的文学事业是一种补充和促进。

参考文献:

[1] 祝谦.军垦文学的光荣使命[J].新疆社科论坛,1992(2).

[2] 李开全.铸剑为犁屯垦戍边[J].党史文汇,2007(5).

[3] 夏冠洲.“屯垦文学”及其潜在的艺术魅力.http://

推荐访问:新疆 兵团 渊源 文化 文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