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搜神记》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关系

时间:2023-05-19 11:35: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小说多取自民间传说故事,作者多用写实手法加以叙述,因而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研究《搜神记》的时代性文化特色以及其中关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叙述,结合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关系可以得知,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所呈现出的巨大魅力以及胡汉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

[关键词]《搜神记》;志怪小说;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96-03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项目]2014年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北朝文学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NMDYB1428)

[作者简介]张小侠,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先秦魏晋作家作品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汉末儒学衰微、玄学盛行、佛道两教教义宣扬,整个社会呈现出巫术及方术文化兴盛、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碰撞冲突中相互融合的时代特色。《搜神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由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干宝是一位有社会地位的封建士大夫,也是一位有神论者,曾主持编纂正史《晋记》,对史料的参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搜神记》等志怪小说除了叙述鬼怪神异之说,在第七卷也叙述了不少关于窃取帝位的故事,其中主要题材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并将胡文化带入中原引发风靡之事。其中提到了胡文化在生活居住、服饰及对汉人统治阶级的影响,分析中原地区的封建士大夫、百姓在对待胡文化所呈现出的不同观点,进而体现出《搜神记》等这样的志怪小说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志怪小说的题材内容;其次,《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为胡人南侵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最后,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中可窥见当时的胡文化对汉文化的猛烈冲击。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搜神记》所体现的时代文化特色

志怪小说是以记录神异鬼怪的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产生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人们摆脱了“独尊儒术”的束缚,玄学风气与佛教盛行,整个社会呈现出自由个性的创作风潮,志怪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搜神记》为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记录的是汉末魏晋时期汉族民间传说中的一些神奇怪异的故事合集,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也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中保存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我们可以从《搜神记》中找到一些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普遍性的文化特色。

(一)神秘色彩浓厚——巫术及方术文化盛行

干宝是一位有神论者,受方术思想影响较深,再加之佛教、道教的教义宣扬,这使得他在记录《晋记》等正史的同时也关注民间的鬼神之说,激发了他写一部反映鬼神世界的历史,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鬼神是存在的。在写作内容上,他是采用了写实手法,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既有他经过辛苦搜集的古代民间故事,也有他在当时听来的灵异事件。在此,我们不去研究世界上到底是否有鬼神存在,而是要研究干宝的书中的巫术及方术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在《搜神记》中,干宝记录了大量的巫术故事,如《刘根》《吴猛》《妖怪》《马生角》等民间传说都是巫术故事,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巫术及方术文化。

(二)礼仪风俗自由——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搜神记》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礼仪风俗,呈现出崇尚自由、随心所欲的特点。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内迁,在与汉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互相影响融合。以服饰为例,在《搜神记》的第六卷和第七卷中,集中体现了胡人服饰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在当时,汉族服装材料一般是麻、绸、葛等,后来出现了毡、毛等外族衣料,起到了装饰作用,裤子也由以前的无裆裤改制成了胡人的有裆裤,帽子也是从胡人借鉴来的等等。这一时期人们冲破秦汉风俗禁忌,打破传统,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特色,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

(三)审美价值较高——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新颖的叙事特色

魏晋时期的《搜神记》体现着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特点,即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新颖的叙事特色。文中不仅体现了爱情题材的故事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女怪等形象的塑造,也揭露了男性阴暗丑陋的一面,对于封建时代下的妇女解放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但终归还是没有摆脱儒家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在叙事方面,文章擅用拟人手法与细节描写,并带有消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带有写实主义特色,可以说是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重。书中的一些民间故事也为民俗学、神话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胡”在古代指北方的或西域的民族,而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也被人称作胡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胡人内迁,无论从人口规模、内迁民族数量,还是迁徙区域来讲,都是史无前例的。鲜卑族、匈奴、乌桓、羯、羌等首领纷纷起兵,在中原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内迁。以最为成功的鲜卑族为例,拓跋氏鲜卑建立了北魏,奠定了北方统一大业的基础,后期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推行孝文帝改革,加速与汉文化的融合,摆脱鲜卑族旧势力的束缚,使其成为五胡中与汉文化融合得最彻底、最迅速的北方游牧民族,而在进行民族融合的进程中,鲜卑族的民族文化对于汉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民族迁徙带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文化的范畴极广,包括饮食习惯、服饰、发式、语言、宗教信仰等等,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少数民族内部的全方面汉化,而中原地区在北方游牧民族迁入过程中也悄然受到了胡文化的影响,于是,这些影响便体现在当时文人创作的作品之中,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精神文化。

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整个南北朝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它拓展和重构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汉文化在秦汉时期是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思想,在语言上讲求凝练,构造上强调意境,工于结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为动荡,儒家文化渐趋衰微,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深深影响着中原汉民族,这一时期的文学充满着新的活力,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化理念悄然而生,北方游牧民族自然奔放、尽情尽兴、酣畅淋漓的创作特色成为新潮,文学自觉与创作的个性化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具有了新的特点,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开始注重文学自身的独立,如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雕龙》、《诗品》、《搜神记》、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彰显着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

三、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呈现

(一)生活居住方面

在《搜神记》卷七中的一八一故事《翟器翟食》中,干宝通过汉人对胡人生活习惯、生活用具的推崇而总结出“戎、翟侵中国之前兆也”。在这里,翟指的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说的是少数民族的用具和食品。胡床、貊盘是翟族的用具,羌煮、貊炙是翟族的食品。自从晋武帝以来,中原地区都流行这些东西。贵族富人家都储藏这些用具,以备招待贵宾,都摆设出来。干宝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戎、翟侵犯中原的先兆,足以可见,当时胡风的盛行。

(二)服饰方面

《一毡为服》是卷七的一九零故事,从服饰上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文中提到“天下以毡为帞头为络带、袴口”,意思是全国用毛毡做头巾和腰带、裤口。毛毡,是胡人的东西,干宝认为,全国都用胡人做的东西来装饰衣服,“胡既三制之矣,能无败乎?”意思是全国都用了胡人所制的三样东西做衣服了,我们还能不败吗?可见,胡文化中的服饰在中原地区的风靡。

(三)作者眼中的胡人印象

胡人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副侵略好斗的形象,对此,他在编撰《搜神记》时是持着贬斥恐惧的态度的。在卷七的一八三故事《太康二龙》中,作者讲述了在晋太康年间,有两条龙出现在兵器库的井中,而此地非龙所居住,二十八年后,果然有两个胡人企图窃取帝位,而且他们的名号中都有“龙”字,原文为“果有二胡僭窃神器,皆字曰龙”。通过“僭窃”等字眼,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胡人以及胡文化是持着贬斥和恐惧态度的;《贵游倮身》中讲述的是晋惠帝元康年间,贵族子弟赤裸身体、披散头发、玩弄婢女,而社会上的风气则是“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希世之士,耻不与焉”。不迎合世俗,饮酒作乐的人以此为耻,于是,作者有了结论“胡、狄侵中国之萌也,其后遂有二胡之乱”。意思是这些事情的发生可以预见到北方少数民族侵占中国;《严根婢产异物》中的最后一句“寻而陷于平阳,为逆胡所害”。在这里,作者用了“逆”字来修饰胡,可见其对胡人的排斥;在《豕生人两头》《牛生犊两头》中,作者又将“易生专利之谋”的两头者比作胡、狄象,预示着“天下将分之象也”。二胡作乱、胡人的方方面面均成为《搜神记》重要的写作素材。

四、从《搜神记》看志怪小说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志怪小说的题材内容

从上文可知,《搜神记》中记载的关于胡人的故事虽然有限,然而却有着重要分量。首先,胡文化丰富了志怪小说的题材内容。志怪小说主要是记录神异鬼怪的故事,关于胡人的叙述集中在第七卷,主题大多涉及窃取帝位、胡人入侵。作者巧妙地运用汉文化中饮食、生活用具、服饰方面所受到的胡文化的巨大影响,来叙述胡人侵略中原的先兆,丰富了志怪小说的题材,然而,干宝的《搜神记》同当时的志怪小说均有着消极浪漫色彩,写作手法过于生硬,自然主义浓厚,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艺术上的缺陷。

(二)《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为胡人南侵提供了重要史料价值

通过对《搜神记》中作者对胡人的态度以及在服饰、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可得知,在当时,胡文化对中原地区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看,汉末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盛,人们崇尚自由、个性的思想,这时,胡人南迁,带来的英姿飒爽、自然奔放、草原风情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深深吸引着随心所欲的中原人,胡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原地区风靡,如《搜神记》中所述:“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而且其中记载,百姓中也有人言“中国其必为胡所破也”。虽然干宝的民间故事是有关于鬼怪之说,但其为了证明世上真有鬼神之说,采取的大多是写实手法,从中可以窥见胡人南侵对于像作者这样的封建士大夫、百姓等不同的社会阶层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前者是极为排斥的态度;后者似乎不以为然,由“咸相戏”这样的词汇就可以看出。

(三)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中窥见当时的胡文化对汉文化的猛烈冲击

从《搜神记》中的一些民间故事可得知,胡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首先,魏晋时期,服装的材料已经开始使用胡人的毡、毛作为头巾、衣带、裤口的装饰,有裆裤也是受到胡人的影响,这些在《一毡为服》《绛囊缚紒》中可以体现出来;其次,胡人所用的胡床、貊盘、羌煮、貊炙均是中原地区贵族富室的最爱,是拿来给贵宾享用的,由此可见,胡文化在中原大受欢迎,其一是由于胡文化的魅力所在,其二也是由于中原处于动荡时期,人们的思想都较为活跃,乐于吸收外来事物,敢于冲破传统禁忌的缘故;最后,干宝所代表的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也就是代表着统治阶级,从他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胡人的深深仇视,将二胡作乱频频用于故事题材之中,将这些胡文化的事物作为即将灭国的征兆,足以体会出他对于胡人的恐惧态度。

五、结语

《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不但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席位,而且在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课题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搜神记》中关于胡文化故事的总结归纳,我们窥见了当时汉文化与胡文化的融合情况,也了解了胡文化在中原地区的风靡程度,理清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外族入侵的仇视、贬斥、恐惧态度。由此可得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区所呈现出的强大魅力,为胡人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胡汉的民族矛盾在《搜神记》中得到了鲜明的映射。

[参 考 文 献]

[1]干宝原著,黄涤明注译.搜神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邹维一.汉代周边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李婕.论《搜神记》对魏晋服饰风俗的政治文化阐释[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5).

[5]杨义.互补·融合·升华——比较视域下“北方民族文学”的宏观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13(4).

[责任编辑 薄 刚]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关系 搜神 小说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